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失落

蔡晨波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日讯】儿时曾偶获一枚螺贝,一枚极美丽的螺贝。眯起眼睛,将它对准太阳,太阳就盛在它小而丰盈的家里,仿佛有些许柔淡的液体在其间游动,半透明的薄壳呈现出极温和的颜色,那精美的花纹深深网住了我的心。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那是一个已逝的性灵。我兴奋地奔跑着--忽然一块石头绊倒了我,螺贝沿着一条温圆的光弧滑翔出去,跌得四分五裂……

少年时曾一度迷恋吉它。那悠扬的琴声幻化无穷,时而是飘展的衣袂,时而是辽远的旷野,时而是翻腾的江河……我的灵魂完全被它统治了。我日日苦炼指法,日日苦思乐理,幻想有一天也能行云流水,将无尽情愫寄予长风。然而,一次意外的创伤致使手指关节受损,从此再不能操琴伴歌。之后,久不敢再听吉它,只恐它拨动的是我最纤弱的神经。

青年时曾容纳过一段不经意走入的感情。并肩看过远天淡云,携手走过长街短巷。于是,茫茫人海,只可感知一人掌心的温热,视线也只关注一人的身影。以为那份感情已溶入血液,与生命同在,岂料结局竟是人近情遥,默契不在。分手是在一个寂寞的日子,我默默地站成一座沉重的山峰,任呆滞的目光缓缓涂过阴郁的天空。

一个秋日的黄昏,独坐窗前,凝视着西沈的夕阳,追忆起这些点点失落,心里一迷茫。

生命之中诸如此类的失落实在太多太多。孩童时的珍宝盒早不知流失何方,小泥人和木头手枪已是灰飞烟灭了。岁月的风雪就这样漫过了来路的脚印,无声无息,而我却茫然无觉。人生果真如秋天树上的寒枝,伴随着生长,年年拌落的叶片也越来越多吗?

金色的晚霞穿透窗子照射进来。抬首望窗外,那如血的夕阳正在西山作最后的探索。望着那轮苦苦挣扎的火球,我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受到了一种永不屈服的生命律动。

是啊,如果夕阳不沈落,新的一天就不会开始。夕阳虽然落下了西山,但它的生命没有终结,而是在沈落中期待,在沈落中孕育。它在默默地孕育着一轮崭新的太阳。

失落,并不可怕。有时候,失落也是一种获得。的确,曾失落童年的螺贝,但正因此我才想象不断弥补它的微瑕,设计它的花纹与色彩;虽然指下再无音符飞扬,但我可以更敏锐地体味音乐;初恋的感觉不能在挥手间了无痕迹,但可以让我的心更广博--难道这些不都是一种获得?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失落了许多生命的叶片,其实它们始终在我们手里,我们不过是转动叶柄,从它的阴面转到了阳面。

别说晴和的日历已然揭去,连同晴和的心情,沈郁的天空下你自有一份淡淡的温柔;虽然落红覆满了小径,可是会有莹莹红果等待你发现的眼睛。失落如候鸟,有飞去也有回归的时候,只是当它重返,它已长大,让你辨认不出原来的模样。

呵,生命仍在律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 朔风吹。1968年底,一辆“跃进”卡车把我们一批知青载到了南汇东海农场老九队的海边。 中港一带的护塘东堤脚泥滩上,已经扎起了两排芦席为墙,稻草复顶的草棚,一排十间, 每间五张上下铺的双人铁床,住八个人,另一空床,上铺堆放箱子行李,下铺放些面盆之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