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彰贤荐才 利国益民

林灵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一、彰贤荐才,利国益民

宋朝的孙抃,是眉山人,他与唐介、吴中复二人,平时并不认识,但是因为孙抃佩服他们二人为人正直,所以就向朝廷大力的推荐,他们两人也因此而被朝廷拔擢为御史。

章郇公与文潞公(文彦博)从来就没见过面,章郇公只是听说文彦博为人光明磊落,因此一见到文彦博,就向皇帝极力的推荐;后来文彦博果然出将人相,功在国家。

杨敬之平时非常爱惜人才,知道江表之士项斯的才华出众,就赠了一首诗给项斯说:“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以上所说的这几位先生,他们都能够毫无私心,大力的推荐真正有才干,能够为国为民、尽力服务的人才。那些不能够为国家求得贤才的人,不但阻止打压后进贤能,而且还断绝了为百姓造福的种子啊!因此我们知道为国家推荐求得了一位人才,是一件大善至仁的事;那么同理可知,妒忌贤能就是大恶之人!

二、郭子仪谨重礼仪,免遭大祸

唐朝的大臣卢杞,他的脸色又青又蓝。郭子仪有一次生了病,朝廷的百官,到郭府探病慰安的人,接踵而至,因此郭子仪的姬妾侍女全都出来,与来访的官员相见,而郭子仪则未加以禁阻。但是等到卢杞到来的时候,郭子仪就把所有的姬妾侍女屏退,告诫她们不准出来;有人就问他:“这是什么原因呢?”郭子仪说:“卢杞的相貌丑陋,心地阴险,妇女们一见到他,必定会笑他。如果有一天,他若是掌了大权,那么我的家人便会遭殃,将被他杀光了啊!”

后来,卢杞果然当上了宰相,当时凡是曾经得罪过他的人,他都是有仇必报。只有郭子仪的家人,竟安然无恙,没有遭到卢杞的报复。

三、侯元功大度容人,官至宰相

侯元功长得很丑,他刚考取了乡试,而别人因为他的年龄较大,而且长得又丑,而不知道要尊敬他。有个轻薄的人,把他的长相,画在风筝的上面,并且还拿了风筝到外面去放。侯元功见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在风筝上面题字写道:“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虚身渐稳,只疑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紫霄中。”

而侯元功就在那年考取了功名,后来官做到了宰相。那些当年讥笑他的人,都觉得很惭傀,而不敢再见他。

四、天道好还,李斯遭报

战国时代,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秦王见到韩非所写的《说难》一书,恨不得马上就见到韩非。后来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韩非相谈甚欢,心里非常的高兴;此时李斯害怕韩非会得到秦王的宠信,就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使得韩非下狱被囚禁;然后再令韩非服毒自杀。韩非想要自己亲自向秦王陈诉,李斯不让他有机会觐见秦王,韩非因此而死在狱中。

后来,李斯被宦官赵高陷害下狱,李斯也想要亲自向秦王陈诉;赵高也不让李斯有机会觐见秦王;李斯当时的处境和悲哀,与当年的韩非,一模一样。
最后,李斯落得全家满门抄斩。

一位哲人讲:“这真是天道好还,无往不复;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以上均据《集福消灾之道》)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京佥都御史海瑞先生,不幸病死在衙门内。同乡苏民怀, 检点他的遗物,只见竹笼中仅有俸银八两,葛布一匹,旧衣服若干件而已。
  • 郝质是北宋将领。贝州发生叛乱,副丞相文彦博领军前来平定,命郝质驻守贝州西城外,见贝州城河上有一座亭子很雄伟,担心被叛军焚毁,就派郝质的副将前去驻守。郝质认为那座亭子不重要,派副将去营中督造攻城的战具,副将推辞,郝质说:“如果亭子毁了,我来担当责任。”
  • 东汉时,李郃为汉中太守府内的官员,精通预测学。大将军窦宪娶亲时,天下的郡守,纷纷派人前往祝贺,并送去很多礼物。
  • 北魏人拓跋桢,在孝文帝时累迁至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拓跋桢本来是个孝子,母亲去世时悲痛欲绝,结果有一只白雉在庭前徘徊漫步,依依不去。人人啧啧称奇。
  • 在皇帝身边的侍从官,负责奏报、批复公文,他们对皇帝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有些犯了大罪的大人物,便会去贿赂他们,请他们从旁为自己说情,以便减刑免死。
  • 汤斌曾担任岭北道,赴任时,雇一头骡子载衣被出潼关。后来称病解任,衣物一点也没增加。汤斌后来担任江苏巡抚,每天只吃蔬菜。汤斌一天查阅账簿,发现某天买了只鸡,惊愕问道:“谁买的鸡?”仆人磕头说:“公子。”
  • 新媳妇上门那天,夫妻交拜后傧相才揭开新媳妇的红盖头。富家女婿一看见夫人满脸麻子,浑身赘肉,大惊失色,觉得自己终身幸福被毁,竟然逃走。
  • 清代高官汤金钊在北京的时候,乘车经过北京宣武门大街,不小心碰了一个卖菜翁的担子,蔬菜掉了。卖菜翁大怒,将车伕揪下来又骂又打,要汤金钊赔钱。
  • 唐次为人正直,他无辜不幸的被贬到偏远的蛮夷所在之地,内心孤苦抑郁。于是收集自古以来忠臣贤士遭到流放,有的甚至招致杀身,而君王并没有醒悟的事例,写成了三篇文章.叫做《辨谤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