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星空】帝王一

唐太宗的故事(八)天下英才 尽入彀中

作者:天熙

中国诸多朝代大兴佛法,为后世奠定光辉借鉴。(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687
【字号】    
   标签: tags: ,

大唐的光辉不仅是气势磅礡的璀璨文化令人神往,其中多如繁星的旷世英才也多为后人所称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高度认同唐朝人才辈出的盛况。贞观年间,太宗身边汇集众多经天纬地的治世人才,贞观六年科试,太宗见当年的新科进士由太极宫端门列队而入,曾说过:“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矣!”

由于唐太宗具有高度识才能力,能兼明善恶,舍短取长,“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广开才路,任贤不私于同党,不计前嫌,不问出身;又知人善任,懂得用人,怀大志者皆可大展长才。加上唐太宗为人宽宏大量,坦诚对待曾与他为敌的文臣武将,甚至任用当初谋害太宗的建成、元吉之党羽在他周围做官,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所长,让他们甘心为大唐效忠,天下英才尽为太宗所用。

房玄龄和李密是隋朝旧臣,李靖、屈突通为隋旧将;魏徵、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秦叔宝、程咬金曾投降王世充;尉迟敬德原在刘武周的麾下。《旧唐书》史臣评论说:“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以房玄龄、魏徵之智慧,不会超过孔孟,却能尊主庇民,正因为生逢其时,幸遇明君。

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虞世南、长孙无忌、李纲、姚思廉、褚亮、马周、戴胄等,都是济世经邦之才,博学多闻,勇于任事;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皆为骁勇名将,跟随唐太宗驰骋沙场、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对贞观时期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多人为“十八学士”和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仅就几位介绍如下:

房谋杜断 汉之萧曹

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有“房谋杜断”之称,合称“房杜”。旧唐书史臣曰:“房、杜二人,都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又遇到英名君主,善于出谋划策,使国家达到极盛之世。二人的确可比作汉朝的萧何、曹参。”

清宫殿藏画本房玄龄像(公有领域)
清宫殿藏画本房玄龄像(公有领域)

秦王对房玄龄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蒙受知遇之恩,罄竭心力以报。当时秦王重用房玄龄,每下一城,玄龄必会忙着寻找人才,让他们为秦王尽忠。他监修国史文采出众,处理朝政事务夜以继日,鞠躬尽瘁。而且待人宽容有度,对人从不求全责备,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世称良相。唐太宗回顾艰难创业的岁月,感慨因良臣辅佐得以立下卓越功勋,于是写下《威风赋》赐给房玄龄,由此可见他们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但仍牵挂国事,直至气绝一刻,终年七十岁。太宗与他握手而诀,十分悲痛。

清宫殿藏画本杜如晦像(公有领域)
清宫殿藏画本杜如晦像(公有领域)

杜如晦,在房玄龄推荐下受到太宗重用,追随太宗征伐群雄,参与谋划决策。武德四年,李世民建立文学馆后,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临危受命,策划玄武门政变。在平定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也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之一。

贞观三年(629年),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房、杜二人彼此相互协助,相辅相成,逐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谈到良相,房、杜二人至今仍为人称道。三年冬,杜如晦生病请辞,太宗非常担心他的病情,常派遣使者问候,不断送去名医及上等药。杜如晦于贞观四年去世,年四十六岁。太宗哭得很哀恸,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太宗后来经常思念如晦,甚至在梦中与杜如晦相见。君臣情义深重!

魏徵是唐太宗的明镜

魏徵,少年时孤苦贫困,但胸怀大志。好读书,通晓经史谋略。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太宗登基后对他分外敬重,多次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虽然他曾在太子建成手下任事,但太宗不计前嫌,登基后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

清宫殿藏画本魏徵画像(公有领域)
清宫殿藏画本魏徵画像(公有领域)

魏徵一生以身许国,曾上奏《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以直言敢谏出名,针对前后二百多件事向太宗直言进谏,提“忠臣与良臣”的谏言,希望以良臣辅佐君王,让太宗能名留千古,国运绵长。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太宗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称自己失去魏徵犹如失去了一面镜子。

王珪直谏敢言

王珪是唐朝的贤臣,个性高尚淡泊,志量深远,能体悟大道并躬行正道。王珪的小叔王颇,是当时的通儒,能鉴别人才。王颇曾经对亲近的人说:“我家门户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王珪曾隐居南山十余年,高祖入关,李纲以王珪忠正诚信,将他引荐给李建成做咨议参军,太子李建成对王珪礼遇有加。太宗即位,王珪被召为谏议大夫。王珪为官尽忠直言,不惜触怒龙颜,深获太宗赏识。

有一次,王珪和温彦博一起向唐太宗直谏太常祖孝孙之事,太宗闻言不悦。温彦博见状害怕了,跪拜谢罪。王珪却无惧色,他认为太宗安排他在谏议大夫的重要职位上,就是让他直言进谏的,可现在却因为他的直言而怀疑他有私心。他对太宗说:“这是陛下对不起我,不是我对不起陛下。”唐太宗听后默默无言,深自反省,方理解了王珪的苦心。

王珪一生以儒家忠孝仁义等自励。贞观十三年,遇疾,太宗令公主到府探视,并派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可惜王珪不久病亡,年六十九。太宗穿素服哀悼,悼念了很久。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出身贫寒的马周,年轻时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贞观三年(629年),因替常何将军书写奏章而时来运转,获得太宗召见,一席深谈后,太宗对他极为赏识,即刻提拔马周到宰相府任职。三年后马周又任监察御史,一路上表直陈,指出朝政弊端,多获太宗接纳称赞;后升任中书令,为贞观之治尽其才智。为了表彰马周劳心国事,唐太宗亲自题写了“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十六个草书大字赐与马周。

马周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善于陈述上奏,能言善辩,深识事端,是一代奇才。唐太宗对人说道:“我和马周,一时半会儿不见,就想念他。”贞观二十二年,马周病危,太宗亲自为他调药,命御医日夜护理。马周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令太宗哀恸不已。

尉迟敬德忠心护主

尉迟恭,字敬德,性情刚烈,面如黑炭,是隋末唐初名将。尉迟敬德精通武艺,每次单骑冲入敌阵,敌人持槊攒刺,都不能伤到尉迟敬德,而尉迟敬德常常夺取敌人之槊反刺敌军。

清殿藏本尉迟敬德像(公有领域)
清殿藏本尉迟敬德像(公有领域)

武德三年(620年),唐太宗征讨刘武周,尉迟敬德举城投降,不久,其他降将皆叛,诸将怀疑敬德也必叛,将他囚禁在车中。秦王不听谗言,诉之以诚,感动了敬德。当日,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王世充骁将单雄信挺槊直逼秦王,在此危急时刻,尉迟敬德及时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落马,救了秦王,并护卫秦王杀出重围。此战之后,秦王对尉迟敬德说,“福善有征,你回报我的,比众人说你必背叛我的速度更快”,因此特赐金银一箧。

唐太宗在《帝范》中说:“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 唐太宗以礼善待忠良,并让他们“尽其才”发挥所长; 唐太宗也“听其言”让臣下敢言。所以贞观能臣无不竭其智、尽其力、效其能。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令图画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诏文中提到,他们有的是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材;有的是学贯经史、道德高尚、直谏敢言的忠直之士;有的是竭力跟随义旗,身经百战,忠勇有奇功;有的受命开疆辟土,使得大唐王朝政令远播,教化四方。他们个个“茂绩殊勋,冠冕列辟”,功勋卓著。唐太宗追念功臣,因此设凌烟阁表彰贤能。贞观能臣,流芳千古。@#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太宗是大唐星空中最璀璨耀眼的一轮明月,不但照亮了唐朝历史的夜空,也是后代帝王仰慕并引为仿效的治世典范。唐太宗不但是史上唯一集开国、武功、文治、缔造盛世为一身之千古一帝;也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君主。不论唐太宗的伟大事迹,或是发生在他身边的小故事,今天读来都令人回味,发人深省。
  • 唐朝刚建立时,高祖仅据有关中一地,天下依然群雄并立,据地为王。当时的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彼时刘武周与萧铣居于西北,王世充居于中央,面对各路枭雄,秦王没有畏惧,心中只有“思靖大难,以济苍生”的宏大使命。
  • 要击败群雄,平定天下,不仅需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需有如金刚铸造的超常意志;更重要的是加上天助,也就是需有天命,顺天而行,自然可得。而且真命天子,自有神佛护佑,秦王在多次危难中,都能死里逃生,转败为胜。
  • 唐太宗气度宽宏,眼光远大,其崇高的德行在他的开国、治国、君臣相处,及在许多细微处都能显现出伟大君主善待众生、德泽四海的博大胸怀及泱泱大国的风范。
  • 唐太宗29岁登基,当时的宰相杜如晦43岁、魏徵47岁、房玄龄49岁,刑部尚书李靖已57岁,虞世南已年近70了。唐太宗极其尊重这些年长的官员,以师礼相待。贞观期间,唐太宗与群臣诸将肝胆相照,百官幕僚誓死效忠,君臣之间情深义重,缔造出许多的历史佳话。
  • 在古代,如果有谁敢在皇帝面前指出皇上的过失,或坚持己见杠上皇帝,或不行跪拜之礼佛袖而去,就可能会因对天子不敬的言行,以“大不敬”的罪名招来杀身之祸。但在贞观时期,只要是为国家社稷着想,诚心指出并纠正皇上的缺失,不但不会受罚,说不定还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呢!也唯有唐太宗这样心胸宽广的皇帝,才能有如此豁达的境界!
  • 武德年间,面对上万名强悍的突厥骑兵来袭,唐军将领非常恐惧。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只以百骑及威武凛然的王者之姿,智退突厥。武德九年,太宗刚即位,突厥再犯,再次晓以大义,让突厥首领膜拜于太宗的威德之下。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