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2年07月11日讯】(大纪元岳青综合报导)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一共远航了七次之多,史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宦官郑和 智谋韬略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王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奖赏“靖难”功臣的时候,晋升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
过去说“马不能登殿”,明成祖亲自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让他以郑为姓,从此,便叫郑和了。
有一天,明成祖问大臣袁忠彻:“我想让三宝率领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你看怎么样?”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叫“西洋”。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说来,西洋是海陆险远的地方。袁忠彻想了想,说:“无论从相貌还是才能,三宝在宦官中都是没说的,完全可以胜任。”
郑和是回族,远祖从西域来到中国,祖父和父亲都曾有过航海的经验,郑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懂得了一些海外贸易的知识。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别使命,经过充分准备,各方面都就绪之后,选定吉日,启程远航。
七次下西洋
郑和前后七次远航,历时长达28年之久,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纽西兰[1]。
海船与随行人员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这是当时欧洲远航船队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下西洋虽不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改写了人类历史,但它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与交流。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着《瀛涯胜览》(1451年定稿)记录: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长,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该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宽75米。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随行的人员在马欢着《瀛涯胜览》中记录: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 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目的与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有宣扬大明威德、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包抄帖木儿汗国、发展海外贸易、企图殖民海外、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不过这些看法是依据各种相关的史料提出的,并非有真凭实据,因为郑和死后,下西洋的原始档案全部被毁,所以真实原因已无从查考了。
郑和七下西洋,并没有像哥伦布等航海家一样,为世界历史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可是,它亦取得若干实质成果:
1. 郑和远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最长的跨洋航行,在西 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开辟了广泛而稳定的航线,实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
2. 郑和远航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建立起经常而友好的联系,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
3. 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物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南亚诸国的开发。
4. 郑和远航向亚非各国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亚、非各国的文明进步。
根据学者估计,下西洋贸易开放政策,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另外,得到明室发出勘合的藩属国因可以于3个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宁波通商而向明朝国内输入了西洋货品,如芦荟、金镶戒指。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