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記載的華人移民史

1950-1960年間,楼小姐和分別來自香港和臺灣的六个中国孩子。(圖書館官網)

font print 人氣: 12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0年0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梅編譯)從1840年開始的近兩百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無數苦難以至於達到了頂峰。當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美國時,就與早期的華人勞工處境完全不同。回顧歷史,將有助於華裔移民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發展方向。

關於華人移民史的記述,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對事件有不同側重和理解,教師們也使用不同的教科書和資料傳遞他們各自的觀點。

而美國人口普查局和國會圖書館記載的華人移民史

尋找金山

從歷史上看,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對移民並不陌生,旅行者遍及世界,他們在遙遠的土地上建造新家。從波利尼西亞到秘魯,中國商人、銀行家、礦工和藝術家建立了繁榮的社區。但是在美國,情況卻有所不同。

大約在1840年左右,加州發現黃金的消息傳遍了美國和世界各地。到1951年時有約25,000名中國人來到這裡。他們發現金山只是一個幻想,金礦場到處都是失望的勘探者和有敵意的當地人。新來的人很難找到工作和賺到足夠的飯錢,他們無法讓妻子和孩子來美國,也無錢回家。

隨著黃金夢想的消逝,這些人發現自己被困在遠離家鄉的陌生的大陸上,一片不歡迎他們並讓他們感到孤獨的土地。

努力找工作

第一批華人(1840-1850)多是年輕的男性,許多人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工作經驗。他們只能找到不需要英語和技能簡單的工作。鐵路似是為從中國來的新勞工量身定制的。

1860年前後,中國勞工在修建鐵路。(圖書館官網)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鐵路公司以驚人的速度擴張橫跨大陸,工作條件非常艱苦,薪水很低,工人們受傷和喪生的比率很高。但是對於中國工人來說,這代表了工作機會,他們接受了比美國本土工人低的多的工資。

僅在中太平洋鐵路線上,就約有一萬多名中國工人經常在冰冷或灼熱的氣候下炸隧道,筑路基並鋪設數百英里長的軌道。

1869年,經過了破紀錄的長達五年建造,當最後的長釘釘入鐵軌時,事件照片中沒有中國人的面孔。但如果沒有中國工人的辛勞以及幾百名勞工的犧牲,這條鐵路永遠不可能這麼快地修成。

之後,中國移民在鞋業製作、縫紉衣服、 捲製雪茄等各行業找到了工作,但由於語言障礙和種族歧視,他們因找不到其它的工種而只好自己創造機會。

在加州採礦小鎮中,許多商店、飯店和洗衣店都是中國移民經營的;此外,他們開發了美國西部許多農田,包括在夏威夷的種植園和加利福尼亞的葡萄園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860-1869年間 巨大的恐懼——問題解決了(愛爾蘭人和中國人在吞食山姆大叔;最後被中國人吞食了)。(圖書館官網)

為生存奔波遭虐待

中國移民在來美國的最初幾十年中,經歷了如今看來令人震驚的種族主義的暴力襲擊、迫害和謀殺。

從西雅圖到洛杉磯,從懷俄明州到加州的小城鎮,中國移民遭到毆打和折磨,私刑和屠殺,被迫停業、逃離城鎮,而他們能尋求法律幫助的可能性很小。新土地上的種族仇恨,不確定的經濟狀況和薄弱的政府都助長了這種恐怖和流血的氣氛。

1880-1890年間,在怀俄明州發生了對中國人的屠殺。(圖書館官網)

這些犯罪者,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美國人,大多數都沒有受到懲罰。很難得到這一時期的準確記錄,但可以證明中國移民的遭遇要比來美的其他群體都差。

一位來自美國東海岸的旅行者注意到,「虐待華人,搶劫他,踢他掌他,甚至殺死他,不僅那些邪惡之徒不受懲罰,甚至是種榮耀。

英美兩國人稱每個中國人為「約翰」,當華人囤積了貨物,被下令丟棄;如果抵抗,就會被殺害,甚至還對華人犯下了更嚴重的罪行。他們被毆打,射擊或刺傷,沒有人的境況是如此低落和悲慘。」

立法限制

來自中國的移民不僅要面臨被武裝襲擊的危險,還要面對許多針對他們的懲罰性的法律法規。《外國礦工許可證》稅法要求所有非本地出生的採礦工人支付每月20美元的高昂費用以獲得採礦權。

1870年,舊金山的《人行道條例》禁止華人在街上用肩擔著貨物,如蔬菜和衣物。1873年,舊金山又通過《辮子法》,禁止中國人留長辮子,這對華人是一種恥辱並且無法面對回國後的情況。

禁止中國移民在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工作,以及其子女在公立學校接受教育。在長達幾十年裡,禁止中國移民出庭作證反對有歐洲血統的人,使成千上萬的華裔處在法律的保護範圍之外。

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它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對自由移民重大限制的法案。該法案限制中國勞工移民美國,並且對其處以監禁的懲罰和驅逐出境。作為外國人,中國男性無法在此建立家庭和將妻子接來團聚。

該法案及其後續的限制,阻止了華人社區像歐洲其他移民團體一樣成長並同化於美國社會。1924年《移民法》更進一步收緊,不但包括了所有類別的中國移民,將限制擴大到其他亞洲移民群體。

唐人街落成

隨著鐵路的建成和淘金熱的結束,面對敵意的公眾和法律上的排斥,華人移民聚集在一起,被迫過著獨立的生活,並開始建立與北美其他族裔不同的、分離的和幾乎獨立的社區——唐人街

1900-1910年間,紐約的唐人街。(圖書館官網)

唐人街成爲華裔移民的避風港和第二故鄉,那裡有華人熟悉的食物,在傳統寺廟裡的敬拜以及得到故國的消息。這裡也是華人做生意的好地方:這裡的商店和工廠基本上是中國人獨有的並且僱用中國的工人。

到本世紀初,唐人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從聖地亞哥到埃爾帕索,再到康涅狄格州的城市中,並且形成了橫跨整個大陸的網絡。唐人街還為中國移民提供了在其它地方無法獲得的社會支持,包括地區協會、社會服務組織、文化團體、教堂等。之後的1925年舊金山唐人街的15個服務小組,共同努力籌資建立了中國醫院。

1896-1906年間,舊金山唐人街的蔬菜小販。(圖書館官網)

儘管現在大多數的美籍華裔人不在唐人街,但唐人街很快讓許多非華裔的美國人著迷,並成為喜歡冒險的遊客的熱門旅遊地,被媒體描繪成充滿浪漫的亞洲色彩或危險之地。今天,旅遊業仍然是唐人街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長與包容

在二十世紀的前幾十年中,中國移民邁著緩慢的步伐,以更大程度地融入美國社會生活。

儘管《排華法》仍然有效,但該法律允許中國商人、外交官和學生入境。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們被允許帶上妻子和家人。利用了這一漏洞,年輕人經常冒充商人身分的家庭成員進入美國;他們被稱為「紙兒子」和「紙女兒」。(”paper sons” and “paper daughters”)

在1910年至1940年之間,大約有175,000名中國移民經舊金山附近的安吉爾島移民局批准進入了美國。同時,越來越多的在美出生的孩子增強了社區的永久性和穩定感,他們可自動成為美國公民,這使許多父母能以孩子的名義購買房產、開展業務並進行投資。

隨著越來越多的移民找到了專業的工作並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他們開始從唐人街搬到新的郊區或偏遠的社區,之後中國移民及其後代也進入了美國社會的主流。

1933年,左三爲埃迪·龚在协成堂和其他人閱讀關於日本戰爭的報紙。(圖書館官網)
1940-1946年間,華裔美國人獲得軍銜,28岁的Calvin S. Chin和夏威夷的檀香山的25岁的Anthony Loo Wong 。(圖書館官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華裔美國人開始註冊參軍,加入戰爭產業並以服務編號入伍。由於1882年的《排華法案》,在戰爭期間服役的13,000名華裔美軍士兵中,將近一半的人都不是美國公民。1943年,由於戰時勞動力的短缺和民眾情緒高漲的壓力,《排外法》被廢除了,新的立法讓中國移民最終於獲得了公民資格,並為新移民設定了配額。

1940-1946年間,華裔美國人獲得軍銜,28岁的Calvin S. Chin和夏威 1942,价格管理办公室(OPA)的专家Joanne A. Tee女士写了一份《通用最高价格条例》,正向批发商经理Lee Bow做上限价格的解释,美籍华人店主与政府合作在戰爭期間抗击通货膨胀。(圖書館官網)

1945年,《戰爭新娘法案》(War Bride Act)和G.I. 《未婚夫法案》允許華裔美國人將妻子帶入美國。幾個世紀以來,家庭生活一直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如今終於能夠實現了。

新的社團

到1960年代末,華裔社區在經過嚴格的約束和幾十年的緩慢增長後發生了變化, 華人移民激增,一批新的、截然不同的華人來到了美國。

1965年,通過《移民和歸化法》改變了美國計算其移民人口的方式,允許更多的熟練工人和家庭成員進入美國,並廢除了優先考慮西歐人的舊配額制,因而使美國的華裔人口在十年之內幾乎翻了一倍。

新移民群體與1800年和1900年代早期來自農村地區的移民不同,許多人來自香港和臺灣的城市,他們創建了節奏緩慢,聯繫緊密的社區。

香港和臺灣的移民講不同的方言,對城市的時尚和音樂有更多的接觸,並對社會寄予更高的期望,這些專業人士及其家人很容易融入美國的城市。

從1980年代開始,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更多中國人加入了美國,並在此永久定居。隨著臺灣、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移民持續穩定增加,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隨著社區的不斷發展,以及針對年輕的亞裔觀眾越來越多的電影、流行歌曲和雜志的出現,華裔美國人在美國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也在增加。

在唐人街,四個背着滑冰鞋的華裔美籍女孩。(圖書館官網)

回顧一下華裔移民在美國前一百年所面臨的困境,您能預見他們最終的成功嗎?您怎樣看待這個社團的生存力?◇

責任編輯:李欣

 

 

【本文內容歸大紀元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背井離鄉的華人大都有強烈的「同鄉」觀念,特別是早年飄洋過海到紐約謀生的華人,大多靠著彼此之間的「同姓(宗親)關係」或「同鄉關係」找生活,一批批移民潮下來,逐漸發展出宗親會、同鄉會等組織,成為背井離鄉華人固定相聚的地方。
  • 9月26日,在曼哈頓上西城的紐約歷史博物館(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 開始舉行「排斥與包容」展覽,記錄了從中美貿易開始、排華法案興起,移民法案修改至今,華人移民先驅爭取權益的過程。展覽通過歷史檔案、文物,史料,互動 電影等,生動地展現了200年的華裔移民歷史。
  • 從3月28日到7月19日,總部設於紐約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在德克薩斯舉行題為「彼岸:中國和墨西哥移民美國」的大型文化藝術展覽。展覽透過六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講述中國和墨西哥人的移民故事,探討貫穿美國歷史今昔的移民、邊境關係和勞工等議題。在展出的作品中,包括華裔藝術家林芷(Zhi Lin,音譯)和劉虹(Hung Liu,音譯)的作品。
  • 貫穿紐約曼哈頓島的兩條地鐵線中,1號線和6號線各居一側,位於東側的6號線在大都會捷運署(MTA)的地圖上是綠色。它在曼哈頓島的路段比1號線短,但是路過的景點可不少,而且各個都是「重量級」,沒有多預留幾天,根本逛不完。
  • 在11日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年會分組討論上,在美國土生土長的17歲華裔高中生余孟婷,用流利的中文分享她研究20世紀美國華人移民史的發現及思考,中文幻燈片也完全由她自己製作,她流利的中文令人嘖嘖稱歎。有誰想到,她是一個第五代華裔,而她父親完全不會中文。
  • 市議員陳倩雯29日在日前發生火災的華埠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70號大樓旁召開記者會,宣布樓內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館藏室、華埠人力中心和中文學校等服務機構的臨時辦公、活動場所;市行政服務局(DCAS)局長也宣布當日早上已開始將華人博物館內的珍貴館藏取出,另於其它場所修復文件。
  • 子夏接受曾子的指責而坦白認錯,蘧伯玉五十歲時,能記得自己四十九年來的錯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