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雋不疑關押「太子」 稟公無畏

作者:慧勉

酌古鑒今。(小玉/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11
【字號】    
   標籤: tags: ,

雋不疑,字曼倩,西漢渤海(今河北滄縣東南)人。以知書達理聞名於鄉里。雖然他的仕宦生涯十分短暫,卻給後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光輝一筆。

漢武帝晚年,雋不疑被任命為青州刺史。他認為:「凡為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後樹以揚名,永終天祿。」所以,他採用剛柔相濟的方針,將青州監管得服服貼貼。

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齊孝王孫劉澤勾結郡國豪強謀反,陰謀想先發兵臨淄,殺掉雋不疑後再大舉起事。雋不疑察覺後,收捕了劉澤並上報朝廷,昭帝派大鴻臚丞(官職名)審理此獄。調查中發現,此案牽扯到了昭帝的至親燕王,昭宗下詔不予追查,只將劉澤等處死。事後雋不疑被提升為京兆尹。

任京兆尹後,雋不疑經常到轄下各郡縣巡行,查錄囚徒,瞭解有無冤滯。每次歸來時,他的母親都詢問此行是否有所平反?昭雪了多少人?如果雋不疑平反冤獄比較多,他的母親就喜笑顏開,十分高興;如果一無所獲,就會大發雷霆,拒絕進食:因此,至孝至謹的雋不疑,雖然處理政事十分嚴格,但絕不殘酷濫殺。

始元五年(前82)春正月,有個頭戴黃帽,身著黃色衣服的男子,乘黃犢車,上插黃旐旗,來到未央宮北闕的公車司馬門,自稱是「巫蠱之禍」中,逃亡在外的衛太子劉據。負責接受章奏的公車令,急忙將此事奏聞昭帝。昭帝下詔,令公、卿、將軍中平素熟悉衛太子形貌者一起到北闕去辨識真偽。數萬名聞訊趕來觀看的長安吏民,聚眾圍觀。為防萬一,右將軍親率禁軍布置在北闕之下,到場的丞相、御史等,也都屏息不敢出聲,氣氛十分緊張。

後到的京兆尹雋不疑,不待調查真偽,就立即喝令從吏:將此人抓起來關押在獄。有的大臣勸阻他說:「這種棘手大案,你避開為好!」又有人說:「此人是不是太子尚不清楚?還是暫且慢些動手,先穩住他為妙。」但雋不疑卻很不以為然,他斬釘截鐵地說:「大家對他是不是真正太子,何必如此看重!《春秋》中記載:衛靈公太子蒯聵,得罪於靈公而出奔晉國,靈公死後,蒯聵之子蒯輒嗣位,拒不接納由晉軍護送歸國奪位的父親。對此,《春秋公羊傳》評論說:蒯輒已受命,應為正統,因此,拒納蒯聵是正義的。古今兩相對照,如今,幼子昭帝已繼位,即使長子衛太子是真的,他也早已因得罪先帝,而成了罪人,不過逃亡後苟延性命又自來投詣罷了,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於是雋不疑下令:「將此男子押送到監獄。」

這裡,雋不疑所引以為據的事件,見於《春秋公羊傳》。儘管是當朝國君的父親,但國君對他來說卻是主君,只要他違背父親也就是當朝國君的祖父的意志,就是罪人。國家大義,高於親子之情,對於這一理念,身為《春秋》經學家的雋不疑十分清楚;而隱藏在這個事件背後的悲劇,雋不疑更是清楚--蒯聵雖一度被兒子拒之國外,但最終他還是用武力趕走了兒子,自立為衛國國君。

所以,雋不疑一看到這個衛太子,一幕與春秋時衛國相似的政變悲劇就浮現在眼前。他懂得,衛太子的到來,不論真偽,都必定令當今的天子,漢武帝最小的兒子劉弗陵感到頭痛,而能夠解決這個難題的依據,只有《春秋》而已。這種以《春秋》斷獄的做法,或令今人難以理解,但在當時,卻能起到廓清是非、維護朝廷穩定的作用,體現了漢律中禮與法的高度統一。因此,雋不疑的做法與思想境界顯然是不同凡響,深明大義!而遠勝於眾臣。

昭帝和大將軍霍光聽說此事後,十分嘉賞雋不疑的做法,稱:「公卿大臣,當用有經術、明於大義者」大將軍霍光甚至打算將女兒嫁給他,但雋不疑堅決辭謝了。從此雋不疑的名聲重於朝廷,在位的大臣們皆自愧不如。

那個不知姓名和來頭的男子,最後經廷尉審訊,竟是個奸詐偽冒之徒。他本是夏陽人,姓成,名方遂,現居於湖縣,以為人卜筮、算卦維持生計。有個原來的太子舍人,曾到方遂處算卦,對他說,你的外貌酷似衛太子。利慾薰心的成方遂企圖藉此得到富貴,就詐稱是衛太子詣闕。最後廷尉斷處他犯了「誣罔不道之罪」腰斬處死。

雋不疑以「慮敏,應變妥當,合於法理」而名高位重。不幸就在當年,因病卒於家中。班固在《漢書》中贊道:「雋不疑學以從政,臨事不惑,遂立名跡,終始明正可述。」

雋不疑在審理假太子劉據案中,體現了其超於常人的睿智和果敢。在雋不疑看來,衛太子劉據的真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早已是罪人──無論這個人是真太子還是冒牌貨。事實證明,這個假冒衛太子的人利慾薰心,企圖藉此得到富貴的妄念,在「稟公無畏」的雋不疑面前,被擊得粉碎,可謂自食其果。

(事據《漢書》)@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