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立国原则之十六:三权分立 天才的设计

图为美国国会。(Samira Bouaou/The Epoch Times)

font print 人气: 114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9年01月28日讯】(希望之声广播电台《美国史话》制作人方伟综述)美国第十六项立国原则即三权分立原则,主张政府应该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这三种不同职能的政府机关行使,以达到权力专用、职权明确、相互制衡、防止滥权。

这个原则怎么来的?在古时候的一些政治科学家们,他们一直在思考,人类的政府怎么组成才是最有效的。当时存在的选择就是三种:国王、贵族或民主。王治有很高的效率,贵族统治能代表或反映上层社会的利益和思想,民主就是让平民的利益得到表达。

他们认为这三种都有它的优点,但是也都有会出问题的地方:国王制的缺点是他要搞暴政,大家没办法;贵族治理可能会走向寡头政治;民主容易产生混乱和暴民政治,所以都不是最好的,那么怎么办呢?

在古希腊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作波利比奥斯,是希腊一位历史学家。他在希腊时参与了很多希腊城邦的管理,见多识广。后来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他被驱逐到罗马,但是他在罗马见识了罗马共和国治理巨大疆土的经验,觉得很受启发,于是他主动投效罗马,为她出力。波利比奥斯根据他从希腊和罗马学到的政治经验,提出来一个新的想法:我们是否可以取各自所长,避各自所短,设计出一种综合新政体?

波利比奥斯的想法是,我们取三个政体的所长,把这些权力分开。那么分开的方式是什么呢?首先要有一个王,有王可以让事情做得有效率;同时应该有两个议会,一个上院,一个下院,上院代表贵族,由贵族选出来;下院代表老百姓,是由老百姓选出来的。它们互相制衡,又互相依靠,就可以避免那些政体的缺点了。

在波利比奥斯看来,当时的罗马共和国已经快这样了。罗马有执政官,好比是王,它又有贵族选出来的元老院,如果再建立一个平民选出的下院,就全了。但是波利比奥斯在有生之年,没有见到这样的政体完整实现。到后来凯撒被刺杀之后,罗马转入帝制,波利比奥斯的梦想没能实现。

波利比奥斯思想的“薪火”传到的下一个人,是1800年后法国的孟德斯鸠。在法兰西的启蒙运动中,有三个人,叫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法兰西三剑客”,是启蒙运动的三个代表性学者。孟德斯鸠在1748年出了一本书,叫做《论法律精神》,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了比波利比奥斯更加前卫的“三权分立”学说,他明确提出,我们需要设立一个行政部门、一个立法部门,我们还得有一个叫做法院部门,现在我们叫做司法部门。孟德斯鸠认为,仅有国王再加上上议院、下议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这样来分成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解决政治制度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本书其实是孟德斯鸠花了很多心血写了20年才完成的,后来得到的评价很高,但是当时不是这样。因为他看到那时英国的君主议会制已经有点像他想要的,于是他在书里常常称赞英国,但是当时英法是宿敌,他讲英国好话让法国人很不爽,于是他的书不受法国人待见,他的“三权分立”思想在法国也就投效无门了。

孟德斯鸠的“薪火”传到的下一个人就是比他晚几十年的约翰‧亚当斯,美国先父之一,后来的美国第二任总统。

约翰‧亚当斯是一位对政治学着迷的学者,他把治国的学问当作“神圣的科学”来研究,为了好的政治学问愿意牺牲他的一切。他仔细研究完孟德斯鸠的理论后,认定这可是美国组建政府的最好法子,于是率先提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

但是当他刚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反对,这么“新奇”的设计是什么东西呀,有人还当面骂他,但是亚当斯锲而不舍,在大陆会议里他行不通时,他先跑去说服他的马萨诸塞州接受,马萨诸塞州就率先开始州一级的三权分立。后来,大家终于被他一个个说服,费城制宪会议决定采纳这个制度,并且把孟德斯鸠的书当作制宪的指南,不仅如此,美国先父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里除了分立,又加入了三权合作,终于出产了美国版的现代“三权分立”。

(希望之声广播电台)

在美国宪法里,清晰地写着:“所有立法权力皆由美国国会所有”,“行政权力则由美国总统所有”,“司法权力由一个美国最高法院和一些可以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次级法院所有”。美国宪法通过将政府权力一分为三,以达到权力专用、职权明确,防止权力集中与滥权。

虽然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各州政府也需要将权力三分,但是大部分州政府也均奉行三权分立,有着州行政机关、州议会与州最高法院。

那么政府权力如何能够相互合作以及相互制衡呢?下一项立国原则将给予我们答案。#

(转载自希望之声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的政体是什么呢?一句话,美国是一个共和政体。什么叫共和政体,就是由各层民意代表者们代表人民来治理国家。
  • 美国立国原则第十三项就是,编纂宪法在于保护人民,以免当政者因被自己的弱点带动而伤害人民。
  • 第十四条美国立国原则是说,人民只有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生命和自由才不会受到侵犯。
  • 美国第十五项立国原则是:自由市场经济。先父们认为,若要把繁荣推向极致,自由市场经济和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二者缺一不可。
  • 《蒋中正(蒋介石)日记(1948—1954)》新书日前于国史馆发表。民国历史文化学社社长暨前国史馆长吕芳上指出,这是一部罕见的国家领导人日记。
  • 几年前看到旅居美国的阿陀一篇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惊心动魄的南中国知青偷渡潮》一文,该文写得深入细致,气势恢宏,且数据清晰,把当年的知青偷渡重现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写出如此佳作,可见其写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时也会有争议的地方。我个人与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不吐不快,因此在这里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
  • 在当年那个迫使大量人民“起锚”、“督卒”、“较脚”、“着草”——等同逃亡的大时代里,并非所有人都会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须具有活跃的思想。在当年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思想僵化,中红毒甚深的人,即使他们不是那个制度的得益者,他们也不会对那个极权制度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当清明和重阳这两个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后两周,香港政府都会开放边境的坟场让香港市民前往拜祭亲人。每当这两个节日,前往边境的人很多。在弯弯曲曲窄长的界河梧桐河南边各个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个小小的沙岭坟场,能有几多真正的参拜者,来的人大都是在各个不同时期“起锚”成功的人。
  • 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常绿阔叶灌木群落——红树林。(公有领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当年的“起锚”客,“起锚”本指船舶开航的意思,但在那疯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广东知青〕中,却有另外一个意思,在广东当年一提起这一专有名词,人们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锚”是一种赌博,参与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与生命,那时参与这个赌博的广东知青为数不少。有的赢了,有的输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