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文化

行万里路 品千百茶

--两岸乌龙茶面面观
文/摄影︰白宜芳
font print 人气: 176
【字号】    
   标签: tags:

读万卷书,品千种茶,更须行万里茶山路。茶艺旅行作家吴德亮也以亲身履历的方式,投入茶山、探访茶人,“拨开两岸的夜色前进”,唤醒两岸茶界对这古老行业的重视与省思。

集画画、写诗、摄影、茶艺等多重才艺的作家吴德亮,近年来不惜千里跋涉,海峡两岸翻山越岭得找茶、写茶。阿亮说他是以旅行文学和创作的角度在撰写茶书,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他在台北西门红楼发表新书,自二零零三年第一本畅销书《风起云涌普洱茶》,到去年底的第八本《两岸乌龙名茶》新作,两岸茶界人士与消费者们,已对他的著作和努力表示肯定与欢迎。


吴德亮二零零九年底出的新书《两岸乌龙名茶》。


行万里茶山路

全球第一本以宏观的视野,探讨两岸乌龙茶面面观,阿亮在书中的引言,即试图揭开两岸乌龙茶六道密码,透过解码开启六扇茶艺大门,对广泛读者而言,有助于思考现代茶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危机。

尤其第一手的茶山现场资料,更是一般坊间的茶书力所未逮,茶艺旅行作家以“行万里路、品千百茶”,在消费者与茶产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献给读者珍贵的经验与历史纪录。

笔者在上高阶茶课时,经常对来学茶艺的学生说:“读万卷书,品千种茶,更须行万里茶山路。”自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六年间笔者遍历福建、浙江、江苏、云南等名山秀水重要茶区,所到之处拍照笔录、探访耆宿、品茗取样,每到茶山必亲临“茶源母株”而后安矣,一步一脚印、开花结果,回台后开办名茶沏赏雅集、发表历史名茶探源文章,熟稔历史名茶的现况,以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教学带领学生。

吴德亮也以亲身履历的方式,投入茶山、探访茶人,“拨开两岸的夜色前进”,唤醒两岸茶界对这古老行业的重视与省思。一九九四年的阿亮原不喝茶,至二零零二年他却说“到今天非普洱茶不饮”,这或许是“行万里茶山路”让人彻底的潜移默化,这也是让人能迅速融入茶道的捷径之一。

观音非乌龙 红袍是红茶


吴德亮冲泡铁观音。


《两岸乌龙名茶》新书发表现场,将近有四百多位贵宾与茶界贤达齐聚一堂,热闹的气氛倒像是在开茶艺嘉年华会,现场准备南极的冰川水来冲泡的两岸各式乌龙茶。

阿亮在茶席上说:“我请你喝铁观音,你却说怎么不喝乌龙茶?拿出私房茶大红袍来待客,客人说他平时不喝红茶,大红袍是红茶,但他只喝乌龙……。天啊!大众显然对于乌龙茶或包种茶的定义,以及品种、分类与种种品味釐不清楚,实际上铁观音和大红袍两者皆是半发酵乌龙茶,且是乌龙茶中的桂冠。

在书上第一章乌龙茶的定义与分类,作者就铺陈了许多文字和罗列几个面向,才能说清楚大众以为熟悉的“乌龙茶”,这也是阿亮甘心再度翻山越岭、深入茶乡,让两岸华人知道什么是乌龙茶?乌龙茶与其他茶类有何不同?两岸共有的乌龙有哪些?是台湾独有抑是大陆特有的名茶?抛砖引玉、顺水推舟,笔者在此也乐于分享一些茶学辛秘。

百年古法乌龙


台湾茶艺盛行,陶艺家擅用自制茶具奉茶。


书中提到目前在台湾,俗称的乌龙茶多半指“半球型的冻顶茶”(含高山茶),其实乌龙茶包含了所有部分发酵茶,包括两岸共有的铁观音与佛手茶;大陆特有的武夷岩茶、凤凰单欉、岭头单欉;台湾特有的高山茶、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白毫乌龙茶,事实上台湾还存在大众所不知的“百年古法乌龙茶”。

台湾乌龙包种茶之茶树品种,一律来自中国闽粤地区的移植,在漫长四百多年岁月中,不知有多少先民、移进多少品种在台落地生根,多年来笔者调查的结果,台湾确实存有纯种大红袍、天心岩水仙、白鸡冠亲缘种……,台茶品种复杂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百年古法乌龙茶”所指是先民渡海来台时携带家乡的茶树,连同该茶种采造的方法薪传好几代,由于传承的年代都接近百年或超过百年,所谓古安溪法、古武夷法,有传承至第九代、距今二百多年历史的武夷手工药茶,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正宗乌龙茶走普洱味,还有多款一百二十年至八十年历史的古安溪茶与药用茶,汉地没有,现今的武夷安溪找不到,历代单传的保留在宝岛,所以统称之为百年古法乌龙茶。

一眼.二顶.三埔中


清末明治时期,台湾纯手工翻青制茶。


台湾中南部有句谚语:“一眼,二顶,三埔中。”也就是以清朝的标准,台湾中南部最好的茶产在嘉义的龙眼林,第二名才是冻顶山,第三埔中即今南投松柏坑;那北部茶叶呢?第一名不在坪林、也不是南港木栅,竟然是在台北阳明山擎天岗附近所产的武夷茶,可是台湾民众没有太多人知道阳明山有茶。

事实上,阳明山是台湾武夷山岩茶品种的大本营,不但拥有古武夷茶,还有经环境适应改良后的整套制茶工序,为清末民初贵族士绅们工夫茶的掌上明珠,草山(阳明山)就是权贵生产上等好茶的后花园,自古不宣扬,到一九七零年永公路最后一家茶户收摊后,结束了上百年辉煌、但鲜为人知的草山乌龙茶史。

阳明山是台湾岩茶的品种园,嘉义梅山的龙眼林则是台湾茶树品种库,拥有全台最丰富的品种资源。通常移植树种必带来该茶之采造法,所以龙眼林理应拥有清中至清末乌龙茶圆熟期之各种制茶古法,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迁,所生产之茶品与制茶方法不受重视,甚至被后世子孙挖掉改种“金萱”。

目前龙眼林制茶家族中,笔者只找到上述的武夷手工药茶,二百多年历史传承的古武夷茶,第九代儿孙茶做得很苦涩,衣钵承传有问题,眼见第八代白发老茶师每季为了茶还要亲自上山采茶、回家釜炒良久,老人所为何事?此茶外面绝无仅有,也喝不惯外面的茶,祖传下来的茶可养生通脉,茶叶又能长时间储藏。


一九九五年春天,嘉义龙眼林的古武夷手工药茶。


茶好是好,但没有人愿意学习如此繁复的制茶工序,产茶期找不到人工去攀爬茶树采茶(龙眼林茶树要求长得高大),古法乌龙将面临断层甚至灭绝的命运,令资深茶人们不胜唏嘘而深感叹惜!

菩萨赐茶 皇帝赐名

当过媒体记者的吴德亮,强调其著作迥异于一般的茶书,最初他是以茶艺旅行创作文学的心情来写,在文字的经营擅用趣味性与文学的氛围引导读者进入情境,并以经验丰富的拍摄技巧、精准高密度的图片吸引读者。后来他逐渐转型为茶专题写作,在消费者与业界间搭起沟通的桥梁,田野调查中阿亮能迅速抓住重点,很快的融入到茶乡而做详实报导。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松林头、峣阳一带,是闽南当家品种的翘楚。自古铁观音茶的发祥,始终就有“魏”、“王”两说的版本,至今西坪镇山上的松岩(松林头)与峣阳两村的后人仍争论不休,笔者在一九九一年秋曾短暂走访峣阳,匆匆行旅中也不得其解,倒是前往安溪罗岩灶坑探访“黄棪”名茶时,能确知此茶的身世与发祥母树的位置。


清朝雍正年间发现铁观音茶种的茶农魏荫画像。(吴德亮提供)

清朝乾隆年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通判的王士让画像。(吴德亮提供)


阿亮专访到魏荫的第九代传人魏月德,他同时也寻觅到王士让的第十代传人王滋培,经魏、王两家族留传下来的资料比对之后,阿亮书中声明:魏王两人皆功不可没,魏荫发现茶树,研制茶叶成品有功;而王士让五经应试中“副车”因而奉调入京,王士让随身携带家乡名茶献贡,乾隆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年)皇帝召见士让,乾隆赐名“南岩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声名远播,一个发现茶种采造有功,一个当官入京推广有力,从此魏王两家的后代不必再大打文宣战了!

峣山一片石 观音称香王

今天南岩王士让书房“南轩”遗址上,几株后代繁殖的红心歪尾桃铁观音生气盎然,周围用石柱立起牌坊题了“茗圣”两个大字;往上攀登到二十公里外的松林头,在观音崙打石坑的大石上,刻有“松林头 魏荫铁观音 正欉发源地 清雍正元年”几个大字,当年魏荫托梦点化的那尊观音像,据说至今仍完好珍藏在魏家兴建的铁观音博物馆内呢!

传统工序的铁观音茶是重发酵,成茶经炭焙中火或重火,开汤评鉴应具有:“兰花香、熟果味、蕃薯底、蜜乳尾”的四句口诀,由于鲜叶经日晒、凉青、做青、摇青……,以至初焙、包揉、复焙、复包揉、文火焙、簸拣等十道繁复制茶工艺,才能将铁观音的内质充分发挥到工夫茶的极致。

然而今天安溪市场上清一色清香型、绿茶化的铁观音,甚至流行急速冷冻绿观音,制茶只保留茶之表香而省略、放弃丰厚的内质,这种现象令老喝茶的人十分错愕与担忧,魏月德认为南岩铁观音应在口中千回百转,而又返回脑门者才算是观音韵,这与工夫茶要求相吻合,然而铁观音茶并不是绝对不能发酵轻、走水绿一些啊!


文山派大师林松德一九九七年作品,正统绿观音。

文山派茶师林松德一九九七年正统绿观音茶,今年开汤品饮,其汤色历十三年岁月,仍然清透、晶莹,味韵纯厚、静谧。


台湾就有一位文山派大师林松德,能真正制出清雅橙水的铁观音,此茶经久耐储存,既有铁观音内涵的厚度,又兼具文山包种的飘逸澹雅,一九九七年的春茶经六年自然存放后瀹沏,汤色蜜橙、滋味柔美,兰香馥郁、咀嚼有韵,汤中一点也无反青味,此证明茶师的茶青走水既良好又彻底,完全能掌握铁观音的内质与茶性,茶师转化茶不扭曲、不妄为更无取巧,在一切向“钱”看齐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当传统茶类也变得讲速成且唯“利”是途时,真正现代版的铁观音却悄悄在台北诞生。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对考古学极下功夫。夫妇俩伉俪情深,可谓琴瑟和谐。
  • 苏轼对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独钟,他说佳茗似佳人...
  • 中国历代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宋朝尤为盛行。宋朝人喜欢饮茶,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种高雅的意义,受宋代理学的清谈的影响,宋代的茶道有着清雅、淡泊的特性。
  • 苏东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这也是苏东坡对茶艺茶道的一种追求。
  •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据《济源县志》记载,他在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号“玉川子”...............
  • 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完成《茶经》这本世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后世尊为“茶圣”。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 宋人蔡襄嗜茶如命,精于品茗、鉴茶,是北宋著名贡茶──小龙团的创始人。
  • 黄庭坚收到家乡寄来的“双井茶”,欣喜之余,他将茶叶分出一部分赠于好友苏东坡,同时赋诗一首,即《双井茶送子瞻》诗,从此双井茶名声大噪,并列入贡茶,可谓盛极一时。
  • 北宋蔡襄创制了“小龙团”名茶,是上等贡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