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的收藏家

游干桂
【字号】    
   标签: tags:

  我那八岁的儿子,不知道是“健忘”,还是有“收集”的怪癖,总喜欢在他的书桌里塞满各式各样的东西,例如有刚掉落的树叶、青草,还有羽毛、邮票、干电池等。

 我常告诉他:“这个东西可以丢掉了吧!”他多半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回答说:“不行!”

  虽然如此,我还是将这些东西偷偷的掷掉,但换来的则是他的彻夜哭泣,为什么会这样呢?

★观念交流道

  我小时候也是个“垃圾”收藏家,只要我喜欢的,我会毫无理由的将它收藏起来,记得我那时候收藏过的东西有小花、枫叶、死掉的昆虫、邮票,以及我读过的每一本书。

  每当父母狠心将它们丢掉时,我都会有如丧失知心好友一样的“牵肠挂肚”。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比喻成“健忘的收藏家”,而我则将它称为“执著”玩家。一般来说,类似行为多半发生在六岁至十岁的孩子身上,他们之中,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比率喜欢收集东西,有趣的是,他们常会把废物当宝贝。

  这种心态还是起源于小时候那种“自我中心”的心理,他们习惯地以为自己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好、最多、最棒的,所以你常会在他们的言谈举步中听到:“我有很多”、“我最多”、“那有什么稀奇”等等词汇,言下之意自然是,只有他的东西才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不过他们的“保管热度”,可就没有收藏热度那么高了。你会发现他们昨天才奉为“最高机密”的宠物,今天就被“弃若敝屣”的散落一地,或窝居卧房。

对于这样的情形,父母自然会难忍心中的怒气而发火或失望透顶,甚至企图将他的宝贝一一的扫进垃圾筒里。

  给孩子一点“零乱”的自由吧!尤其对一个六至十岁左右的孩子,更该如此。毕竟那是他的成长历程啊!这样“寻宝路”对他来说也确实意义重大!

  心理学家雷尔德博士就曾说过,如此的活动,不但可以满足孩子探索秘密的心理,也可为他带来大人所难以体会的乐趣,甚至还能培养孩子理解、分解、管理等能力。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