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宋詞系列二之二:吳文英《唐多令·惜別》

【品讀宋詞】羈旅又遇離別 愁是心上秋

作者:蘭音
南宋詞人吳文英在詩詞中抒發憂悶,一展才華,以一首《唐多令》譜寫了「愁是心上秋」的絕妙之詞。圖為南宋 马远繪 《秋江待渡图页》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82
【字號】    
   標籤: tags: , , ,

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傷春悲秋、離愁別緒是一大主題。一個「愁」字,古人用了太多、太美妙的詞句去形容它:

愁有長度,李白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愁有重量,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有空間,柳宗元詩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愁也有時間,馮延巳詞曰:「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在南宋的一個秋天,落魄的文人吳文英,在江南和友人道別。那時候秋雨才過,秋風颼颼,碧綠的蕉葉發出淒涼的聲響;佳人相送,垂柳依依,將行的孤舟彷彿被離情羈絆不肯遠去。吳文英傷感地想到,過往如夢境悠悠,又似流水落花不可挽回。

忽然,一道靈光閃現,他為自己的種種愁緒,想到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於是就有了這首《唐多令·惜別》: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繫行舟。

這裡的「愁」,是一個拆字遊戲,被作者描述為離人心中的悲秋之意,它有情、有景,有人物、有故事,又貼切自然,開篇便是大家手筆。

詞境賞析

這首惜別詞,詞人即眼前景道心中事、抒別離愁,是常見的填詞法,但勝在構思新巧別緻、用詞明白如話。起句猶如鑿空之語,想他人所未想,問他人所未問:世上什麼樣的事物怎樣才能組合成「愁」?詞人自問自答,是離別之人,因秋色觸動了離情啊。

很多時候,一個精彩的開頭就能抓住讀者的心,奠定作品的成就。「離人心上秋」,既是從字面上拆解「愁」字,展現文字的內部結構;同時道出詞人為何而愁。原來是別離的傷感和秋天的蕭瑟,共同醞釀了他心中濃郁的愁情。

這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卻有出奇制勝之效,將離別之情和涼秋之景相結合,流露出愁上加愁的意味。相較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樣直抒胸臆的方式,詞人的感嘆更具含蓄而耐人尋味的美感。

接下來,他以愁心感受愁景,選取典型的意象加以描繪。「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是說即使沒有秋雨,芭蕉在秋風的吹拂下,葉子也會發出悽苦的聲音。芭蕉是古詩詞中常見的秋景,也是孤獨憂愁的象徵,詞人同樣用它來渲染和友人分別時的憂傷。

既然提到了雨,其實是詞人在暗示,這時候秋雨方停,秋風寒涼,芭蕉經過雨打風吹,越發讓人感到悽楚清冷。「颼颼」二字,不僅是風吹芭蕉的景緻,也是詞人內心感觸向外界的一種投射。離人已是滿腹惆悵,看到芭蕉便忍不住感嘆,哪怕沒有秋雨,它也會在秋風中瑟瑟作響,讓人平添愁緒。

吳文英唐多令》中的一句「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是說即使沒有秋雨,芭蕉在秋風的吹拂下,葉子也會發出悽苦的聲音。圖為清 許良標繪 《芭蕉美人圖》。(公有領域)

「都道晚涼天氣好」,說的是夏去秋來,暑氣消褪,人們等來了涼爽的好天氣。但是對於飽受離別之苦的詞人來說,這種涼爽就成了淒涼和冷清。吳詞大概也借鑒了辛棄疾的那句:「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不過,吳文英僅僅一筆帶過,將那「愁滋味」化作言外之意,帶給讀者無窮回味。

「有明月、怕登樓」,明月照高樓,同樣是常見意象。從建安的「明月照高樓」,唐朝的「何處相思明月樓」,再到宋朝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這些詞句都傳達出作者或相思、或哀嘆的孤獨苦悶的情思。

吳詞仍然用最簡練的文字,塑造這個意象,卻將千百年來賦予明月和樓閣的種種情感寄寓其中。也就是說,詞人的情感,既有相思情,也有離別苦;既有羈旅無定的漂泊之感,更有人事無常的身世之嘆。

這首詞的上闋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逐漸加深愁的分量。到了下闋,詞人切入主題,注重內心情感的展現以及離別情景的描寫。「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秋天開始進入一年的尾聲,容易讓人產生對時間的感慨。臨別之際,詞人聯想到和友人相處的過往種種,如今都像夢醒一般無法重來,也像鮮花凋零、不盡煙水滾滾流逝那樣無法挽回。

「燕辭歸、客尚淹留。」燕子已經南歸,而詞人這位孤客還在外地滯留,不知歸期。候鳥與詞人兩相對照,竟然人不如鳥,那種飄零無依的愁悶與無奈便油然而起。詞人通過以上對芭蕉、天涼、明月、高樓、落花、流水、歸燕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離人眼中的秋景,正是對「離人心上秋」的詳細注解。

「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繫行舟」,詞作末句,明確點明主題,是詞人離別場景的再現。垂柳,象徵著惜別的離思;裙帶,暗示送別之人乃是一位佳人。兩人在岸邊依依話別,佳人送詞人登上了舟船。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佳人最終離開了,這就是「垂柳不縈裙帶住」。因心中難捨難分,詞人獨坐孤舟,仍然不願立刻出行,彷彿被那綿綿柳枝牽絆住一樣,所以他感嘆說:「漫長是、繫行舟。」

此刻讀者也恍然大悟,原來詞人是和相戀的女子分別,才有這樣纏綿悱惻的愁思。前文的層層鋪墊,就像溫火慢燉,慢慢熬出愁的滋味;結尾處僅用十餘字刻畫離別場景,卻在最濃厚的「愁」情中,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詞人背後的故事

吳文英,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他有一部《夢窗詞》,流傳的詞作多達340首,是南宋後期詞壇的一位卓然大家。他的名氣在今天,雖然不如北宋的蘇軾、李清照那麼大,但是他在古代、甚至到清朝都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人物。

前人形容他:「才秀人微,行事不彰。」意思是吳文英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命運坎坷,一生與仕途無緣。為了生計,他無奈四處奔走,在貴族、權臣門下做一個幕僚,其生平事蹟也就沒有被正史記載。

芭蕉是古詩詞中常見的秋景,也是孤獨憂愁的象徵,詞人吳文英的《唐多令》同樣用它來渲染和友人分別時的憂傷。圖為《芭蕉夜雨圖》的局部,日本佚名。(公有領域)

後人對吳文英的了解,大部分是從詞作考證、推測而來。吳詞中,竟然有幾首是寫給奸臣賈似道的,再加上人們無法確定那些作品具體的創作背景,因而他的人品總會遭到一些人的質疑和抨擊。

吳詞本身的藝術成就,也是毀譽懸殊的。喜歡的人稱讚:「夢窗奇思壯採,騰天潛淵」(《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於逼塞中見空靈,於渾樸中見勾勒,於刻畫中見天然。」(《絕妙好詞》)

那些不喜歡吳文英作品的,就批評說:「吳夢窗詞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詞源》)王國維也把他的作品形容為:「映夢窗,零亂碧。」(《人間詞話》)這些評價大意是說,吳詞具有文字華麗、意象密集、含意曲折等特點,不免晦澀難解、堆砌雕飾之弊病。

前人的評價中,大概有一句是比較中肯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詞家之有吳文英,如詩家之有李商隱。」吳詞的風格,大概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首《唐多令》,卻是吳詞中的一個特例,被讚為「疏快、不質實」(《詞源》),也就是說全詞不飾雕琢,語言猶如天成。更難得的是,這首詞富含韻味,又有新穎、獨到的佳句。

若仔細品讀,我們也能發現,這首接近於民歌的曲詞,也有「七寶樓台」的炫目密麗之感。七十多字的雙調,幾乎每句都在描述新的意象,組合成一幅內容豐富的秋景圖畫。而從內容來看,詞人直到結尾才呼應題目「惜別」,點明送別的場景與人物;此前大部分篇幅,都是通過意象的堆疊在烘托離愁的氛圍,為最後的敘述蓄足力量。這種寫法,也賦予作品更多朦朧的色彩。

簡潔明快的文字、繁複多彩的意象,傳達出的是詞人深摯沉鬱的情思。這不僅源自吳文英臨別之際的真情流露,更是他一生愛而不得的悲情寫照。據學者考證,吳文英結識過兩位紅顏知己,但是一個無奈離去,一個因病亡歿,為他本就黯淡的生命再添重重陰影。

從大環境來看,南宋末年,國家衰亡,帶給吳文英的是更沉重的創痛,也是他懷才不遇、勞燕分飛的深層原因。或許詞中提到的佳人,正是吳文英的至愛之一。分別之時,他不僅為一段緣分的消逝而憂愁,更為國家危亡、山河破碎而愁苦。因而他表面上在寫戀人之間的離情,表達的感情卻是深沉而動人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唐多令》反映了宋詞向元曲過渡的跡象。最典型的是「縱芭蕉不雨也颼颼」一句,罕見地加入襯字「也」,這是元曲創作流行的手法。另外,詞曲開篇兩句,用拆字法闡述愁情,也是詞曲「俗化」的現象。

雖然吳文英的人與詞飽受爭議,但是讀吳文英的詞,回顧他懷才不遇的人生,或許更多地帶給我們惋惜之感。結交者皆為顯貴,自己卻潦倒窮困;擁有兩段緣分,最終卻遺憾收場。幸好,他還能在詩詞中抒發憂悶,一展才華,譜寫了「愁是心上秋」的絕妙之詞。

點閱【品讀宋詞】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晴空萬里,瀟瀟煙雨,人生兩種不同的風景,您更喜歡哪一種呢?有的人可能喜歡陽光普照、天高氣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歡珠簾捲雨、綠肥紅瘦的清新。不過對於北宋一位大文豪來說,這可不是一道難以取捨的選擇題。晴和雨,在他心中沒有分別,都是一道自然的風景。
  • 宋代就有這麼一對夫婦,可以說是才學相當,情深意篤,過著和和美美的日子。沒多久,他們時有別離,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時節,她看到留有殘香的枯荷,觸摸到沁著微涼的竹蓆,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這份思念。她獨自在池塘邊漫步,又提起羅裙登上小船,希望藉此排遣內心的惆悵。但是,天上白雲飄過,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麼時候寄書信來呢?其實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遠在天邊卻都懷著一樣的相思。而且這相思都是無法排遣的,剛剛離開了緊蹙的眉頭,又悄悄湧上心頭⋯⋯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唐朝詩人任華曾說:「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後來白居易任杭州、蘇州刺史,飽覽當地美景,寫下「江南名郡屬蘇杭」的詩句。或許從唐朝起,蘇杭就和天堂仙境產生了聯繫。再到南宋時期的范成大,他撰寫《吳郡誌》時,記錄下那句諺語,從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成了蘇杭最具知名度的廣告語。
  • 在這個系列的前兩集,我們分別賞析了兩宋才子蘇軾、才女李清照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位詞人很特別,和這兩位大詞人都有關係。他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因而被合稱「蘇辛」;由於他和李清照是同鄉,又有相似的名號,因而又被合稱為「二安」。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詞人辛棄疾。
  • 我們先聊聊宋代文壇上的一大盛事。公元1057年,是北宋的一個科舉年份。這一屆中舉的進士們可是不得了,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比如,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兩兄弟和曾鞏,理學大家張載和程顥、程頤兩兄弟,還有取得熙河大捷的文人將帥王韶。
  •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山東濟南人。他可是一位高產的作家,現存600多首詞作,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其中有一首很特別,既有蘇詞的豪放開闊,也有易安詞的綺麗婉約,在今天仍然廣為流傳。這就是辛棄疾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
  • 歐陽修在文學上倡導德業文章,同時大力提拔後進,擴大古文的影響力。他在擔任科舉主考官時,大膽錄取一批文風平實流暢的考生。二蘇、曾鞏等大文學家,正是得到歐陽修的賞識,憑藉科舉而揚名。之後,他們以歐陽修為導師,和他共同努力扭轉了北宋文學的面貌。
  • 陸游和唐琬的愛情,為人津津樂道,這首《釵頭鳳》,更是讓歷代文人墨客傳頌不休。很多人正是出於對這首詞的感動,進而去了解他們的故事的。那麼,這首詞是怎樣描寫離情別意,成為情詞中的經典呢?
  • 縱觀蔣捷一生,似乎充滿了悲劇,但他因為高尚的氣節和優美的文筆,被後人永遠地記住了。比起那些生前追名逐利、身後寂寂無名的人來說,這何嘗不是上天對蔣捷的一種眷顧呢?
  • 李煜在詞中多處提到水,並多作佳句,如《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以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等等。奔流不還的江水,充溢著他對故國的不捨和命運的嘆息,其氣象之恢宏、內涵之深廣,在當時「花間派」為主流的詞壇中是一大突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