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蜀忆事(15)饱食鬼(下)

作者:愚翁
共产红潮肆虐神州大陆,回顾几十年血泪岁月,悖于常理的事荒唐地横行着,人人事事桩桩都被共党鬼魅桎梏着。(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59
【字号】    
   标签: tags:

二狗早就饿得受不了,一见桌子上就这么一丁点东西,哇地一声倒在地板上打滚……

是谁把我们吃的东西搬走了呢?

我和张小狗蹑手蹑脚蹓到厨房的后视窗望去,只见炊事员像进香火似的,将我们桌上撤下的碗呀、盘子往客厅里送。

一股无名怒火在我们胸中燃烧起来。我们这时候什么也不怕了。张小狗脱下裤子,在裤脚上挽了一个疙瘩,准备当口袋。我紧紧盯着厨房里面的动静,瞅准机会,一下子进厨房,猫在厨柜下面,把桌子上的一笼馒头倒进张小狗的裤袋里,悄悄溜出了大门。

我们来到一个荒僻的柴房里,找来了张二狗。他看见面前的白面馒头,抓起一个就咬。可能是咬得太大口,进嘴的馒头噎在喉管上,脖子一伸一伸的,就是吞不下去。张小狗急忙用拳头捶二狗的背,折腾了好大一阵,才把他的“故障”排除。

我们高高兴兴地吃着,一个一个的馒头,转瞬间就变成了腹中之物。

张小狗想让他弟弟多吃几个馒头,免得他日后叫饿,就哄二狗说:“弟弟乖,哥哥再给你一个。”

二狗顺从地吃完了递给他的馒头。

“弟弟真乖,妈妈回来一定喜欢你。”他又给二狗一个馒头。二狗听了越发高兴,又吃了一个馒头。

小狗见这办法有效,二狗吃完一个,他就鼓励一番……

突然,我发现二狗喉节上下滑动得越来越艰难。每咽下一口馒头,都要使劲伸下脖子。渐渐的,他的眼球就开始凸出,嘴巴每张一下,腮巴都往外鼓一下。

我忙喊小狗住手。我揭开二狗的衣服,他的肚子已经胀得圆滚滚的,像一面小鼓,两条细小的腿叉在地上,两只小脚踩来踩去,嘴里不断地哼哼。

我们被吓住了。用手往他肚皮上一摸,肚子硬梆梆的,已经吃撑了。

我对小狗说:“一定是他吃得太多了,不好受。只要把肚子里的东西拉一些出来,就轻松了。”

张小狗让他弟弟蹲下来拉屎,自己站在旁边,拉着他的小手,不停地喊他“使劲”。但他弟弟就是拉不出来。憋了半天,只憋出了几滴尿水。

看见二狗胀得坐立不安,难受至极的样子,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在这是,突然听见炊事员在食堂里喊舀醋汤。张小狗把他弟弟交给我,自己拿碗去食堂舀了一碗醋汤回来。他让弟弟喝了半碗,他想把弟弟肚子里的馒头化软,好尽快拉出来。

然而,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二狗喝下汤后,肚子反而越鼓越大,痛苦地倒在地上打滚。他的身子开始痉挛起来,牙齿格格地打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我们吓坏了。我叫张小狗抱着他弟弟,我连忙跑去找大人来帮忙。

等我把人找来的时候,二狗已经不能动弹,他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眼珠翻白,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两腿一蹬,躺在地上不动了。

埋葬二狗那一天,下了一天的大雨。她的妈妈披头散发,像疯子一样把二狗紧紧抱在怀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坡上走。她没有哭,她的眼泪已经流干了。

二狗在她妈妈的臂弯里垂着一颗小小的脑袋,肚子鼓鼓的,又圆又大。

他的爸爸背上背了一床破席子,紧紧跟在他妈背后。他一手扶着女人的胳膊,一手拉着小狗的手,像一个喝了酒的醉汉,偏偏倒倒地走在风雨中。

该下葬了。他妈死死抱着二狗的尸体不松手。

他爸爸在土坑里铺上席子,慢慢走上坎来,伸手夺下二狗的尸体,一边往坑里放,一边说道:“让他胀着肚子到那边去吧。做一个饱死鬼,总比在这边做一个饿死鬼强。”

待续@

责任编辑:谢云婷

点阅【红蜀忆事】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时候,集体的什么都是宝贵的,只有人才不值钱。公社大队的干部可以随意骂人打人,打死了人往山沟里一扔就了事。
  • 三年困难时期,我们生产队的社员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小偷。一年四季,只要地里有吃的东西,我们就都去偷。
  • 我们已经整整三个月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许多人的身体肿得像发面馒头,亮晃晃的,手指头按下去,一按一个窝。
  • 我是最后一个上台汇报产量的人,在我前面的人已经把产量报到一万多斤了。我一听慌了神,我到底该报多少产量呢?
  • 有一些地方,山上树木稀少,不够烧炭,干部就叫社员去挖祖坟,把埋在地下的棺木挖出来作燃料,连躺在地下的死人也要为大炼钢铁贡献自己的力量。
  • 那些年代,人们对吃一顿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钱也买不到吃的东西,生产队长掌握着吃饭大权,社员们连炊事倌也不敢得罪。
  • 大跃进的评比站队,根本不需事实依据,完全凭借谎报的数字决定。那时候,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 我们的某些领导后来提起大跃进,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把“自然灾害” 四个字念得字正腔圆,把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那几年天不旱、地不干,四季风调雨顺,请问哪来的自然灾害?
  • 为了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公社书记经常把全公社的劳动力调到一起,几千人挤到一条山沟里搞大生产,实行大兵团作战。所到之处,只见山上山下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