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德祠”传奇 冯妇济助寒士 受康熙皇帝嘉奖

文/杜若
冯氏贞节牌坊至今始终岿然屹立,彰显冯氏济人的美誉,光耀她的美德百代流芳。(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4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国古时,有一个传统的民俗,百姓对施仁政的官员,或德行卓越的义士立下生祠,表达感戴与钦敬。鲜少听说过为妇人立生祠,清朝时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平凡的母亲,做了一件事,看似寻常,却使她的声名光耀不朽。

海南的书生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需要乘风破浪泛海而来,还要穿越大川,途经三千里,才能抵达京城。许多书生困于钱财、饮食及置办行李,往往半途而归。

顺德(今广东佛山下辖区)梁廷佐是定安县的一名教谕,负责教育生员[1]。梁廷佐的母亲冯氏二十岁时生下廷佐。不料小廷佐七个月大时,他的父亲梁林建就去世了,从此冯氏寡居,独自抚养廷佐,待他既慈爱又严厉。

济助寒士

一天,她呼唤廷佐,对他说:“你身为人师,教导与训育学生都是你的责任。如今定安的士子们,因为贫穷不能参加考试,而你能漠然以待吗?我亲手织得丝葛,得到数匹绢布,连同我的簪子耳环,你都拿去卖了,然后在乡里买些田地。日后,就取田里耕种所得供给往来的贫寒学子,为他们准备行李,好使他们踊跃报名参加考试,取就功名。”

古人认为:“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利。”积累钱财留给子孙,倘若子孙不肖,就会挥霍一空,日后不一定能守得住;积累书籍留给子孙,子孙志向不定,将来不一定就会学;不如多积些善德,这才是庇护子孙的长远之计。所以,冯氏也效法古人,济人的同时,也多为后代子孙积些福德。

梁廷佐遵奉母命,在居丁庄买下三百亩沃田,供给往来的寒门子弟应试所需。诸生感念冯氏的恩德,于居丁庄之左为冯氏建立生祠[2]。祠堂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落成,当时有上千人来到这里参加祭礼。位居“岭南三大家”之首的屈大均(号翁山)为祠堂题写匾额“食德”,以表众志,永不忘记冯氏的恩德。

清朝官员钮琇编修《觚剩续编》时曾考证,为妇人立生祠,从来没有听说过。冯氏生祠与冼夫人庙相邻。冼夫人受国禄保护百姓,冯氏置田产养育士子。

康熙皇帝嘉奖竖匾

今日广东佛山林头有一座贞节旌表[3]牌坊,建于大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康熙皇帝下旨,旌表冯氏。牌坊正中石檐镶悬“圣旨”竖匾,匾框浮雕云龙纹饰,“圣旨”下面是榜书“贞节”二字,旁边署名“顺德县知县何玉度”。

人事代谢,更迭无常,而这座牌坊经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以及近代中共“破四旧”,至今始终岿然屹立,彰显冯氏济人的美誉,光耀她的美德百代流芳。@*#

广东佛山顺德顺峰山公园。(Caiguanhao/Wikimedia Commons)

注释:
[1]生员:明清时期,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的士子,即称为生员(或诸生),俗称为秀才。生员接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以及学政的监督考核。

[2]生祠:为在世者修建祠堂,进行祭祀,以表感恩与钦敬。

[3]旌表:中国古代王朝提倡美德。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推崇贤德之士、大义之人、贞节孝妇、孝子、敦厚和睦的世家等。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天子恩准,或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修造石坊,以旌表高德之士的名节。秦始皇为寡妇清筑女清怀清台,被视为旌表之始。

事据《觚賸续编》卷二《食德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