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在呻吟(50)龙滩水电站

韦登忠等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七、红水河四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

3、移民的损失

(3)暗淡的将来?

龙滩库区90%是农村移民,搬迁时绝大部分是后靠。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流动人口,城市有大量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几乎租住房屋,租房是城市的一大特征,而农村根本就没有租房现象,没有人租,也没有房子可租。因此,搬迁后房子还未修好,就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房屋内。两年后,移民们全力以赴建房,淹没最严重的天峨、乐业、田林、罗甸、望谟、册亨六县大部分移民终于把房屋建好。

一,养鱼:江边的人们习惯与水打交道,房子建好后,一些移民干老本行—-捕鱼。水位不断上升,两岸的灌木丛、杂草都是鱼饲料,鱼类大量繁殖,一些人用电,一些人用网,尤其是网鱼,几家人合伙把一、两百米渔网放在江河入口处或河湾,一、两周把网吊上来一次,每次能收几千斤鱼。剖腹、烤黑,三、四元/斤卖给鱼老板,一次收入上万元。2007~2008年这两年,一些渔民赚了一笔,不过这种灭绝性捕鱼也只有这一、两年红水河岸边375线下还有灌木、杂草作为鱼饲料才有可能。后来地方各级政府下令禁止这种灭绝性拖网式捕鱼。

网箱养鱼是现在及未来库区移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天峨县区域发展快,罗甸有一些,2008年秋,上游的乐业、望谟、田林、册亨每个县只有几处。龙滩库区375线从坝址到最上游有近300公里,水面宽,水产养殖前景广阔;不过到枯水期,水位下降四、五十米以上,水面收缩,一些移民因此受到巨大损失。养鱼也需要技术,需要经验,大头鱼不需投放饲料,移民们大量投资养殖大头鱼,结果水里没有多少养料,大鱼吃大鱼,小鱼吃小鱼,打捞上来没有鱼肉只有鱼骨头。

红水河及上游的南、北盘江以及天生桥库区网箱养鱼只有几年,周期是一、两年,现在产量还不是很大,鲤鱼价格可以卖到每斤4元,渔民既可以收回成本,也可以收回工钱(利润)。可是几年以后,整个龙滩库区8万多移民的大部分都靠养殖水产(还有天生桥库区),水产品销路是大问题,如果价格只在每斤2元或以下,虽然不会如2008年初的天生桥库区因水污染导致渔民血本无归,但渔民的劳力可能白费。

二,经商:库区移民分为三类:淹地淹房的双淹户,淹地不淹房或淹房不淹地的单淹户。淹房不淹地的单淹户移民未来的日子最让人羡慕,旧房子得以改造翻新,田、地仍在,将来的生活不用愁;最让人揪心的是淹地不淹房的移民,房子还是原来的土坯瓦屋,他们没有搬迁费,没有房屋补偿,有些人后期扶持也没有;田地已淹没,要是把田地补偿费用来建房,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要是不用这笔钱来修房子,他们猴年马月才能建新房。

大多数移民属于淹地淹房的双淹户,他们有搬迁费、房屋补偿费、土地补偿及安置补助费。人的一生就修那么一次房子,他们大多也是把土补费贴进来建新房,每一家都有那么一栋“洋房”,不过未来的日子就像穿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人口稀少、土地荒地多的小村小寨,山上的旱地没被淹,他们还可以种玉米,生活没多大变化;而集镇移民们原来就是人多地少,淹没后几乎没有土地可以开发,他们只有做生意—-经商。有钱容易赚钱,只是原来种田种地一下子改行做买卖,摸石头过河,有钱并非一定能赚钱,并且邻近乡村已没有多少农副产品可以交易,没有乡村支撑,集镇的人们又能做什么买卖?

以前的集镇是由村寨发展而来,集市没规划,住在集镇的人们只有一部分人经商,只有一部分房屋有门面,生意都不怎么好做,现在集镇新规划,集镇的移民都经商,还有为了让集镇规模扩大,一些村寨也搬迁进来建房修门面。集镇、城市的发展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圩场不会一夜间成为集镇,集镇不会一夜间成为城市,罗马城不是一天两天建起来的。

册亨岩架、望谟蔗香、田林百乐、乐业雅长、罗甸羊里、天峨向阳等集镇新开好些馆子、鱼庄、小卖部、甚至是“超市”,近两、三年因为各级政府为移民问题经常下乡,各地移民也时常到乡镇找政府、找移民站办事,馆子、鱼庄还有一些收入,再过一、两年,移民问题落实,移民房屋建好,就只有少许的过路人和赶场天来赶集的邻近村寨村民。先倒闭的一定是“鱼庄”,住在江边的人们有谁还会到“鱼庄”开销。

田林板干(百乐乡新址)移民点、册亨百口乡新址原来没有圩场,现在的新址规划是用直尺三角尺,用铅笔碳素笔在纸上画出来,科学、规范,政府机构靠山脚,移民房屋排列在“街道”两旁,家家都是小洋房,家家都有门面,只要装修完工,有馆子、有旅社、有超市、有小卖部……犹如霓虹灯下的小城,可是柜台积满灰尘,自进自销。估计未来的几年不会有多大变化,尤其是板干,除了乡政府机关就只有一百户移民,最近的是三公里外的板干村,该村有3000多人口,本来就相当于一个小集市,馆子、铺子、旅店、维修部……应有尽有,他们不会拿钱跑到三公里外的移民点来消费。

三,种田地:后靠移民大多已没有水田,如果原来本有一些旱地,继续栽种玉米,喂养家禽、牛马、养鱼,兴许能保持原有生活水准;要是旱地已被淹,山上又不能开荒,只靠养殖或寻找别的路子如打工之类,生活今不如昔了。

册亨外迁移民有高洛、浪沙、纳福寨、农中、丫他五处移民点,政府从土补费中扣除为他们购买或改造一些水田,除了每人8分水田,什么都没有,正如兴义市郊及开发区、万屯、郑屯等移民点的天生桥移民。高洛、浪沙水田不是购买当地农民一直耕种的水田,而是原农场水田,有些水田多年没有耕种,土层薄,少许鹅卵石还裸露在外,水田里有一些是河沙,移民们需要一些年才能使其变为真正的水田。

纳福寨移民点有三十多户双江口坝恩村移民,政府为他们购买的水田是在河滩上打保坎,填埋垃圾、碎石、废泥等新造的“水田”,“水田”表面只有一薄层泥土,既不保水也没什么肥效可言,每亩18000元,比淹没补偿费还高(淹没补偿每亩19960元,扣除调控费,只有17300元。)。如果不要那些“水田”,他们又去哪儿买?土补费不拿去买水田,发到手里用光了怎么办?如果要那些“水田”,每亩还要花上千元从别处拉泥土再造田。田林板干移民点、册亨纳福寨移民点由于各种原因,搬迁到第三年才开始分田,有些“水田”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玉米,并且,他们都已经有两年没有种田种地了。

田林板干移民点有几十户八洞村移民,开始一两年忙于建房,房子建好后田地还未落实,没有田地可种,没有多少生意可做,出门要花钱,呆在家里只有搓麻将,玩扑克。坐吃山空,能撑多久?

十年前外迁到兴义市郊及其邻近地区的天生桥移民每人8分地,仅此而已。生活艰难,那些中老年妇女大多捡垃圾。广西隆林天生桥移民说:“搬到隆林县城的移民也有捡垃圾的”。广西天峨、贵州罗甸搬迁较早,外迁到县城移民人数较多,去年秋,两地移民们说:“那些搬到县城居住的移民的确有一些中老年妇女实在找不到事做,又没有其他谋生本事,只有捡破烂”。

不要重复昨天的故事。 (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普通老百姓,财富标志在城里是房子、车子、金戒指、金耳环;在农村,是吃、是住。谁家哪一餐吃白菜还是吃豆腐,外人不可能一清二楚,可是哪一家是平房,哪一家是瓦房,哪一家是一层,哪一家是一楼一底,全都明摆在那儿,藏不了,收不住。
  • “这么多年,即使当初多得几个钱,也吃不到现在。”的确,十年前,你多得几千几万,现在早已吃光,可是你不吃第一、第二个馒头,只吃第五个馒头,怎么又能吃饱?
  • 2000年,母子二人从老家的松林坡木棚搬迁到女儿在移民点帮他们修的空心砖房里,耕种那0.88亩水田,年收入1,000元。不求吃饱,只要有吃;不求不饿,只要不死。半疯的阿雪看到能吃就捡,年迈母亲看到能捡就抓,一个是疯子,一个是乞丐。
  • “地界”本是人为划分,自古以来红水河南北两岸的人们并没有“跨界耕种”,无论是南岸还是北岸,哪地方适合耕种就到哪地方开荒种地。地球本不属于哪一个个人或哪一个集体,谁先去那儿开荒种地就应该属于谁所有。
  • 在百康村巴将屯等,雅长林场要抢占农民玉米地栽树,为了防止村民阻拦、反抗,林场还出动林场公安,有时还有乡府、乡派出所民警等到现场“维护秩序”。
  • 半个世纪前的公元1954年,有七、八个壮汉带着斧头、锯子、行李驻扎在方圆几百平方公里都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的广西乐业县雅长乡百康村伟兰组,搭起木棚,门口用一块小木板画下“凌乐林场经营所”,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曙光刚露头就让广西乐业县雅长乡、花坪镇、逻沙乡、田林县百乐乡、平山乡村民又恨又怕的“雅长林场的雏形”。
  • 没有造林款,没有退耕还林款,玉米价格不上涨,林场与当地原住民相安无事。即使是89年县府在当地原住民毫不知情情况下把这片一百多万亩土地划入林场,林场对当地农民的耕种也没表示什么。
  • 八坝屯有“山林证”都奈何不了林场砍松树桐树占地,更不用说如巴流屯这样无证可凭。
  • 林场先代各组组长签名后把图拿给村民委。群众不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从山名看出,那一片土地贫瘠,范围又小,群众反对无效。界内有少许松林,林场一直在那儿割松油。
  • 砍掉桐林为了占土地,占土地为了能从土地上赚钱,倘若不用这样转弯抹角,既省力省事又省时。罚款分两类:一类是以“牛马进入林区”罚款,另一类是以“进入林区开荒”罚款。要是严格按照“他们都属于林区内的农民集体”,甚至菜地、宅基地都属于林场的土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