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衡人的曹丕

佟 新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10月27日讯】

曹丕贵为一国之君,却极其看重文章,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将别人视为“雕虫小技”写出的文章拔擢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后世以文为业者自然深受鼓舞,尽管其中不乏有人以为进身有道,将文章当作仕途的敲门砖,但无可否认的是,曹丕开创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气。

可以看出,魏文帝曹丕的《论文》绝不是写给别人看的,他自己往往也以文衡人,对文章这一行当如痴如醉。《晋书》中记载了魏文帝曹丕与东吴使臣赵咨的一段对话,特别能证实曹丕重文轻武的心态。

魏文帝(黄初)二年十一月,孙权受魏封,为吴王,遣使谢封。
帝曰:“吴王何等主也?”
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帝问其状,对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帝曰:“吴王颇知学乎?”
……
品味这样的对话,方知魏文帝曹丕的为人。虽然生于乱世,随父亲曹操东征西伐,但曹丕的情趣似乎未受任何战乱时局的影响;主政国事后,在魏、吴两国隔江对峙时,他似乎心静如水,还对学问孜孜矻矻,面对吴国使者,他不去打听东吴的战备能力和吴王孙权用兵的韬略,却对孙权的学问颇感兴趣,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也望尘莫及。

史学家陈寿对曹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的确,从诗歌成就来看,曹丕一生,文采风流,完全可以归于史书“文苑传”中的人物。但一种说法是,因其父南征北战,打下了江山,为他登基南面称王铺平了道路,才得以坐享其成,尊为帝王。因此,今天的读者能在《史记》中看到,本质上属于诗人的魏文帝曹丕,在帝王本纪中占有了一个重要席位。

当然,无论如何,在天下大乱、征战不已的时候,金銮殿上坐着一位能够写得一手好诗的皇帝,尤其是在坐上皇帝宝座后,他依然改不了书生本色,这对于江山社稷究竟是福是祸?虽然史官和坊间有各种评价,但有一种说法很有道理:吉人自有天相。

也许曹丕厌倦了兵征天下、强者治国的世道。相形之下,古人称文章为立言,是不太想藏之名山的。而经由立言慢慢浸润到立德、立功的领域,最后堂而皇之地入居凌烟高阁,流芳百世,可能是更“不朽”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也许曹丕意欲通过文章影响时代、以文衡人的帝王方式比做一个私在窃国或窃据天下的王者更能顺应上天的安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士大夫一生,应该珍惜名节,不应该用不正当手段营取名声。敦促读诗书,崇尚气节,谨慎收取和给予,注重仪表,威严持重,这是珍惜名节。
  • 梁王、赵王都是皇帝的近属,富贵荣华,盛极一时。中书令裴楷每年都请求梁、赵二王,从他们收租的钱中,拿出数百万,赐给裴楷,裴楷用这笔钱,去救济他所知道的那些贫困户。
  • 有一次弟子贾琼请教他:“怎样平息诽谤?”王通说:“不辩解,就是最好的平息诽谤。”
  • 宗少文问他的侄儿宗悫说:“你的志向如何?”宗悫回答说:“我愿意乘驾长风,冲破万里巨浪,勇往直前!”
  • 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到京师见皇上,汉光武帝赐他珍宝、衣服、金钱和细绢,并且下诏说:“以前事变时,我在芜蒌亭,承蒙你招待豆粥;在滹沱河,承蒙你招待麦饭。这种深厚的情意,很长时间了,我还没有报答。”
  • 龚遂将要进京时,一个小吏员名叫王生,给他当跟班相随。到了京城以后,由太守迎接龚遂,并引着他进宫,去见皇上。
  • 狄青消灭了侬智高的部队以后,却没有抓到侬智高本人,于是遍查敌人的尸体,发现有一个穿金龙衣、旁边又扔着金龙盾的尸体。大家都认为是侬智高。
  • 富有的人,倾其资财去求官做;贪官污吏,因贪污受贿而违犯王法。起初都是恨自己缺少某一方面的东西,而想法去得到;最终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也搞丢失了。
  • 谢述对儿子谢综说:“皇上可怜张邵诚实,特地委婉饶恕。我上疏所讲的不是正理,所以只能是恩准。如果我为此事上疏这件事,被人知道了,实际上就是侵夺了皇上的大恩,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 有个人名字叫高凤。高凤在家乡居住时,遇到过一起为争夺财产而发生的械斗事件,他便前去劝解,然而双方不听其劝,仍是争执不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