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宋 苏轼:范增论

苏轼
font print 人气: 59
【字号】    
   标签: tags:


汉用陈平计,间(音:见)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音:居)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音:县)。’增之去, 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 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音:必)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增:(公元前二七五-公元前二零四年),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于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陈平:字孺子,武阳人,佐刘邦定天下,履出奇计,封曲逆侯,后官至承相,史记有陈平承相世家。
间:离间。
楚君臣:指项羽和范增。据史记.项羽本纪,汉军荥阳,楚围之,刘邦请和,项羽欲许之,范增谏止。适项羽使者至汉军,汉备盛宴,故意对使者说:“我们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原来事项羽的使者!”便撤去筵席,改以恶食待使者。使者归报项羽,羽乃疑增。
有私:暗中有秘密关系。
愿赐骸骨,归卒伍:此即请求辞官之意。
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
疽:一种毒疮。多生于肩、背、臀等处。
增劝杀沛公:此指鸿门宴事。鸿门之宴,增以玉玦示羽者三,羽不听。又使项庄舞剑,项伯与之对舞,翼蔽沛公。沛公,即汉高祖刘邦。
知几其神乎:引见易经.系辞。几,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兆。
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引见诗经.小雅.弁頍。霰,雨点遇冷空气凝成的雪珠。
卿子冠军:即宋义,时为楚之上将军(为怀王所命),与项羽议不合,羽矫命杀之。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陈涉初起兵,项燕诶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乃假项燕之名,从民望也。
楚怀王孙心:楚怀王之孙,名心,其先楚怀王客死秦,楚人哀之,项梁起兵,范增劝梁立楚之后代,求得怀王之孙,心,于民间立之,后尊为义帝。
弑义帝:义帝,即楚怀王孙心。羽令九江王英布击杀于江中。
稠人:众人。
矫:假托。
项梁:项燕之子,项羽之叔父。
比肩:并肩。救赵时,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故曰比肩。
君臣之分:指后来项羽自立为王,范增对之称臣。(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宋朝有个文学家,叫苏轼字子瞻,号叫苏东坡,他祖居在梅山。苏东坡有个胞妹名叫苏小妹,也是个能学会画是女中的魁元。
  •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𫗦(音:逋)糟啜醨(音:离)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音:须)俞之声, 欢忻(音:心)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是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 文乃作者贬官黄州时,和宾客游历赤壁以后所写。当时作者误认为所游之赤壁即为赤壁之战的赤壁,所以文中对周瑜、曹操兴起一些感慨。苏轼这次游赤壁是在秋天,同年冬天又重游一次,也写一篇赋,为了所区别,故有前后赤壁赋之分。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阪(音:板)。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 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音:促)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音: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音: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