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歷代茶具演變
茶葉和茶具總是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北宋范仲淹:「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這是讚譽宋代點飲末茶時,茶器的優美來烘托新茶的鮮嫩、怡人;茶案上選用一套白如玉的景德瓷茶具,或置上宜興紫砂壺配上明式瓷甌,沖泡香高味醇、泡水細長的上等茗茶,此時才能同時表現茶湯的色澤,山林的芳香和清雅的味韻,大大提升品茶的意境和生活藝術的內涵。
宋代飲茶風行 高麗引進汝窯茶器形
北宋汝窯天青碗藏於英國倫敦大學大衛德基金會的碗形器,為滿釉支燒的撇口(即口緣處微開展)碗,圈足亦微外撇,碗底可見5個清晰的支釘痕,並可從中看見灰黃色胎土...
吃茶趣
據說世界的茶和中國都有關係....
茶鋪裡高高的櫥櫃置放著鋁罐,罐上的紅紙寫著「烏龍」、「凍頂」的毛筆字,映在赭色檜木長桌上,拉長了的筆劃顯出文字的樸拙...
進入上環源吉林的舖頭,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一切都很傳統。源氏兄弟一直堅守祖訓,知足常樂,既守住祖業,也守住香港的傳統之一──涼茶。
都知道「西湖龍井」是茶中名品,而「明前龍井」更是這龍井之中少有的精品,人稱「女兒紅」..
杯水馨暖,人情純好,復有院中軼聞,淺啜間恍憶昔時茶人詩句:「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都會茶館是一種私人的小美術館,小書院、一種人文空間。茶館的風格與主人的生命情境息息相關,有自在閒適的「東坡居」...
上下五千年以來,中國茶文化獨成一體,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眾多的文人雅士不僅酷愛飲茶,而且留下衆多古今茶事,茶人雅韻,芬芳而甘醇。
品茶三十年,我體認到,無論古代高度茶文明或現代蓬勃的茶文化、乃至未來的走向,永遠貫穿、環繞著「天、地、人」三才的大學問,三才是闡揚、檢驗並融合茶事的重要尺標。
茶韻千年 台灣茶人展新顏(上)
台灣的茶館文化多元,從南到北、從都市到鄉村、從文人到市井小民,每一族群都有愛茶、玩茶、賞茶人。台灣茶人也遍及世界各大都會,每到一個城市就打聽有沒有好茶館,已成為我多年旅行的習慣,而且屢有驚豔。
品茶三十年,我體認到,無論古代高度茶文明或現代蓬勃的茶文化、乃至未來的走向,永遠貫穿、環繞著「天、地、人」三才的大學問,三才是闡揚、檢驗並融合茶事的重要尺標。
茶會由台灣著名的藏色天目大師江有庭提供天目碗,茶席行進間人手一碗天目,大口過癮地啜飲蒙頂或龍井,與會茶友不但大開眼界、品茗之興激越高昂,部分茶友從此對龍井或蒙頂改觀,留下深刻難忘美好的一夜...
茶的身世往往能觸動到中國人遙遠的記憶,品啜一杯新鮮粉嫩的明前龍井,湯裡不但隱約展現江南的秀麗風光,那澹遠深刻的人文歷史厚度,或寺宇幾百年來禪修的功德,透過茶中香韻一一沁人心識。
中國飲茶距今有大約五六千年的歷史。據「茶聖」陸羽的《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就已被發現。
普洱茶與毛峰、龍井等綠茶不同,上等綠茶一般都講究在清明前的新茶,而普洱茶卻是越陳越香。所以,上好的普洱則更需時間的積澱和歲月的熔煉,才會產生「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的效果。
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工資上漲,茶葉從外銷轉內銷,加上產業政策的改變、交通的進步,傳統茶行面臨經營上的衝擊與改變,能順利跨越百年,適應新時代消費形式的老店所剩不多,整個茶產業正面臨著重新洗牌的激烈變化...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有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讀萬卷書,品千種茶,更須行萬里茶山路。茶藝旅行作家吳德亮也以親身履歷的方式,投入茶山、探訪茶人,「撥開兩岸的夜色前進」,喚醒兩岸茶界對這古老行業的重視與省思。
喝茶醒神,讀書清心,伴著雨打樹葉的聲音,此刻萬慮俱釋,心寧神謐……
中國是禮義之邦、文明古國,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飲茶在中國的歷史與民眾中,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茶與中華傳統和禮儀已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
「你用鼻子、用心去聽,手工浪菁的過程,香氣的韻律就好比我們在跳舞、唱歌,是有高、有低;有浪菁的茶葉,香氣的韻律時而搖滾、時而抒情。就像小嬰兒一樣,你哄他、逗他,他會笑,茶葉也一樣,它也會回報你笑,就是笑在茶湯裡。」鄭添福說。
古時並無「茶」字,而是以「荼」為「茶」。在明末張自烈所撰的《正字通》中,引南宋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為荼。」不過,當時飲茶之事尚未進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古時的「荼」字,並不專指「茶」,有時也指野茅、野菜等。
上凍頂山尋訪耆老, 能全面講清凍頂茶史者已 如鳳毛麟角!鳳凰村81歲的陳芳烈, 素有茶界之尊的稱號,第一泡有蘭花香帶「糯米氣」 的凍頂茶,就令人驚豔不已……
六十年前勤儉、樸質的台灣社會,飲茶文化早已形成「北包種,南烏龍」的局面,分別代表著清香包種和紅水烏龍兩大半發酵烏龍茶的成熟工藝。
茶,是神農嘗百草時所發現,但如何發現則有兩種傳說....
華夏茶文化根植台灣
歷史上的源流和分隔,讓茶文化在台灣的土地上深耕發芽,在製茶人追求茶湯「香、醇、厚」的境界中,愛茶品茗人士的心靈也獲得了淬煉和提升。台灣茶重質不重量,讓陸客也風聞,如何發揚台茶的人文內涵成為下一個重要課題。
茶道美學貫穿著傳統文化,茶中的學問意涵深遠。品茶,將是另一種心靈之旅......
古人飲茶,向來都很看重煮茶之水,稱「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清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飲茶中擇水、辨水很為重要。在古人辨水中,至今仍然流傳著數段佳話。
茶文化︰岩茶之王
雖說岩茶遍布武夷山地區,而最正宗的「大紅袍」目前只有六株,年產茶葉八兩,使其更顯彌足珍貴。幾年前曾有二十克「大紅袍」拍出了十八萬元的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