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傳」系列之四:趙雲篇(上)

【忠義傳】單騎救主 趙雲義重如山(上)

作者:蘭音
劉備與趙雲像(公有領域、大紀元製作)
font print 人氣: 17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漢末風雲出三國,平治天下捨其誰?少年策馬逢明主,血染征袍生死隨。

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專權亂政,天怒人怨,關東諸侯組織討董盟軍,揭竿而起。於是,各方勢力相繼登場,各路英雄紛紛出山,善計謀的運籌帷幄,精武藝的縱橫沙場,懷大略的招賢納士、開疆拓土。

當時的北方,是軍閥公孫瓚和袁紹爭霸的天下。《三國志》中說,在冀州境內的常山真定,出了一位名叫趙雲的年少才俊,他經本郡人士推舉,成為當地的義兵首領。四方割據、民不聊生的時刻,趙雲沒有投奔自己的州牧、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紹,而是率眾一路北上幽州,走進「白馬將軍」公孫瓚的大營。公孫瓚見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真如玉樹臨風,英武不凡,內心暗讚不已。公孫瓚原本擔心,冀州人心向袁紹,難以順利統一北方,此人卻在這關鍵節點主動歸順,豈不是證明人心所向?

公孫瓚決定把他帶在身邊重用,不過還是忍不住笑問:「聽說冀州人都想依附袁紹,為何獨君改變心意,迷途知返呢?」趙雲答:「天下大亂,不知明主何在。我們常山人商討後,決定追隨能夠施行仁政的地方,並不是要疏遠袁紹而偏向將軍您。」

輔明主、行仁政,解百姓倒懸、平天下大亂,就是這位義兵首領最樸素也最宏偉的誓願。趙雲也將在人生未來的幾十年,不斷接近這個誓願,最終成為蜀漢開國功臣以及忠義護主的化身。

初遇劉備 君臣相契

趙雲,字子龍。一個灑脫飄逸的名字,為他那俊偉姿貌注入更多靈秀飛揚的氣質。趙雲就是這樣一個人,既有武人的陽剛雄毅,也有文士儒雅細膩的一面。幾乎就在同一時間,一位賢者也前來投奔公孫將軍。他與公孫瓚是髮小兼同窗,情如兄弟,因而公孫瓚非常重視這位故交,不僅推舉他做別部司馬,還把得力的趙雲派給他,助他在外征戰沙場,在內協理軍隊。

《三國志像》之「趙子龍盤河大戰」(公有領域)

這位賢者,就是他日蜀漢的開國之主劉備。這就是劉備和趙雲這對蜀漢君臣在亂世中初遇的情形。那時的劉備,自鎮壓黃巾起義而起兵,一路殺敵立功,卻只能輾轉各地,做一些縣丞、縣令、縣尉這樣的小官。他投奔公孫瓚時,正是在盜賊攻破縣城走投無路之時。趙雲或許還想像不到,白手起家的劉備,在將來會有怎樣的大作為,他卻由衷感受到,劉備身上有種令人爭相歸附的強大吸引力。

或許是因為他垂手過膝、顧自見耳的神異形貌,或許是他淳厚寡言、不露喜怒的淡泊心性,又或許是他樂善好施、宅心仁厚的處世態度?趙雲一邊輔佐,一邊默默觀察劉備的為人,發現他雖然實力薄弱,但忠心追隨他的,是關羽、張飛這樣的虎臣國士;他雖然寡言少語,但他傾心結交的,都是當世豪俠;他雖然貴為漢皇後裔,卻毫無貴族架子,即使是無官爵、無功名的普通百姓,都能和他一同入座就餐。

他看著劉備步步為營,積累戰功,做到平原相,逐漸在群雄紛爭的亂局中有了一點立足之地。又看他對外禦敵,對內屯糧賑濟百姓,廣施仁政,愛民如子。

更傳奇的是,郡中有個人向來看不起劉備,不服從他的治理,竟然收買刺客去暗殺他。劉備不知情,見到刺客,仍然是禮數周到、關懷備至。刺客大為感動,隨即放下屠刀、坦露實情而離去。在這小小的平原郡,趙雲彷彿遇見了一位仁義聖明的君主,不正是他尋尋覓覓、渴望輔佐的主公嗎?

劉備也定然是看重趙雲的。一個懷抱救世理想又身負絕頂功夫的年輕將領,哪個君主不願招致麾下,與他並肩作戰呢?君臣之間的情義,在平日的交往中慢慢積澱、醞釀。然而此時,趙雲的兄長突然過世,趙雲必須回家治喪,便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言語不多,卻明瞭趙雲的心意。公孫瓚留不住那樣的人才,趙雲必是一去不復返。或許還有很多戰事想帶著趙雲去打、還有很多規劃想和趙雲去商討,劉備剛得一員大將,又要送他遠行,心中自然是萬分難捨。

趙雲出發時,劉備親自送行,握著他的手不忍放開。趙雲忍著失去至親的傷痛,向劉備鄭重承諾:「我終生不會背棄您的恩德。」趙雲大概想的是,自己還是公孫瓚的手下,無法名正言順追隨劉備;不如藉此機會徹底離開公孫瓚,再圖和劉備相會,就能正式為他盡忠效力。到時候君臣重逢,攜手聚義,再將胸中鴻圖一一實現,豈不快哉?

鄴城重逢 當陽救主

時光流轉,來到建安五年(200年),劉備又在徐州戰敗。這位真龍天子仍在接受命運的砥礪,等待一飛沖天的時機。半生顛沛的他,妻兒離散,兄弟關羽被擒,身邊也無兵卒可用,只得再次北上尋找庇身之處。這一年,劉備投奔了北方的霸主袁紹。

《三國志像》之「長板坡趙雲救主」(公有領域)

就在這徬徨無助、孤立無援的境地,一道曙光照亮了前路。在鄴城,劉備和趙雲不期而遇。這幾年,不知趙雲去了哪裡、經歷過什麼。在兵荒馬亂、音書不通的年代,要想得到一個人的確切消息,並不是容易的事。在分開的幾年中,劉備尚在徐州、豫州、青州各地征戰、逃亡,漂泊無定,更不必說趙雲一個無名小將了。曾嘆何時歸期無定準,如今落拓時節又逢君,劉備看著趙雲風塵僕僕卻無比堅毅的神情,彷彿聽到他說,他將用一生來兌現幾年前的那句誓言。

劉備視趙雲為關係最親厚的部將,幾乎和關、張那樣的金蘭之情無異。趙雲也不負所望,祕密招募了幾百士兵,組成一支只聽命於劉備的私家精兵。不久,劉備轉而依附荊州劉表,趙雲和這支部隊一同追隨而去。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五年(210年),是劉備逐步坐擁荊州、大業漸成的階段。這期間,趙雲大部分時間跟隨劉備征戰。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揮師南下荊州,劉表次子即新任的荊州牧劉琮束手投降。駐守樊城的劉備無力對抗曹軍,倉促間只得棄城,向南面的江陵撤退。

他們路過襄陽時,城中十萬百姓因敬愛劉備,自願隨劉備逃往江陵。攜民渡江的善舉,是劉備仁義為懷、深得民心的體現,卻也嚴重影響了行軍速度。「今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曹操那邊怎會放過劉備,特派五千精騎,僅用一天一夜,就在當陽長板附近追擊而至。這大概是劉備一生中最危急的時刻,他甚至顧不得安置妻兒,只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幾十人一路奔逃。逃亡途中,忽然不見了趙雲身影。有士卒報告:趙雲往北投奔曹操去了。劉備聽了,直接擲手戟喝止:「子龍絕不會棄我而逃!」

他們是真正的患難之交,趙雲的心志,豈是單憑表面就能妄加揣度的?一直陪伴劉備左右的趙雲,忽然一騎絕塵,向反方向飛馳,只因為他比別人想得更多。劉備尚有心腹扈從,而幼主阿斗和主母甘夫人則身陷敵陣中,可有人在意他們的安危?為了爭取更多的救人時間,趙雲甚至來不及向劉備稟報,就衝進敵陣尋找小主人的下落。

焦灼的等待中,剎那也如幾年那麼漫長,劉備從不懷疑趙雲的忠義,只是擔憂他的安全。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讓懸著的心安定下來。劉備遠遠望見,一位高大的將軍策馬而來,懷裡抱著一個嬰兒,同時護送一名婦人。那將軍,不是趙雲又是誰?他懷裡的小兒,正是阿斗;那婦人,正是甘夫人。這時劉備的眼中,或許只有趙雲血染征袍、一身疲憊的樣子。他並非不愛護妻兒,只是令他更為感動的,是趙雲單騎救主的赤膽忠心。不知他經過多少次九死一生的廝殺,才從那虎狼之師中救下這對母子?(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六》之「趙雲傳」

點閱【忠義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趙子龍單騎救主(大紀元製圖)
    因固守宗親之義,劉備拒不收取荊州。這個決定,或許讓他落得攜民渡江、一路逃命的境地,亦使三分天下的隆中霸業來遲了幾步,卻也成就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傳說。當然,最為蕩氣迴腸的當屬趙雲深入敵陣、單騎救主的壯舉。趙雲堪為將帥之材,但更多的時候像個縱橫四海的俠客,常常在一人一騎的奔走往來之間,扭轉了乾坤。
  • 三國風雲,百年紛爭,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它可入詩,吟唱那「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慷慨悲歌;它可入詞,彈奏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曠達情懷。它既是明辨博雅的《三國志》,躋身中華二十四正史;它也是盪氣迴腸的《三國演義》,成就明清小說的傳世奇書。
  • 三國故事中,神卜管輅,神醫華佗,隱士婁圭,每一個名字都很燦爛。光輝的名望下,交織著精采的傳奇,神奇的故事。吾輩津津樂道,談論不衰……
  • 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是三國時期一個頗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十四歲的漢帝劉協,與群臣流亡在外,飽嚐辛酸;四十歲的兗州牧曹操,於定陶大敗呂布,打下第一個領地;三十四歲的徐州牧劉備,蟄居領地,靜待時機。風雲變幻之際,三國之一的東吳政權,尚處於風雨飄搖的草創階段。
  • 《三國演義》中,有位神祕的水鏡先生,他未卜先知,對天下事了如指掌。他預言劉備日後「龍向天飛」;他推薦奇才諸葛亮,一言道破「得其主,不得其時」。後人評價說,水鏡先生如果出山,一定會改寫三國歷史。
  • 虎將如雲的曹魏大營裡,流傳著一首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眾將士交口稱讚的,乃是形貌高大威武、寸步不離主公身邊的近衛首領——典韋。如果說魏武大帝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保護神,那麼這位典君,便是用生命守護曹操的戰神。
  • 風雲變幻,英雄豪傑何在?興平、建安年間,曹魏政權走過艱難的草創期,魏武曹操坐擁兗州、豫州,仍然為紛亂割據的江山而憂勞。某一天,曹營大帳中,一百多名高大魁梧的壯士突然出現曹操面前,請求投入軍中效力。這群人,個個腰懸寶劍,一看就是鐵骨錚錚、義氣凜然的劍客俠士。曹操甚感欣慰,打量為首那人,更是喜出望外。
  • 任迪簡二話不說,一下把那壺醋當成酒全喝完了。原來,任迪簡擔心治軍嚴厲的李景略,會因這個失誤處死小兵,於是為小兵遮掩過錯,
  • 名列凌煙閣功臣的尉遲敬德武勇超凡,進出敵陣重圍,往返自如。他為何對秦王李世民忠心不貳?他是怎樣的明辨大是大非之人?面對皇上的賜婚,他如何表現對糟糠之妻不離不棄的恩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