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敬稱「伉儷」與「賢伉儷」怎麼區別應用?

作者:容乃加
左:(傳)元 管道昇《蘇蕙與璇璣圖》(局部),哈佛大學塞克勒藝術博物館藏。右:趙孟頫画像,清葉衍蘭繪。(公有領域)
在中華文化中知名的「伉儷」實在不少。圖為趙孟頫和管道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759
【字號】    
   標籤: tags: , ,

白居易詩句「蝶雙知伉儷,蜂分見君臣。」映現一對雙飛蝶,雙飛蝶指「伉儷」,那「伉儷」這稱謂的意含宛然呼之欲出。有人稱「伉儷」,也有人呼「賢伉儷」,例如下面這兩句話:

「歡迎賢伉儷光臨寒舍!」
「董事長伉儷出席了今天的感恩惜福會!」

話中的「賢伉儷」和「伉儷」都是敬稱同一對象,那又怎麼分辨其不同的使用時機或情境呢?

我們先來看看伉儷的個別字義:

伉:對等、匹敵。通「抗」的意義。
(如《戰國策.秦策一》語:「橫歷天下,……天下莫與之伉。」說天下人無法與之匹敵。)

儷:偶、配偶、成雙成對。
(如《左傳.成公十一年》語:「鳥獸猶不失儷。」即鳥獸也有配偶之情,不離配偶。)

綜合來說,「伉儷」就是相匹配的一對配偶,不論是品格、才貌、成就或家世啦等等各方面,都很匹配。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解釋「伉儷」是「相敵之匹耦(偶)」;換成俗語,可以「登對」來形容,常聽說的郎才女貌、門當戶對的夫婦也是一種匹配的表現。後來就用「伉儷」一詞來敬稱人家夫婦,例如:「賢伉儷鶼鰈情深,令人羨慕。」

「伉儷」除了上述夫婦之義,還有其它三義(《漢語大詞典》):

*以伉儷稱嫡妻。
例如:《新五代史·雜傳·楊崇本》:「大丈夫不能庇其伉儷」,此處指不能庇護妻子。又如《國語.周語》:「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指陳侯不顧血脈倫常的繼承,拋棄嫡妻夫人和妃嬪。

*古人也以伉儷表示「結為夫婦」,例如:「女曰:『結褵約在幾時?』杜曰:……蓋伉儷已匝月矣。』」(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香雲》)。

*伉儷也表達「嫁人為妻」的意思。

在上述這四種伉儷的意義中,現在以「伉儷」尊稱他人夫婦最為常用。

「賢伉儷」和「伉儷」使用情境的差別

日常中,常聽見尊稱人家夫婦為「賢伉儷」,那如何與上述的伉儷作區別呢?主要是從使用情境中說話者和對方的關係來作區別。

——在你我雙方面對面時,例如歡迎對方來臨,可說:「歡迎『賢伉儷』光臨寒舍!」

——給對方夫婦書寫信函、請柬時,也以「「賢伉儷」」敬稱對方,例如:「好久不見,『賢伉儷』近來可好?」(當面或書信中都可用;要自稱時則說自己這一對是「愚夫婦」。)

——在給一對夫婦的請柬信封上可寫「某某賢伉儷大啟」。

也就是說「賢伉儷」是用於雙方面對面(含書信)的時機。

「伉儷」一詞則用於從第三者立場表述時,在報導、介紹時或對人敘述中提到一對夫婦,可以伉儷稱呼。例如:

*我們現在歡迎校長伉儷入場!(活動司儀的介紹)
*校長伉儷今天也參加了運動會。(報導敘述)

若欣逢友人結婚,可以「榮諧伉儷」題辭賀人娶妻,映襯「鸞鳳和鳴」讚頌人賀嫁得好丈夫,都是同賀對方一雙新夫婦「琴瑟和鳴」婚姻美好、感情融洽。

說到「伉儷」,在中華文化中知名的伉儷實在不少,像是仁慈治國的周文王與相夫教子助興周室的太姒,厚德大志的劉秀和母儀天下的陰麗華,塵世仙侶梁鴻和孟光,詩書畫印全能的趙孟頫和詩書畫三絕管道昇……。

那麼伉儷代表的頭銜屬於誰呢?應是首推黃帝和螺祖(元妃、嫡妻)這一對了。《幼學瓊林.卷四》說:「冠冕衣裳,至黃帝而始備;桑麻蠶績,自元妃而始興。」黃帝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既大又廣,其中之一即是創制漢服冠冕衣裳,規範了禮儀制度;黃帝正妃嫘祖教民養蠶取絲發明了絲綢,開展了漢服之華。兩者相輔相成:中華民族有了章服之美,而稱為華,有了禮儀之大而稱為夏。黃帝和元妃螺祖共同引領開創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誰能不稱頌這一對夫婦是中華文化中的伉儷代表呢?!

螺祖開創中華民族歷朝歷代孝賢皇后親蠶的文化。圖:清 院本《孝賢皇后親蠶圖》局部(公有領域)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