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夢人生

歷史上唯一「九代同居」的千口之家

宗家秀

家和萬事興,福財高,張家德行也高。圖為元 趙孟頫《張公藝九世同居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1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四世同堂被認為是人生福壽俱全的象徵了,但歷史上有個九世同堂的家族,九百號人同堂起居、和睦相處,實為罕見,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功夫在一個「忍」字上

《舊唐書》中記載,有一位老人,是山東壽張縣人,相傳是漢代張良26代孫,生於南北朝時期,死於唐朝時期,活了99歲,經歷了三個朝代,家族九世同堂。

張公藝為一介平民,祖上秉承儒家「忍、義、理、讓」的治家理念,家風代代賢德,人口興旺,且數代不分家、不單立門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諧,長幼有序。

到張公藝這一輩,已是上下九世,九百號人同堂起居,其樂融融。居家過日子,生活瑣事,零零碎碎,怎能沒有個磕磕碰碰呢?張公藝自小從祖輩上接受的家訓就是一個「忍」字,他將「忍」的道理,同樣作為九世同處的首要原則。

他告訴家族中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讓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景。家族近千人,每天吃飯時敲鼓集合,大家起坐有秩,上座為老人們,男女有別各自分開,未成年的孩子們單獨列席。大家互相禮讓,敬老愛幼。長者仁慈,幼者恭敬,內外仁和禮讓,雍睦諧和。

這種諧和的氛圍,居然連動物界都受到感染。家中的百犬飼食時,如果當中有一隻犬沒有來,其它所有的犬竟然都不進食,要等待缺席的那隻犬就位,才肯一同下食。場面蔚為壯觀與奇特。直到現在,還有「張公藝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說法。

家和萬事興,福財高,張家德行也高。外人來借錢借糧、牲口犁耙,有則償還,無則從不逼債,再借依舊如故,不惜錢財救濟。有小輩不滿,張公藝就教育他們說:「如果他們都像我們一樣,什麼都有,還來求我們嗎?」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的家庭人倫,使整個家族形成了人人互愛互敬、相互公平理性對待的局面,每個人對待別人的父母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關心別人的孩子就像關心自己的孩子那般。

「三尺頭上有神靈」,這大忍至善的義行感動了遠鄉近鄰,也驚動了三界天庭。

張公藝是唐代壽張(故城在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南)人,九代同居,高宗曾親至其宅,問九世同居不分的方法,張公藝在紙上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故後世張姓者建「百忍堂」。(公有領域)

第一百個「忍」 神仙出題考驗

民間傳說,玉皇大帝看到,張公藝「忍」的境界已非一般人能比,能忍別人不能忍之事,一百件事中,九十九件他都能忍。

為了讓張公藝在「忍」功上再上層次,玉帝決定給他出一個難題。

一日,張公藝的長孫操辦婚事,門前敲鑼打鼓,門內大擺宴席,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一位蓬頭垢面的乞丐也前來道喜了:「恭喜恭喜,天賜良緣。老朽能否和你家那些尊貴的客人同席用飯?」張公藝欣然同意,乞丐自顧自地走向屋內。

張公藝吩咐騰出下位讓乞丐入座,沒想到乞丐卻說:「下位怎麼做啊,我要坐上席。」張公藝感覺乞丐有些胡鬧,說:「上位都是有身分的人啊,你這身裝扮恐怕多有打擾吧?」

乞丐說:「我穿得破,不見得我是惡人啊;穿得好,也不見得德行高啊。你是個有道養的人,怎麼也以貌取人?」張公藝一聽,趕緊抱拳陪罪,又轉身對眾賓客施禮,安排乞丐坐了上席。

酒足飯飽、席散人走過後,老乞丐仍然沒走,竟提出了一個要求:「今晚我不走了,就睡新房裡,新房舒適,讓你家新人到別處睡吧。」眾人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張公藝也有點忍不住了,說:「這位老先生,您怎麼能提出如此有失禮數的事啊?」

老乞丐笑眯眯地說:「忍不住了吧,你還是叫張不忍吧。我睡睡新房又有何妨,鄙丐四海為家,處處是家,處處無家,看施主能否放得下啊!」

張公藝聽罷,轉頭來跟二位新人及親人解釋。好在張家人普遍德行較高,凡事以忍讓為先,在張公藝的勸說下,人們消了氣,二位新人也將新房讓了出來,乞丐進屋,倒頭便睡,一夜無事。

次日,張公藝去新房叫乞丐,沒有人應聲,用手去掀被子,大吃一驚,哪有乞丐人影,被裡只見一尊用黃金鑄就的太白金星塑像!金身的胸前還有一副對聯: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張公藝離世後,後人給他修建了「百忍堂」。

敦煌唐代絹畫《熾盛光佛並五星圖》中的太白金星。(公有領域)

救唐王李世民 受三代四位皇帝旌表

張公藝家族曾經受到四位皇帝的旌表和慰撫。

公元550年,北齊皇帝高洋為張公藝家族贈匾「雍睦海宗」;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給張公藝家族賜匾「孝友可師」;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張家,贈匾「義和廣堂」。

傳說隋朝末年,在山東濟寧,唐王李世民被徐圓朗的人圍追,李世民衝開一條路,向西北方出走,至山東壽張縣張家莊一條河的橋上,身負重傷,馬失前蹄跌入水中。

張公藝正在河岸邊習武,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眾人救起,扶壯士到家中。張公藝也不問傷者身分,就為李世民延醫診治,幫他療養傷處、調理身體。李世民得以迅速恢復了健康。李世民登基後,貞觀九年,為感謝張公藝之恩義,親書「義和廣堂」金匾,特派使臣前去旌表。

使臣到訪之際,恰逢張公藝召集人馬修建石橋,正是唐太宗當年受傷落馬的那座橋。唐太宗得知後,貞觀九年,降旨修建大橋,並派尉遲敬德監修,石橋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後來此橋被稱作「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也因此更名為古賢莊。

唐高宗麟德年間,高宗李治親幸張公藝宅。他想考驗一下張公藝治家的本領,便送給張公藝兩個梨,說要他分給全家人吃。張公藝接過梨,讓家人用石臼將兩個梨碾碎,入缸注水,然後鳴鼓集合全家,讓每人用小匙飲汁一口,這樣全家人就都嚐到了梨。這些記載,至今還畫在「百忍堂」的牆壁上。

高宗詢問治家之道。張公藝當場寫下百個「忍」字獻給唐高宗,並詳述每個「忍」字的內涵,高宗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御書「百忍義門」。

「忍」字篆文。(公有領域)

為了讓天下人都來學習張家「禮讓齊家」的美德,唐高宗封張公藝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且降旨要張家十兄弟「分食十道」。貞觀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依照各地的地理和交通等情況,將全國劃分為十個行政區,即「十道」。要張家十兄弟「分食十道」,即將張公藝兄弟十人安排在全國各行政區居住。

自此,張公藝大家族分別遷到全國各地居住,弘揚張家的美德和「百忍文化」。十兄弟在「分食十道」之前,為日後相聚有憑,張公藝將一鐵鍋砸為十塊,兄弟十人各執其一,日後團聚拼接為證。

張公藝在拜見唐高宗書寫百「忍」時,在最後寫道: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後族人還編出了「百忍歌‧歌百忍」廣傳於世,於明清時流傳最盛。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參考資料:

1. 劉昫等《舊唐書》
2. 歐陽修等《新唐書》
3. 司馬光《資治通鑑》
4. 民間傳說

點閱【戲夢人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蒙《摹王維〈輞川圖〉》
    史書稱王維「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晚年的王維,素食素衣,退朝下班之後,便獨自靜室焚香,摒棄雜念,冥想誦經。只要不亂於心,官場名利不影響他的修道。在朝不保夕的仕途上,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硯台 毛筆 古代書房 文房四寶
    清朝中後期,科舉考場上的徇私舞弊比較嚴重。有一種考生與考官、判卷官串通作弊的方法叫「關節」,俗稱「條子」。道光丁酉年(1837年)中舉的歐陽兆熊曾在日記中寫下他和同鄉李君參加科舉考試的一段故事。
  • 我原來是不相信這些的,一向認為不過都是神話傳說吧。看過一些人信佛前後的變化,我才知道這世上還真有脫胎換骨,不通過美容手術,醜女真可以變成美女。所以這個北魏的佛教故事,還真不虛妄。
  • 清代緙絲團龍紋袍,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研究所藏。(公有領域)
    在墓室240多年,她屍身不腐,皮膚仍有彈性,文革時卻被拋屍於野,甚至還被人背著屍體遊街批鬥。
  • 慶忌一驚,回頭用手揮向要離,沒揮中;再揮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揮,慶忌揪住了要離的頭,接著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慶忌說,「你竟敢動矛來傷害我!」
  • 椒丘訢一聽,沉默片刻後,嘆了口氣,扔下了手中的劍,對要離說,「過去,從來沒有人敢輕視我的勇猛。要離,你的勇敢超過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壯士。」
  • 岳陽大觀
    從明朝永樂三年開始,鄭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橫跨十萬餘里,時間跨越28年。在海上,鄭和的船隊風帆高張,日夜不停穿越於狂濤之間,他們為何能夠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歷史的大使命?
  • 「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鑒真東渡為尋「真法」,抑或尋覓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進修行的鑒真、長屋王、聖德太子等一眾人,若生於當世,定會八方尋找未來佛,並篤信修得真法。
  • 霸王別姬!虞姬就義凜凜,伸志昭昭,完大節於生前,留清名於歿後 !當年「霸王別姬」的情節和史傳有什麼出入嗎?虞姬的前身是誰?後來虞姬再見項王的時空,那又是怎樣的境況呢?
  • 道人化身變鶴,能夠飛翔,能夠快速自我療傷,還具有預知未來的宿命通功能,顯然修煉能讓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層次的說法的確不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