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张籍〈野老歌〉

民间疾苦成就诗坛健将,世上疮痍化为笔底波涛
font print 人气: 130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于学谦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之一,“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句)。其乐府诗之精神,与元稹、白居易相通,而具体手法,略有差异。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意激而言质”,篇幅亦长,故不免有尽、露之疵累。而张籍的乐府,如这首〈野老歌〉(诗题一作〈山农词〉)作法则迥异。

诗共八句,很短,但韵脚屡换。诗意可按韵的转换,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开门见山,写山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山”字两见,强调这是一位山农。山地贫瘠,广种薄收,“三四亩”收成不会很多。而深山为农,本有贫困而思逃租之意。但安史乱后的唐王朝,处在多事之秋,财政困难,官府剥削,无孔不入。“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句)。“苗疏”意味收成少,收成少而“税多”,必然产生劳动者“不得食”的不合理现象。如仅仅写到粮食“输入官仓”那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为止,深度还不够,而“化为土”三字的写出,这才揭示出一种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笔力健动,入木三分。一方面是老农终年做牛马,使土地长出粮食;一方面是官家不劳而获,且轻易把粮食“化为土”。这实际上构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妙在不但表现出老农被剥夺的痛苦,而且表现出他眼见心血被践踏的痛心。所以,虽然只道事实,语极平易,读来却至为沉痛,字字饱含血泪。

诗的五、六句:写老农迫于生计,不得不采野果充饥,仍是直陈其事:“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可是,这是多么发人深思的事实:辛苦一年到头,赢得的是“空室”,一无所有,真叫人“何以卒岁”!冬来农闲,辛苦一年的农具,可以傍墙休息,可辛苦一年的人,却不得休息。粮食难收,却“收橡实”。这两句内涵,尚未尽于此,“呼儿登山”四字,又暗示出老农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野果。橡实乃橡树子,状似栗,可以充饥。写“呼儿登山收橡实”,又确有山居生活气息,使人想到杜甫“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深谷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名句,没有生活体验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难以写出。

老农之事,叙犹未已。结尾两句:却旁骛一笔,牵入一“西江贾客”。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广西苍梧县合流,东流为西江,亦称上江。“西江贾客”当指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故诗中言“珠百斛”。其地其人,与山农野老似全不相干,诗中又没有叙写的语言相联络,显得诗的跳跃性极强。然而,一边是老小登山,攀摘野果,极度贫困;一边是“船中养犬长食肉”,极度奢靡,又构成一种鲜明对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豢养于船中的狗,与猎犬、家犬不同,纯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形象本身,也能引起意味深长的联想。作者〈估客乐〉一诗结尾“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手法与此略同,但有议论抒情成分,而此诗,连这等字面也没有,因而更见含蓄。

全诗似乎只摆一摆事实,就不了了之,像一个没有说完的故事,与“卒章显其志”的作法,完全相反;但读来发人深思,诗人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揭露现实极其深刻。其主要的手法,就在于运用形象的对比。诗中两次对比,前者较隐,后者较显,运用赋予变化。人物选择为一老者。尤见贪官剥削之残酷,及世道之不合理,也愈有典型性。篇幅不长而韵脚屡换,给人活泼圆转的印象;至于语言平易近人,又颇有白居易诗的好处,令人读来,如珠玉般的圆润爽口。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纪元112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秋的一天,南宋京城一片悲凄凄惨,人民嘤嘤饮泣,“识与不识,皆流涕”,哀悼刚刚被昏君奸臣斩首的抗金志士、爱国太学生陈东。
  • 杜荀鹤的这首诗,通过叙写两次经过胡城县的所见所闻,揭露当时官吏作威作福、欺压人民,反而得到升赏的不合理现实。
  •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煞黄金屋里人!
  • 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 夏诗醇:报国勇进,勿忘教训!
  •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