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敬稱「伉儷」與「賢伉儷」怎麼區別應用?

作者:容乃加
左:(傳)元 管道昇《蘇蕙與璇璣圖》(局部),哈佛大學塞克勒藝術博物館藏。右:趙孟頫画像,清葉衍蘭繪。(公有領域)
在中華文化中知名的「伉儷」實在不少。圖為趙孟頫和管道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774
【字號】    
   標籤: tags: , ,

白居易詩句「蝶雙知伉儷,蜂分見君臣。」映現一對雙飛蝶,雙飛蝶指「伉儷」,那「伉儷」這稱謂的意含宛然呼之欲出。有人稱「伉儷」,也有人呼「賢伉儷」,例如下面這兩句話:

「歡迎賢伉儷光臨寒舍!」
「董事長伉儷出席了今天的感恩惜福會!」

話中的「賢伉儷」和「伉儷」都是敬稱同一對象,那又怎麼分辨其不同的使用時機或情境呢?

我們先來看看伉儷的個別字義:

伉:對等、匹敵。通「抗」的意義。
(如《戰國策.秦策一》語:「橫歷天下,……天下莫與之伉。」說天下人無法與之匹敵。)

儷:偶、配偶、成雙成對。
(如《左傳.成公十一年》語:「鳥獸猶不失儷。」即鳥獸也有配偶之情,不離配偶。)

綜合來說,「伉儷」就是相匹配的一對配偶,不論是品格、才貌、成就或家世啦等等各方面,都很匹配。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解釋「伉儷」是「相敵之匹耦(偶)」;換成俗語,可以「登對」來形容,常聽說的郎才女貌、門當戶對的夫婦也是一種匹配的表現。後來就用「伉儷」一詞來敬稱人家夫婦,例如:「賢伉儷鶼鰈情深,令人羨慕。」

「伉儷」除了上述夫婦之義,還有其它三義(《漢語大詞典》):

*以伉儷稱嫡妻。
例如:《新五代史·雜傳·楊崇本》:「大丈夫不能庇其伉儷」,此處指不能庇護妻子。又如《國語.周語》:「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指陳侯不顧血脈倫常的繼承,拋棄嫡妻夫人和妃嬪。

*古人也以伉儷表示「結為夫婦」,例如:「女曰:『結褵約在幾時?』杜曰:……蓋伉儷已匝月矣。』」(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香雲》)。

*伉儷也表達「嫁人為妻」的意思。

在上述這四種伉儷的意義中,現在以「伉儷」尊稱他人夫婦最為常用。

「賢伉儷」和「伉儷」使用情境的差別

日常中,常聽見尊稱人家夫婦為「賢伉儷」,那如何與上述的伉儷作區別呢?主要是從使用情境中說話者和對方的關係來作區別。

——在你我雙方面對面時,例如歡迎對方來臨,可說:「歡迎『賢伉儷』光臨寒舍!」

——給對方夫婦書寫信函、請柬時,也以「「賢伉儷」」敬稱對方,例如:「好久不見,『賢伉儷』近來可好?」(當面或書信中都可用;要自稱時則說自己這一對是「愚夫婦」。)

——在給一對夫婦的請柬信封上可寫「某某賢伉儷大啟」。

也就是說「賢伉儷」是用於雙方面對面(含書信)的時機。

「伉儷」一詞則用於從第三者立場表述時,在報導、介紹時或對人敘述中提到一對夫婦,可以伉儷稱呼。例如:

*我們現在歡迎校長伉儷入場!(活動司儀的介紹)
*校長伉儷今天也參加了運動會。(報導敘述)

若欣逢友人結婚,可以「榮諧伉儷」題辭賀人娶妻,映襯「鸞鳳和鳴」讚頌人賀嫁得好丈夫,都是同賀對方一雙新夫婦「琴瑟和鳴」婚姻美好、感情融洽。

說到「伉儷」,在中華文化中知名的伉儷實在不少,像是仁慈治國的周文王與相夫教子助興周室的太姒,厚德大志的劉秀和母儀天下的陰麗華,塵世仙侶梁鴻和孟光,詩書畫印全能的趙孟頫和詩書畫三絕管道昇……。

那麼伉儷代表的頭銜屬於誰呢?應是首推黃帝和螺祖(元妃、嫡妻)這一對了。《幼學瓊林.卷四》說:「冠冕衣裳,至黃帝而始備;桑麻蠶績,自元妃而始興。」黃帝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既大又廣,其中之一即是創制漢服冠冕衣裳,規範了禮儀制度;黃帝正妃嫘祖教民養蠶取絲發明了絲綢,開展了漢服之華。兩者相輔相成:中華民族有了章服之美,而稱為華,有了禮儀之大而稱為夏。黃帝和元妃螺祖共同引領開創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誰能不稱頌這一對夫婦是中華文化中的伉儷代表呢?!

螺祖開創中華民族歷朝歷代孝賢皇后親蠶的文化。圖:清 院本《孝賢皇后親蠶圖》局部(公有領域)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