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星空】帝王一

唐太宗的故事(七)智退突厥 万民归乡

作者:天熙
唐太宗画像(绘图由王双宽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11
【字号】    
   标签: tags: , , ,

武德年间,面对上万名强悍的突厥骑兵来袭,唐军将领非常恐惧。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只以百骑及威武凛然的王者之姿,智退突厥。武德九年,太宗刚即位,突厥再犯,再次晓以大义,让突厥首领膜拜于太宗的威德之下。太宗告诉臣下:“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因太宗的仁德与智慧,避免了许多战争,让苍生免受战火荼毒,让百姓休养生息,让被虏掠的黎民得以回乡。

突厥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酋长称为可汗,因领域广阔分为东西两部,崛起于南北朝末年。东突厥地理位置在当今外蒙古,西突厥在今新疆西北部与俄属中央亚细亚地一带。隋文帝时东西突厥皆称臣于隋,东突厥与中国的关系尤其密切。

隋末大乱,东突厥又再度强盛,当时北方流亡的军民多投奔东突厥。北方反王如刘武周、薛举、窦建德、刘黑闼等都向东突厥称臣,凭借突厥的支援壮大声势。所以酋长始毕可汗非常跋扈,俨然以上国自居,对隋朝不再尽藩臣之礼。

高祖起义于太原,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借兵于东突厥。高祖即位,对东突厥的赏赐不可胜记。始毕可汗自恃其功,越加狂傲自大,派遣到长安的使者,颇为骄横放肆,高祖因中原未定,常常宽容相待。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颉利可汗即位,突厥经常大举寇边,每次均洗劫饱掠而去,边境百姓不堪其扰。突厥虽然犯边,未曾南下深入中原之地。武德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由原州(今甘肃固原)南下,高祖大惧,诏秦王北伐。当初,关中大雨连绵,粮道运送断绝,秦王十分忧虑,诸将愁容满面,军队停宿在幽州。颉利、突利二人突然率领一万多名骑兵来到幽州,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布阵,唐军将士大为惊慌。

秦王率一百多名骑兵快马赶到突厥阵前,告诉他们:“我国与可汗誓不相负,何为背约深入我朝境内呢?我是秦王,为此前来一决胜负。可汗若是独自前来,我当与可汗两人独战;如果欲兵马全来,我只有一百名骑兵与你们抵御。”颉利不知虚实,笑而不答。秦王又向前,令侍从告诉突利说:“你过去与我国结盟,约定急难互救;今天却率兵前来,为何不念香火相拜之情呢?你最好尽早出战,一决胜负。”突利亦不回答。

秦王又驱马前行,将渡过沟水,颉利见太宗轻骑而出,又听到香火之言,就猜忌是突利暗通唐朝。因而派遣使者说:“王不须渡水,我无恶意,只想与王再商定盟约罢了。”于是双方各自收军后退。太宗探知颉利与突利叔侄之间有矛盾,便利用反间计先收服突利。于是突利归心于唐,与太宗结为兄弟,不想再战。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宗刚即位,突厥趁唐朝刚发生内乱,颉利、突利二人又率十余万兵入侵,进兵至长安西北的渭水桥。太宗与房玄龄、高士廉等人到渭水桥边,隔水与颉利对话,责备他违约背信,突厥首领非常震惊,皆下马罗列而拜。接着唐军各路军队相继赶到,突厥见唐军旌旗遍野,军容盛大,心有所惧。太宗只身与颉利隔水对话,命令各军后退布阵。颉利请求议和,接受唐的金帛,退兵离去。

九月,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太宗没有接受;下诏命颉利把所掠夺的中原人口全部放回。#

参考资料:《旧唐书》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道仁政的特点之一是“持中庸”。唐太宗在《建亲》篇中写到:“夫封之太强,则为嗜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不上不下,不弱不强,不偏不倚,此乃中庸之道也。
  • 李世民一再强调说:“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宽简。”“若刑罚不当,杀错了人,怎样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过来。”
  • 唐太宗是大唐星空中最璀璨耀眼的一轮明月,不但照亮了唐朝历史的夜空,也是后代帝王仰慕并引为仿效的治世典范。唐太宗不但是史上唯一集开国、武功、文治、缔造盛世为一身之千古一帝;也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君主。不论唐太宗的伟大事迹,或是发生在他身边的小故事,今天读来都令人回味,发人深省。
  • 唐朝刚建立时,高祖仅据有关中一地,天下依然群雄并立,据地为王。当时的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彼时刘武周与萧铣居于西北,王世充居于中央,面对各路枭雄,秦王没有畏惧,心中只有“思靖大难,以济苍生”的宏大使命。
  • 要击败群雄,平定天下,不仅需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需有如金刚铸造的超常意志;更重要的是加上天助,也就是需有天命,顺天而行,自然可得。而且真命天子,自有神佛护佑,秦王在多次危难中,都能死里逃生,转败为胜。
  • 唐太宗气度宽宏,眼光远大,其崇高的德行在他的开国、治国、君臣相处,及在许多细微处都能显现出伟大君主善待众生、德泽四海的博大胸怀及泱泱大国的风范。
  • 唐太宗29岁登基,当时的宰相杜如晦43岁、魏徵47岁、房玄龄49岁,刑部尚书李靖已57岁,虞世南已年近70了。唐太宗极其尊重这些年长的官员,以师礼相待。贞观期间,唐太宗与群臣诸将肝胆相照,百官幕僚誓死效忠,君臣之间情深义重,缔造出许多的历史佳话。
  • 在古代,如果有谁敢在皇帝面前指出皇上的过失,或坚持己见杠上皇帝,或不行跪拜之礼佛袖而去,就可能会因对天子不敬的言行,以“大不敬”的罪名招来杀身之祸。但在贞观时期,只要是为国家社稷着想,诚心指出并纠正皇上的缺失,不但不会受罚,说不定还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呢!也唯有唐太宗这样心胸宽广的皇帝,才能有如此豁达的境界!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