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漫談】單純的茶趣

一木
【字號】    
   標籤: tags: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這是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一對茶聯,描寫鄉下農民用掃來的竹葉煮茶,以松根煮菜的清苦情景。

印象中古時文人飲茶,用的是上等茶葉,煮的是各地的名水,喝茶的地方不是溪旁亭榭,就是林間茅屋,總有青山環抱,流水潺潺,一邊品茗,一邊吟詩作對,飲茶在讀書人的世界裏,可說是一種高尚清雅的心靈享受。

貧苦農家可無法如此一般附庸風雅,他們每天辛苦務農,忙完農事忙家事,若能偷得片刻空閒,燒鍋水,茶葉一把,抓了就煮,一大鍋,省得麻煩。哪還能計較茶放久了不對味,一天可能就只容你有空煮那一次。觀茶色,品茶湯,哪來這種閒情逸緻!

話說回來,這也不代表清貧的農人就不能有飲茶的樂趣,工作累了,田旁樹蔭下隨地一坐,喝碗茶提神,清風拂來,吹乾身上的汗珠,也吹涼熱茶入喉。看著田中穀物的成長,想著秋天的豐收。三五夥伴,閒話家常,東家大兒下月娶親,西家媳婦懷胎已六月……雖然就那麼一刻半晌,飲茶卻是繁重生活中的最佳調劑, 它的樂趣,不是來自浪漫文人的詩情畫意,而是體現於最貼近生活的實在與單純。@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飲茶習俗一般視為起源於神農氏,陸羽茶經就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百草經》中也提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傳說中,神農野外嘗草中毒,毒性發作,半暈半醒之間摘了幾片身旁的樹葉放進嘴裏,嚼了嚼,片刻後,毒性漸散。神農知道了它的葉子可以解毒,於是記載下來,傳給了後人。
  • 蒙山位於四川省名山縣西部,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組成。五峰峻峭挺拔,狀似蓮花。蒙頂山蒼翠秀朗,長年重雲積霧,擁有生產好茶的地理環境,詩云:「蒙山之嶺多秀嶺,惡草不生生淑茗」。

  • 傳說安溪有位茶農叫魏飲,在魏飲的茶園附近有一座觀音廟,魏飲禮佛至誠,每天都會將廟裏廟外打掃乾淨,而且晨昏泡茶供奉觀音,事茶餘暇,魏飲也常在廟裏打坐讀經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班婕妤辭謝與漢成帝同車出遊,馮誕備受恩寵與北魏孝文帝同車而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