古風悠悠:直言強諫、衛國護民的耶律楚材

作者:慧淳

蒙古草原上的牧馬。(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337
【字號】    
   標籤: tags: , ,

元朝時代的耶律楚材(1190一1244年)是契丹族,蒙古國大臣。在他侍奉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兩朝近30年間,屢次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敢於犯顏直諫,置生死於度外。

貞祐三年(1215年),成吉思汗攻克金國中都(今北京)後,在漠北召見了耶律楚材,並表示要為他報雪遼、金世仇。但他並沒順著成吉思汗的意願答話,而是說:「我和我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金朝的官,我怎麼能胸懷二心,仇視君王呢?」成吉思汗很賞識他的忠心和耿直,讓他在自己左右草擬文書告令,信任有加。

窩闊台汗即位(1229年)以後,他定策立儀制;勸親王察加台(窩闊台汗之兄)要行君臣之禮。在耶律楚材親自制定的律令中,有「貢獻禮物,為害非輕,深宜禁斷」一條,窩闊台表示不同意,認為「自願饋獻者,宜聽之」。耶律楚材說:「蠹害之端,必由於此。」窩闊台無奈地說:「凡卿所奏,無不從者,卿不能從朕一事耶?」

天興二年(1233年),速不台佔領汴梁(今河南開封),按蒙古國舊規,凡攻城時遭到抵抗的城鎮,佔領後的報復方式是屠殺全城百姓。耶律楚材稟奏再三,力陳利弊,窩闊台才同意只向金朝皇族問罪,其餘人等一律寬免,使城內百萬居民得以存活。

窩闊台喜歡喝酒,經常與大臣酣飲,耽誤處理國家大事。耶律楚材屢次勸諫,窩闊台不聽。有一天,耶律楚材拿著被酒麴腐蝕壞的酒槽鐵口,對窩闊台說:「鐵尚如此遭酒腐蝕,況人之五臟乎?」他才醒悟,命近臣「日進酒三鍾而止」。

有一年通事楊維中參與一案件,耶律楚材按照法令拘捕了他。窩闊台很器重和信任楊維中,得知此事後大怒,差人將耶律楚材綁起來,後來又後悔,命人放了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不讓人替他鬆綁,聲色俱厲地說:「老臣備位公卿,輔佐陛下處理國政。陛下下令捆綁我,是因為我有罪,那就應該明示百官,讓他們知道我罪在不赦;現在又輕易地要以無罪釋放我,如同戲弄小孩一般,假若國家有大事,難道也能這樣辦嗎?」

在場的官員聽後大驚失色,以為耶律楚材大禍將要臨頭了。可是窩闊台仔細想了想,認為耶律楚材說的有道理,並當場承認了錯誤:「朕雖為帝,寧無過舉耶?」

窩闊台晚年時,信任撲買課稅的奧都刺合蠻,撲買就是先支付高出某種稅額的銀兩,以取得課稅的專利權,然後再以增加稅收數額從中漁利。耶律楚材認為,撲買課稅者都是「貪利之徒,罔上虐下,為害於國民者甚大」。他極力勸諫窩闊台汗,但窩闊台汗不聽。耶律楚材歎息道:「民之困窮,將自此始矣!」

淳祐元年(1241年),窩闊台汗死,皇后乃馬真氏稱制,她「崇信奸回,庶政多紊」,特意以「御寶空紙」(有御璽的空白信)發給寵臣奧都剌合蠻,要他「自書填與之」。耶律楚材認為:「天下得之不易,朝廷自有憲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詔。」乃馬真氏聽後,不得不把「御寶空紙」收回。後又下旨:「凡奧都剌合蠻所建白,令史不為書者,斷其手。」耶律楚材說:「國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與焉。事若合理,自當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況截手乎?」

耶律楚材不怕丟官罷職,敢於直言不諱,是有元一代剛正耿直官員的楷模。

正是:
截手斷頭均不怕,
唯恐佞邪禍國家;
風光霽月平生志,
要濟黎庶燦物華!(事據《元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祐四年 (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後期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1283年1月9日(黃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 幾千年以來,佛陀的教法一直興盛不衰,並且世間上有很多地位高貴和知識豐富的人,捨棄了富可敵國的家產、顯赫的地位和權勢,精進地在佛的教法下修持。
  • 翻開元朝史冊,在閃耀的歷史的天空鑲嵌著一顆「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千古奇星——耶律楚材。當驍勇善戰勢不可擋的蒙古大軍從北方草原進攻中原大地時,他以過人的智慧和膽識保護了數百萬的無辜生命。
  •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他是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著名的〈正氣歌〉、〈過零丁洋〉更是成為千古絕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 賢才是國家之瑰寶,事業之中堅和骨幹,關乎國運盛衰興亡。元太祖成吉思汗不僅以赫赫戰功彪炳史冊,他的善於用人之道也一直被後世稱道。他採用知人善任、恪守誠信、愛惜人才的策略, 以誠信責人,更以誠信律己,唯才是舉、不分貴賤,使得他麾下聚集著眾多能臣、勇士,出現「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場景,為其日後大業奠定基礎。
  • 翻開《元史》,有時會像走進錯落有緻的金帳、王宮。穿梭在青史的字裡行間,宛如進入長長的走廊。每翻一頁,就像打開一扇殿門,望著宮殿裡栩栩如生的雕塑,回顧風雲的歷史角色。歷史的過往留下了板蕩和凱旋,也留下了尊貴的仁厚之心,支撐著那片歷史的天空。本文要介紹的是蒙古歷史中具有「四帝之母」尊稱的唆魯禾帖尼。
  • 他是一位契丹貴族奇才,從小博覽群書,天文、曆法、術數、醫卜、釋儒之道無一不精。身為遼國開國之君的九世孫,顯赫身世若錦上之花,為他傳奇的一生再添精采。他秉性剛烈,直言進諫敢觸龍顏,言語剛正又不亞於魏徵。他以「治天下之匠」的胸襟,力濟蒼生,使上百萬百姓躲過屠戮得以保全。他就是蒙古帝國的宰相——耶律楚材。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於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下令編修《元史》,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並由明朝翰林學士、「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領銜主修。
  • 成吉思汗西征不僅帶去了東方的軍隊,也帶去了東方文化。西征軍中不少是漢軍,他們掌握的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中原文明也隨之西傳。
  • 歷史上,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土,經過近三百年的傚法大唐,才一點一點地把盛唐文明涉及的方方面面,原封不動移植到東瀛。文化的傳遞,除了使者頻繁往來、互相通商等,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即征伐。征伐始終會帶來雙面的影響,它對文化既有著巨大的毀壞力,卻又扮演著向別國植入本國文化的角色,在世界格局的重組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