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9年5月2日 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畫家達·芬奇逝世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1519年5月2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畫家、科學家達·芬奇在法國昂布瓦斯逝世。

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15歲時到佛羅倫薩,在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加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創作了《受胎告知》、《吉內夫拉·德本奇像》等畫。1481年的《博士來拜》雖未完成,卻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名作,從這幅畫上可以看到達·芬奇對傳統題材的徹底改造,他不再從敍事角度簡單羅列有關人物,而以激烈對比的構圖和形象表現顯示藝術上的創新,表明他的藝術探討已突破15世紀的水平,預示著盛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到來。

1482~1499年間,達·芬奇一直爲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其中《岩間聖母》和《最後的晚餐》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岩間聖母》是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爲米蘭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雖屬傳統題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繪卻爲前所未見。聖母和天使的面部表情優雅含蓄,聖母左手前伸的透視縮形表現尤爲傑出。這幅畫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係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它的藝術手法特點在達·芬奇日後的創作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因此,這幅畫是標誌他盛期創作開始的作品。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壁畫作于米蘭聖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以傳說中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後會餐的訣別爲題材。達·芬奇在構圖上一反傳統的人物平列於餐桌的形式,以激烈的手勢動作把12個門徒連成4組。基督獨立于中央,叛徒猶大也不另居一側而置於衆人之中。達·芬奇集中表現基督說出“你們中有一人要出賣我”這句話引起的騷動,宛如一石擊水,波瀾層出。除叛徒外的11人各依其性格而表露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手勢、眼神和傾身而起顯示對基督的忠誠與關懷,唯獨叛徒猶大頹然後仰,神色慌亂。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爲補充,促成了世界美術寶庫中最稱完美的典範傑作。

1500年,達·芬奇遊曼圖亞、威尼斯等地,以後直至1506年,他主要在故鄉活動,創作了《聖母子與聖安娜》、《蒙娜麗莎》。《聖母子與聖安娜》表現聖母馬利亞的母親聖安娜膝上坐著懷抱耶穌的聖母,旁邊還有聖約翰,兩位成年人和兩個嬰孩構成了完美的三角形。構圖的嚴密和神態的和諧皆屬前所未見,被譽爲藝術奇迹。

《蒙娜麗莎》是一幅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佛羅倫薩商人焦孔多之妻,當時年約24歲。達·芬奇爲此畫創造了四年(1503~1506),而且始終沒有交給畫主而留在身邊,可見他對這畫的加工已超過了一般肖像,實則寄託了他對人像的理想典型的創造。畫中的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蒼茫,爲達·芬奇煙霧狀筆法的極致。對於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他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莫娜麗薩的微笑含義無窮;再加以背景山水渺茫宛若夢境,左右兩面在透視角度上且有微妙差別,更增加了畫幅靈通幻變的氣氛。達·芬奇這種臻于完美的生動人像實爲人文主義關於人的崇高理想的最光輝的體現。

1507~1513年間,達·芬奇再次來到米蘭,並爲法國宮廷服務。1513~1515年間居留羅馬。1516年離義大利赴法國,居住在昂布瓦斯城堡,直至逝世。達·芬奇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及草圖。

達·芬奇一生完成作品不多,但件件皆屬不朽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終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並善於使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在世界美術史上堪稱獨步。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産中,他的素描習作和筆記插圖等也具有重大意義。它們不僅數量上遠比正式作品多,在藝術水平上也和正式作品同樣達到極高的境地,被譽爲素描藝術的典範。他的筆記中涉及科學研究的範圍更是廣闊,從物理數學以至生理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的技術發明也遍及民用、軍事、工程、機械各方面。因此恩格斯稱讚他“不僅是大畫家,而且也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他在物理學的各種不同部門中都有重要的發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唐伯虎真跡亮相世紀壇 (5/1/2002)    
  • 天可汗的世界 池邊顧步兩鴛鴦 銀鴛鴦卷草紋盒 (5/1/2002)    
  • 貓頭鷹 (4/30/2002)    
  • 巨人的傳說不僅僅是傳說 (4/29/2002)    
  • 宋徽宗存世畫作數目 兩岸有出入 (4/28/2002)    
  • 天可汗的世界 唐代胡人東來 不少埋骨中土 (4/28/2002)    
  • 天可汗的世界 唐墓壁畫 窺見古代生活 (4/22/2002)    
  • 清宮秘藏書畫周六北京競拍 (4/19/2002)    
  • 西漢馬王堆沈睡千年女屍“復活” (4/17/2002)    
  • 陳家林看中劇作家陳逸峰的歷史劇《夢斷圓明園》 (4/17/2002)    
  • 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4/15/2002)    
  • 胡風唐化百花齊放珍貴器皿 刻畫文化豐收 (4/14/2002)    
  • 百家姓—–丁氏的起源 (4/7/2002)    
  • 可謂空前可能絕後 故宮國寶集體出宮赴展 (4/4/2002)    
  • “大匠之門”攪熱京城畫壇 中國美術館延期閉館 (3/29/2002)    
  • 40年來首次行大修 中國美術館展現最后的美麗 (3/28/2002)    
  • 奮力向上的一道背影 (3/24/2002)    
  • 胖先生的小故事 (3/21/2002)    
  • 少儿臨摹畢加索畫作 天真無邪令成年人大跌眼鏡 (3/20/2002)    
  • 喬托壁畫修復 重見世面 (3/19/2002)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