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孔子示禮儀

傳統文化
font print 人氣: 8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訊】中華民族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萬世師表」、「至聖先師」的孔子在禮儀方面更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論語﹒鄉黨》篇記述了孔子衣、食、住、行的生活情況,以及在各種場合下表現出的禮儀。

孔子在家鄉,態度恭謹,好像不會說話似的。他在宗廟朝廷上,言詞明辨,只是比較謹慎罷了。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交談,和氣而愉快;與上大夫交談,恭敬而溫和。君王臨朝到來,孔子恭恭敬敬,既不過份緊張,也不懈怠。

孔子進入國君的宮門,彎身恭敬的樣子,好像不容他直著身子進去似的。他站立時,不擋在大門的中間,走時不踩門檻。通過國君的座位時,神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說話也好像氣不足似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以後,又顯的恭敬謹慎。

齋戒沐浴時,一定要換上乾淨的內衣。齋戒時,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習慣,居處也要改變地方。

吃飯時不談論問題,睡覺時不說話。即使是吃粗糧、菜湯,吃前也一定要先撥出一點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齋戒一樣恭敬認真。

坐席擺的不端正,不坐。

同本鄉人一起飲酒的儀式結束後,要等老年人都離席了,才能離席。

孔子家的馬棚失火了。孔子從朝廷回來,問道:「傷著人了嗎?」卻不問馬怎麼樣了。

睡覺時,不直挺著躺臥。家居時,也不必像參加祭祀、接見賓客時那樣過份講究容貌儀態。

孔子見到穿孝服的人,即使平日極親密,也一定把態度變的嚴肅起來。見到戴冕的人和盲人,即使十分熟悉或卑賤的人此時也一定以禮相待。

遇到盛大筵席,一定把態度變的莊重,站起來表示恭敬。遇到雷震風吼、老天發怒的時候,一定把神色變的莊嚴。 (出自《論語》)──原載《明慧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誠信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誠信是一種個人修養,又是一種道德行為。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整個社會才會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他還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改過,就是改正過失或錯誤,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屬於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認為,即使是聖賢,也難免有過失。《左傳》上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明志」就是明確志向。古人很重視人生志向的確立,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只有志向遠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和自身的弱點,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遠,表明心志,「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胸懷大志,不計一時的得失成敗,最終實現宏偉的志向。
  • 一個月前的某天,剛回國沒多久的我,念叨著「越快越好」,搶了張最早出發的航班票,迫不及待地離開了生活了幾十年的中國(Fotolia)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曾有父子兩人發生訴訟,去找王守仁來評斷是非。王守仁只對他們說了幾句話,父子兩人就抱在一起痛哭著回去了。有人問王守仁,您對他們說了甚麼話,居然能令他們悔悟的如此之快。
  • 陸元方,唐朝大臣,武則天時官至鸞台侍郎、同平章事。為人誠實不欺,信守約定,為官清廉謹慎。
  • 春秋時晉靈公荒淫無道,他的所作所為與一個國君的身份相違背。大臣趙盾為此多次勸諫,晉靈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麑刺刺殺趙盾。鉏麑一大早來到趙盾家,發現大門已經打開了,趙盾穿戴整齊,準備上朝,只是由於時間還早,趙盾就坐著閉目養神。見此情景,鉏麑退了出來,感嘆說:“國家有這麼恭敬勤奮的人,百姓就有了依靠。刺殺百姓依靠的人,這是不忠;不執行國君的命令,這是不信。我無論怎麼做都是不對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頭撞槐樹而死。
  • 在古代,有一個叫秋的,他是整個國家棋藝最高的人,因為他善於下棋,所以人們也叫他弈秋。由於弈秋在棋手中的地位很高,在百姓中的影響也很大,於是有人對他打起了歪主意,想破壞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
  • 顏闔被請去做衛靈公太子的師傅,他去請教蘧伯玉說:「現在有一
    個人,天性殘酷。如果不對他進行管教,放縱他,就會危害我們的國家,如果對他進行管
    教,用法度來規諫他,就會危及自身。他的聰明足以知道別人的錯過,但不知道自己的過
    錯。遇到這種惰形,我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