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不攻人短

清言
【字号】    
   标签: tags:

王华,明朝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官至礼部侍郎,为人忠厚,颇有节操。

王华在任当官时,有人把别人做的事诬陷到他身上。有人劝王华申辩澄清这件事,王华说:“这是我同年好友做的事,我如果申辩澄清了,这就成了攻击朋友的隐私和过错了。”所以王华就始终没有申辩。

后来王华的儿子王守仁到京城做官,听到很多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于是准备上书皇帝,奏明真实情况。王华急忙写了一封信,制止他这样做,信中说道:“你把这件事当成我的耻辱,倘若你攻击我朋友的隐私和过错,这更是我的一大耻辱啊!”王守仁听了父亲的劝告,便没有再执意上书为父辩解。

“不攻人短,莫矜己长”是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传统美德。反观一下自己,自己又何尝没有短处和过失呢?只看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这不但与己无益,而且会伤害他人,更是有违与人相交需谦和、至诚、重义的原则。

【明慧网】(http://www.da

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全世界60%的自杀事件都发生在亚太地区。对于那些传统文化不认为自杀是耻辱的地方,经济问题似乎是自杀的主要原因。 (w2006-03-19-voa43.cfm)
  • 骄慢的习惯已经养成,这时候大人才来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长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长反而会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长大成人,终是德行不好。
  • 富商到集市后,将一半的珠子卖掉,把卖的钱全部捐给了寺院,为林积建生祠供养,报答他的还珠之恩。
  • 现在我们对于那些年纪老,但时常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说他们是“返老还童”。事实上,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 郑板桥52岁时才得一子,因此对孩子十分钟爱,但不是一味溺爱,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潍县任官,写信给郑墨要他代自己好好教育儿子,防止刻薄急躁等坏习气,并要求刚刚6岁的儿子对师长有礼貌,对同学关心。
  • 钱穆对传统文化始终抱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认为历史是一种经验,是我们整个的生命。这种生命不仅仅是自然的和物质的,更是历史的和精神的。钱穆一生受曾国藩影响颇大,平生最钦佩诸葛亮之谨慎,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曾国藩之通经致用,而于曾国藩可谓贯穿始终。
  • 在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已经延续160多年,自五四前后到现在,也已经延续八九十年。但是,这个争论,迄今仍然没有结束。尤其非常不幸的是,自五四运动以来,这种争论,往往变成东西文化的垃圾之争。崇尚西方文化的人们拿来西方垃圾说:这个优秀!抱住中国传统文化垃圾的僵尸们则指着手中的垃圾说:这个优秀。很少有人真正选择西方的精华和东方的精华,更少有人把两者结合起来,当然更没有人在结合起来后再进一步创新发展,创造出新的先进文化。
  • 阿豺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同心协力,社稷就稳固了。”
  • 戚景通严厉斥责了他这种图虚荣、讲排场的想法,并告诫他:从小贪图虚荣,长大就不能做大事。戚继光接受了父亲的批评,领着工匠,就安了四扇雕花门。
  • 李谧拥有万卷书籍,宋敏求家的藏书丰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