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吞弥‧桑布扎(7世纪时人),藏文创造者。
  
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戎马驰骋青藏高原,经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的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
  
“吞弥等路经尼婆之罗之境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拜尼婆罗国王鸯输伐摩王,王为此赐解暑药物等。”异国的奇禽野兽并没有吓倒这些锐意向学的青年,但是天竺的热带气候却使长期生活在寒冷高原的16位青年难以适应,其中15位先后病卒于他乡,只有吞弥‧桑布扎孑然一身和一位叫黎敬(又译为李谨、利谨或骊宾)的婆罗门和一位叫作拉热白森格的学者学习梵文和语言。求学期间,吞弥敬重佛法,刻苦习修,成绩优异,故被天竺人敬称为“桑布扎”(意为贤良之藏人,“吞弥”是其家族名)。
  
以后,吞弥.桑布扎怀着对梵文的认识和了解,学成回到吐蕃。遵照松赞干布的意愿,他以梵文50个根本字母为楷模,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30个根本字母;又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吞弥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中,去掉了5个反体字、5个重叠字,又在元音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洽、稼、夏、啥、阿(音译)等6个字,制定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文。根史料记载,吞弥创造藏文后即制藏文颂词献给松赞干布,赞普十分高兴,赞赏之。为了带动臣民学习藏文,赞普拜他为师。在玛如宫潜心学习藏文声明和其它文化,不与外界接触,闭门专学3年。松赞干布十分尊崇吞弥,有些大臣则认为不该如此敬重,吞弥言道:“在雪域之地我是首位宿学。”于是众怒平息,上下皆学习藏文,智慧之莲盛开。吐蕃地方出现了噶尔.东赞、噶尔.钦陵及大臣年.墀桑央敦等政治家、军事家和精通建设这才。以后,为能正确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规则以及虚字枣“格”, 吞弥‧桑布扎又根据古印度的声明论著,加上自己所创藏文的特点和方法编出了《文法根本三十颂》,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随着用藏文记载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断地应运而生,藏族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崭新阶段。
  
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藏语言、文法上颇有创造研究,独树一帜,他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他除了撰写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轮》(即《文法根本三十颂》)、《文字变化法则》、《吞弥谷风声论》(即《文法性别用法》)等8部语言文法著作外,还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颂》、《宝云经》、《宝箧经》等20多种佛经,这以后不仅有很多译经被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尔》中,而且有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阗等各地的佛教经典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并消化融合,形成著称于世的藏民族文化。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今天在白宫会晤布什总统后答复记者询问时表示,中国对西藏大量移民,除了破坏了自然生态外,也有意无意地对西藏文化进行某种形式的种族灭绝,情况非常严重。这位诺贝尔和平将得主强调,虽然从去年九月开始,中国与西藏流亡政府恢复接触,但中国对他们还有很多猜疑,现阶段主要的努力在建立彼此的信任,一些严肃的问题都尚未有机会讨论,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 白宫发言人麦克雷兰今天表示,布什总统今天在白宫接见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时,对他重申美国支持保护西藏特有文化的坚决承诺。达赖喇嘛今天在会晤布什总统时沈痛地指出,中国正有意无意地在“种族灭绝”西藏文化。
  •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最早的蒙古文字是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由上而下竖写的拼音文字。元代曾由藏族僧人八思巴利用藏文创制横写的蒙古新字,后改称为“蒙古字”,近代一般称为“八思巴字”,元亡后停止使用。14世纪初,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回鹘式蒙文加以改进,发展成至今仍在使用的规范蒙古文。生活于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讲卫拉特方言,他们使用的“托忒”蒙古文与规范蒙古文稍有不同。
  • 佛教历经二千余年的传布,久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藏文、满文佛经的翻译,不仅保存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语文及思想,同时也有助于东方文化的保存,是举世罕见的珍贵史料。
  • 西元七世纪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意外地在西藏尼木县吞巴乡吞巴村被发现。村民白玛桑珠日前清理房屋撕掉正屋墙面的旧报纸再加以清洗后,赫见墙面布满色彩斑斓的壁画,经专家鉴定确认,这就是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新华社报导,意外发现吞弥桑布扎故居的西藏农民说,怎么也没想到,居住三十多年住所,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鼻祖生前居住的地方;而消息传开后,当地政府唯恐遭到蜂涌而来的好奇民众破坏,已经明令保护。
  • 历经一年多休馆整修,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台湾博物馆﹞,明天终于要再度打开大门,和所有民众见面了。首档特别整理馆内珍藏文物,并远渡重洋搜集法国博物馆、档案局资料,推出﹝西仔反:清法战争与台湾﹞特展,带领民众重回1884、85年的台湾,也从另外的角度看当年的刘铭传。(罗皓恩报导)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 明末的某个烟雨时节,苏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现了一位揽胜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骤雨,他躲进一座庄园,却驻足在庭院中,凭栏观鱼,困倦之际忍不住沉沉睡去。当晚,庄园主人就梦见山中别业,有神龙卧于栏杆。次日清早,主人亲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10岁就当国师,受到三朝统治者礼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还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开谜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