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服裝今昔趣談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福爾肯紐約報導)   每年的10月31日,美國人都會以南瓜裝飾、聚會和遊行等形式歡度萬聖節。這個傳統始於萬聖節前夜,它是基督教徒紀念死者的一個儀式。現在,它已經成為一個非宗教性的節日。這一天,美國的孩子和大人們可以進入一個奇幻的世界,把自己裝扮成故事中的角色或者是歷史人物,例如哈裡﹒波特、拿破倫、灰姑娘和夢露等等。 傳統上,在萬聖節的時候,孩子們會戴上面具、裝扮起來去敲鄰居的家門討要糖果。這個風俗叫做“不給糖就搗亂”。而漸漸地,成人們也開始裝扮起來,去參加萬聖節聚會和遊行。

*讓人表現幻想*

藝術家加倫博專門收集並拍攝經典的萬聖節服飾。她說,萬聖節給各個年齡層的美國人提供了表現出他們的幻想的機會。加倫博說,“大家喜歡有個機會讓自己變個花樣、變個形狀,從自身解脫出來,變成別的樣子。萬聖節可能是美國唯一一個屬於所有人的節日,而且因為它不是一個宗教節日,它是屬於人民的,所以它很棒。”

加倫博最近出版了一本攝影集。這本名為《穿起嚇人的衣服》的書記錄了一個世紀中的萬聖節服裝和化裝服飾。加倫博的部份收藏品在紐約時裝學院展出,這些藏品反映了萬聖節多年來的潮流變化。

*不乏時代色彩*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件兒童尺寸的跳傘服和頭盔,讓穿著它們的孩子看起來象個國家宇航局的太空人。還有一套十九世紀末的裝束是由一件退色的繡著乾草叉的紅色鬼怪服和一頂帶有填充獸角的帽子組成的。

加倫博說,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許多美國人買不起精緻的萬聖節服裝,所以他們就用能找到的各種材料自己製作服飾。她說,“我們回顧過去,可以有一種歷史感。看著不同的主題,會有一種懷舊的情緒。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服飾,其中有大蕭條時期的服裝,那時候人們用枕頭套或者舊花籃之類的東西製作裝束。而且,那個時候可以被接受的裝束放在今天的話人們或許就不能接受了。”

*嚇人迷人各有所好*

許多人裝扮嚇人,穿著巫師、鬼魂、骷髏和妖怪樣子的服裝。而另一些人則偏好迷人奪目的服飾和面具。

設計師內琴花費幾個星期的時間縫製了一件由鮮豔的橙色布片和金屬片裝飾起來的萬聖節服裝。內琴說,“噢,我真的很喜歡它。當我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我就希望穿的象電影裡的角色那樣。而我終於在長大以後成為一個設計師。現在我可以做這些衣服了。”

一些設計師說,因為現在大多數服裝都是大批量生產出來的,這使萬聖節失去了它的原創性。

但是,不管他們戴的是從商店裡買來的恐怖電影人物傑森的面具,還是自己製作的妖魔鬼怪服裝,這些接受記者採訪的兒童說,他們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年一度的幻想慶祝活動了。第一個兒童說:“我要裝成傑森,因為我的名字就叫傑森。”第二個兒童說:“我也要裝扮成惡魔。我頭上會有兩隻角。我有紅色的衣服。我會塗畫我的臉。雖然我是個女孩子,我也要讓自己長上一些鬍子來。”第三個兒童說:“我喜歡裝成死人。但是今年萬聖節我會裝扮成一個啦啦隊隊長。”第四個兒童四說:“去年我是個巫婆。那時候我有個長掃帚,我還把它漆成了黑色。”記者問這些孩子:“那麼萬聖節的樂趣是什麼呢?”這些兒童一起回答說:“糖果、聚會。嚇人。不給糖就搗亂。這時候你可以變成其他人,而不是自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曹操足智多謀,顏回大智若愚。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