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王陽明斷是非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3日訊】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曾有父子兩人發生訴訟,去找王守仁來評斷是非。王守仁只對他們說了幾句話,父子兩人就抱在一起痛哭著回去了。有人問王守仁,您對他們說了甚麼話,居然能令他們悔悟的如此之快。

王守仁說:「我說舜是世間大不孝的兒子,瞽瞍是世間最慈祥的父親。」

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舜帝,被稱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始祖。他非常孝順,二十歲時,他的孝行已傳聞各地。舜的父親叫瞽瞍,生母早逝,後母陰毒狠辣,生的兒子叫像,也狂傲不肖。後母經常在瞽瞍面前說舜的壞話,所以三人多次想方設法要殺害舜,曾叫舜修理米倉,然後放火燒倉;還讓舜去挖井,他們趁機把土石填到井裡……可是舜得到上天的護佑,每次都神奇的躲過了災禍。雖然遭到這樣的對待,可舜卻以德報怨,對父母依舊恭順盡禮,絲毫沒有不滿和懈怠,與弟弟像相處仍舊友愛仁慈。

王守仁為甚麼要這麼說呢?他解釋道:「舜總是認為自己大不孝,所以能孝順;瞽瞍常常自認為是最慈祥的父親,所以不慈祥。瞽瞍總是想:舜是我從小養大的,現在為何不會討我的歡心?卻不知他已被後妻所蒙蔽,只認為自己很慈愛,所以更不能慈愛。舜只想著,父親在我小時候是如何的疼愛我,現在不疼愛我,是因為我自己不能盡孝,天天考慮不能盡孝的地方,所以更加孝順。最後瞽瞍悔悟。舜成了古今的大孝子,瞽瞍也變成了慈父。」

其實我們待人處事也是這個道理。在遇到矛盾時,我們往往總是只去找對方的不是,卻不能像舜這樣,無論遇到甚麼事,都只找自己不足和做錯的地方。如果這樣,那麼多大的矛盾都會被化解。──轉自《明慧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認為呂夷簡是德行高尚的人,人們也都讚美呂夷簡不念舊惡,寬宏大量。范仲淹感謝呂夷簡說:“我在公事上一直冒犯你,沒想到你竟然還讚賞提拔我。”呂夷簡說:“我怎能總是記著以前的舊事呢?”
  • 現在的人喜歡恭喜人發財,重利輕義、唯利是圖的大有人在。但古人卻認為“錢乃身外之物”,重德、積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為,為人立身唯此為大。在《國語》中,就記載了一個“叔向賀貧”的故事。
  • 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去見他的母親敬姜,他的母親正在紡麻。文伯說:“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母親還在紡麻,我恐怕會招惹我們季孫家族生氣,他們會以為我不能侍奉母親啊!”他的母親嘆息說:“魯國大概要滅亡了吧!朝廷讓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做官,卻沒有把做官的道理告訴你嗎?”
  • 八德與八旦是孔子留下做人的標準,用八個字來說明: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叫八德也叫八旦,所以說缺八德不是人,忘八德不是人,因為你忘了做人的標準了,所以不是人了。因為八德第一個是孝,那也有人說,百善孝為先、百惡淫為首。
  • 有人問夏原吉:“這種雅量可以學習嗎?”夏原吉說:“我年幼時,遇到冒犯我也必定要發怒。後來我先在外表的臉色上忍,再慢慢忍於心中,久而久之就沒有甚麼事不能忍了。”
  • 孔子死後,叔孫武叔在魯國的朝堂對大夫說:“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把這個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說法的荒謬吧。以宮牆來作喻,我子貢的牆剛剛達到肩膀,人們從牆外過,探頭就可以窺見室家之好。孔老師的牆高達數十丈,很難有人能夠尋到正門得以登堂入室,所以,沒有幾個人能夠見到裏面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老師當年也慨嘆說:‘得其門者則寡矣’,以此來說現在的這個情況,是很恰當的。”
  • 在詔書中,劉秀經常稱自己“德薄”,要上書者不要稱他聖明。各郡縣經常報告一些所謂“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將這些“嘉瑞”記載撰寫成書,以傳後世,劉秀一律不許。
  •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觀念。曾子說:「孝分三等,大孝是讓父母獲得尊敬,次等是不辱父母的名聲,下等是僅能供養。」
  • 皋陶曾經對禹說:「如果真能踐行帝舜的德政,你就能謀略英明,輔佐得心。」
  • 張鎮周先贈親友金帛,繼而上任舒州都督,從此與親友以禮相隔、依法辦事;宓子賤看到前來迎接他的達官貴人擠滿道路,趕緊驅車前進,不理會權貴的奉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