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毒熱」與胃潰瘍活動期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毒邪致病廣泛,凡是對機體有不利影響的因素,無論來源於外界或體內統稱為「毒」,「毒」是致病原因,也是病後產生的一種病理結果,毒邪又可合併火、熱、風、寒、濕、燥、痰、瘀、膿等,廣泛存在於多種疾病,今就毒在多種疾病中的作用展開討論,以供交流。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和易復發性疾病,胃潰瘍活動期應歸屬於中醫學「胃脘痛」範疇。《素問‧病能論》提出「胃脘癰」的病名,但該篇對其症狀的表述與胃潰瘍活動期有所不同。我們根據胃潰瘍活動期的症狀體征、胃鏡表現及病理改變,提出「毒熱」為該病主要病因,在胃潰瘍活動期「以癰論治」,常取得較為滿意療效。

一、「毒熱」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毒熱」病因的重點在於「毒」,《金匱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病由毒起,熱由毒化,內外合邪,相兼為因,危害人體,表現為複雜的病理過程。胃潰瘍活動期「毒熱」病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在於:

毒熱之邪蘊結于胃,初則損傷胃絡 「毒熱」為多因素的病邪,包括從口而入的毒邪、情志過極氣鬱化熱蘊毒、膽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胃化毒,交互作用而形成。「毒熱」之邪屬陽,陽(熱)邪致病特點是易傷氣血,易生瘡瘍。胃為陽腑,故毒熱之邪易於侵及胃腑,損及胃絡,導致胃的通降失常,受納腐熟功能失職,初則損傷胃絡,胃絡為受「毒熱」病邪所傷,故有局部胃黏膜紅腫熱痛之變。

毒熱之邪導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 脾胃居中,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水穀;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喜潤惡燥,脾燥喜惡濕。「毒熱」病邪侵入胃腑,胃失和降,濁陰不降,影響於脾,脾不升清,清陽不升;該升不升,當降不降,升降不及,則消化、吸收功能異常,胃腸動力障礙。

毒熱之邪導致膽氣上逆,膽汁反流 「邪在膽,逆在胃」,「肝膽之火,移入於胃」,則毒熱之邪導致膽胃之氣上逆。另外,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常累及膽,膽胃同病,而表現為膽汁反流。膽汁在小腸,則發揮其消化肥甘食物之作用;若膽汁不循常道,反流入胃,則化為毒邪,蘊結化熱。毒熱在胃,則可見吞酸嘈雜、口乾口苦之症。

熱盛毒侵,氣血凝滯,血肉腐敗,糜爛潰瘍毒熱之邪蘊結于胃,初即損傷胃絡,繼則熱盛肉腐,氣血凝滯,使局部胃黏膜紅腫、糜爛、潰瘍;甚則繼續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則見出血、黑便。

毒熱之邪可致氣血津液不足 毒熱之邪久蘊,邪留傷正,勢必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氣血津液不足,臟腑肢節失養,則消瘦乏力,體質下降,變生它病。脾氣不旺,正氣虧虛,機體無力驅邪排毒,使毒邪日深,正氣愈損,病程纏綿難愈。

二、「毒熱」病因研究方法的傳承與創新

中醫病因學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是「辨證求因」,即根據臨床症狀和體征,從結果分析推求病因。胃潰瘍活動期以胃脘灼痛、吞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或腐、脈弦為主要證候表現,胃鏡下可見局部紅腫、糜爛、潰瘍等變化。綜合臨床表現和胃鏡及病理改變,以紅、腫、熱、灼、痛、糜爛、潰瘍、舌紅苔黃膩或腐、脈弦的特徵性表現,與中醫外科的「陽性瘡瘍」的外癰病因「毒熱」頗為相近,故稱之為「內癰」,繼而我們建立了胃潰瘍活動期「毒熱」病因的認識。根據中醫學「審因論治」、「以效測因」的研究方法,胃潰瘍活動期是由「毒熱」病因所致,故其治法宜清熱解毒、消癰生肌。

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是現代醫學常用的病因學研究方法。運用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進行中醫病因學研究,必須注重中醫病因學的特點:一是整體觀念,即致病因素與個體體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相關性;二是辨證求因,即以臨床表現(宏觀、微觀)為依據,來探討病因。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重點是在致病因素、機體、環境等方面,從宏觀、微觀等方面進行探討,可為病因學研究提供重要的發現和有利的證據。

引入實驗病因學的研究方法,可應用動物實驗確定因果效應,對中醫病因學研究是一個新的探索,也是一個可行的研究途徑。由於胃潰瘍活動期「毒熱」病因為多因素致病,且呈複雜的病理變化過程,因此,病因學實驗動物模型的研製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具有一定難度和風險。符合中醫病因學實驗動物疾病模型的研製是研究的關鍵,重要的是較好地模擬人體的臨床疾病及其病因,並尋求中醫病因學實驗動物疾病模型的評價標準。

三、胃潰瘍活動期「毒熱」病因的治療與驗證

審因論治,以效測證,即控制致病因素或採取干預措施以驗證病因,也是病因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可能的致病因素被確定後,可採用干預控制方法驗證病因。

臨床診治胃潰瘍活動期以「毒熱」為病因,以「胃毒熱證」為基本證候,「以癰論治」為基本治則,清熱解毒、消癰生肌為基本治法,藥物以黃連、苦參、三七、蒲公英等為主。

採取「以癰論治」的治則、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治法治療消化性潰瘍活動期的干預措施,可以使致病危險因素消除或減弱,發病率降低。

大量、長期的實驗研究結果也表明,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調節胃內pH值,減少膽汁反流,有效促進潰瘍癒合。

基於中醫臨床防治重大、疑難病症的優勢病種來研究、創新病因理論,審證求因,以效測證,我們將研究結果回歸於臨床,對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醫病因學理論,指導臨床辨證施治,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文章來源:現代中醫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