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医郝允医术精妙 诊脉术堪称一绝

文/颜丹
示意图: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郝允曾研读过《黄帝内经》,还用红笔在他读过的书中写了一些注释。示意图,图为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11
【字号】    
   标签: tags: ,

北宋年间有一奇人,名郝允,是博陵(河北定州一带)人。他年少时曾代替兄长随军征伐河朔,但因无法忍受军中的辛苦,于是就逃走了。

一天夜里,月亮高悬,郝允行走在山间,走累了,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忽然,一只像大鸟一样的东西飞到他头上,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黄衣道人。郝允立即双手合十,乞求道人教给他谋生之术。道士说:“你就是郝允吗?”然后,就传给了他一些医术。

自此之后,郝允就开始钻研医术、四处行医。他的医术很神奇,也很灵验。他一般不用药物治疗,用药的时候也较为奇特,药方不拘一格,病人吃了他的药,没有不痊愈的。

北宋名士邵雍的学生张峋(字子坚)为郝允写墓志铭时,记载了许多有关他治病的真实案例。仁宗年间,英国公夏竦得了腹泻之症,太医们都认为这是中气虚弱所致,而郝允却说:“这是风邪侵入胃中所致,只有喝下稿本汤才能止泻。”夏竦听了,也惊讶地问道:“我已经服用了不少金石之类的药物,都未能止住腹泻,又怎敢再喝稿本汤?”郝允没回答他,只坚持让他喝下稿本汤。之后,夏竦的腹泻就被止住了。

郑州监军患了悲思之症,郝允告诉他的儿子:“得让他心悸、害怕,病才能好。”那时,郑州通判李宋卿对下属管教甚严,让监军从心底里感到害怕。郝允就让监军的儿子把他请来。李宋卿来拜访、问候时,只因责备监军的过失,就把他吓得直冒汗。但过了不久,监军的病也好了。

郝允因为医术精妙而颇负盛名,连跟他学医的人也都成了名医。在这些名医中,有一个叫申受的,后来被擢升为太医丞。他曾说自己是“得术于”参知政事高若讷、“得脉于”郝允,但他又说,“虽然高参政医学甚高,可自从他入仕后,就不常给人诊脉、治病了,因此他的医术不及郝老。”

郝允没回答夏竦,只坚持让他喝下稿本汤。之后,夏竦的腹泻就被止住了。示意图。(Fotolia)

一日,卫州知县赵及病了,尽管当地名医众多,却没能治好他的病。申受向他推荐郝允,他就把郝允请来。郝允给他诊脉后说:“你胃里的积食太多,得好好排一排。”赵及吃了郝允配的药,就开始不停地排泄。可是排了好一会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昏死过去了。郝允见状,就让人把他抬到一个大盆里,扶他坐好,将一个大碗扣在他的后脑勺和后脖子上,接着用热水浇灌他的身体。不一会儿,他就苏醒过来了。

赵及病愈后,又把申受找来,并责怪他说:“你还说郝允的医术高,看来你是高看他了!”可申受却回禀道:“比起郝老,我的医术可差太多了!您之前一直消化不良,确实是由于胃里的积食太多,应该大量排泄才能好。但您身体太弱,又喝了那么多难以下咽的苦药,就有点受不住了。所幸的是,您这么多年的老毛病就这样被治好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不等赵及回应,申受又对他说:“您有所不知,郝老的脉术可是堪称一绝,您若想亲眼一见,不妨让您全家都坐到帘帐后面,让郝老来给他们诊脉,这些人是男是女、是否嫁娶、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没有郝老诊不出来的。”于是赵及依计把郝老请来为家人诊脉,结果郝允的判断全都是正确的。从那以后,赵及对郝老的医术深信不疑,也对他更加敬重了。

郝允晚年居住在郑圃(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南),十里八乡的人都依靠他的医术平安、健康地生活了四十多年。邵伯温在书中写道,“郝允治好了半个天下的病,神异之事不可胜记,当地人都叫他‘神医’。”他对脉术的精通,不只申受一人知晓,在郑圃一带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郝允诊脉后,不仅知道病人当下所患何种病症,还能预知病人的未发之症。这些未发之症的发病日期无论远近,他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甚至能精确到时辰。他经常根据阴阳五行之理,来推测天地之间五运六气的变化,研究各地流行的病症。他一般在患者发病前就告知对方,并且从未失算过。

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推演,到了春季,新冠瘟疫可能更容易伤害青少年。(Shutterstock)
郝允诊脉后,不仅知道病人当下所患何种病症,还能预知病人的未发之症。示意图。(Shutterstock)

太常寺一博士病重,郝允为其诊脉后说:“从您的脉象来看,有时首震而尾息,有时尾震而首息,如同鱼游虾戏,按医书上所记载的方法已经治不了了。”之后没几天,病人就去世了。

殿中丞姚程因为腰椎疼痛,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连抬头、低头都很成问题。郝允说:“您的腰椎痛而无伤,所以不能用药,强行用药只会加重疼痛。您最好在进食时发怒,这样就能让病灶转移到四肢上,然后传到经络中。若能这样,您一年后就能抬头、低头了,两年后就能坐起来,三年后就完全康复了。”姚程依照郝允的说法去做了,三年后病症果然好了。

郝允居住的地方有个妇人,一天晚上突然紧闭双唇,好像死去了一样。郝允说:“这是因为气血凝滞了,不用吃药,明早听到鸡叫就好了。”还有一人走路时一蹦一跳的,不慎摔倒了,郝允说:“这是脉厥之症,但他呼吸尚存,还有救。只要用药热敷他的筋脉,就能缓过来。”一位读书人的妻子身体不适,医生看过后都说是劳伤,而郝允却对那位读书人说:“赶快把您夫人的药停了,这分明就是怀孕的症状,而且我还要恭喜您,您夫人肚子里怀的是男婴。”以上所记载的这些医案结果都如郝允所言。

郝允还看过两个怀孕的妇人:其中一人因为气被堵在嗓子眼里,不能开口说话了。郝允说:“这是因为胎儿长大了,母体内的经脉被堵住了,只要能把孩子生下来,孕妇的经脉就疏通开了。千万不可用药来治。”这位妇人顺利产子后,母子都平安无事。另一个孕妇身体十分强健,但郝允为她诊脉时却说:“她已经没有气息了,只因有胎儿的气息来供给,才能活到现在。”不久,这位孕妇产下婴儿后就死了。

郝允有一个儿子,名叫怀质,也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他曾给自己诊脉,然后对人说:“我以后会死得很突然。”不出几年,他就真的很突然的去世了。

郝允曾研读过《黄帝内经》,他认为唐代名医王冰对此书的解读大多有误,偏离了书中的真实内涵,于是就用红笔在他读过的书中写了一些注释,但人们都未曾见过那本书。而他的儿子怀质死后,那本书就找不到了。唯有推测五运六气的奇术被太医赵宗古继承了下来。赵宗古曾在朝堂上施展过此术,后来一直在民间流传。@*#

参考资料:

《邵氏闻见录》卷十七
《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
  •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现代西医在病人停止心跳后、感到束手无策时,常用来安慰其家属的一句话。无论家属再怎么请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见为实的西医大夫都很难再去试着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 现代人对中医或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中医治病疗效慢,不如西医那么立竿见影。其实,药到病除的真实例子在中国古代的医籍中可谓比比皆是。还有许多疑难杂症、用药物已无法治愈的疾病,用针术就能应手而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