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的奇异传闻

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43
【字号】    
   标签: tags:

在昆明南城旁,有一座古钟楼建在城墙上,楼大约二丈见方,一口很大的钟挂在里面,四周只剩出了刚够一人行走的地方。这钟到此刻还有很大的用处,每遇城内发生大火警时,便先去撞起这钟来,它的声音宏大悠扬,能使全市的人都听得到。听到的人,都感觉有如醍醐灌顶似的,能发人深省。

钟的来源不清楚,但据说在造这钟楼时,因为钟太大了,找不到这样坚固的横梁能支持得住它,许多匠人用尽心机都悬不起。这时便来了一位道人,他用锯碎的木屑和上水,便做成了一架模梁,轻轻地把钟挂上,便不再断裂了。

接着他回头嘱咐周围的人,说:“你们不可以马上就撞这口钟,必须等我走后三天才行。”讲完,他回身便走了。

但这些人没等到第三天,第二天早上,他们便用力的撞起钟来。这时,这道人才走出城外四十里,名叫“大板桥”的地方。他听到了钟声,便带怒的叹道:

“唉!这钟声,本可远闻三百里的,可叹!凡夫不遵吾言,现在声传不出四十里啦!”

所以这钟,到现在每撞起来,在大板桥地方还可听到,走出大板桥便不能听到了。

据说,这一位道人,乃是鲁班仙师的化身。

* * * *

开封城外,有一座古铜钟,放在十方院里面。年代深远,也没人注意它了,不过在它的身上,却传说着这么个故事:

相传十方院,从前也是一座大禅林,是一位道行很高的老住持经手造成。落成之后,立时香烟缭绕,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虔诚敬佛。烧香求签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于途自不必说,就是那远处的游方僧,也慕盛名,不远千里的来这里住脚。

这座十方院里,什么设置都很齐全,只是缺少一口敲撞的钟。每个人都兀自纳罕,为什么大僧院里缺钟?难道这位道德高尚的老和尚别有用意吗?谁也揣测不出。

后来有好事的人,忍不住再三的去问老和尚,而他总是温温吞吞的回答:“急什么?时机未到,不必急。”

过了些时,老和尚命人请了技艺高明的铜匠来铸钟。钟成之日,他发柬请来了全城的官吏、绅士和一些名人,对他们说:

“老衲以前不造钟,实因无良匠之故。现在匠人已得,钟已铸成,老衲也完了一件心事,即日就要入山隐居去。今天请客,就是想和大家见见面话别。此后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日有缘,再当相会。”

“不过我还有几句话对大家说,就是在近期千万不可撞这钟。等过了七日,老衲入山之后,再去撞它,那便能声闻天下。”说罢,扬长而去。

一日、二日、三日,和尚们等得不耐烦了,便用力的撞将起来,这时老和尚刚走到朱仙镇。朱仙镇离开封四十五里远,所以这钟叫做“四十五里钟”。现在周围四十五里远,还能听见这钟声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京城祟文门外花市的居民,都以种植花草为生。这其中有个年轻的女子,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久病不起,女儿全心全意照顾父亲,嘴上不断的宽慰父亲,但心底却为父亲的病暗暗担忧。
  • 王常是洛阳人,既有胆量.又讲义气。有人遇到困厄和不平,他一定拔刀相助;看见谁挨饿受冻,他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服和食物让给别人。
  • 人人都知道彭祖公公八百岁,是个多么长寿的人呀!为啥能如此长寿呢?那是有缘由的。
  • 唐玄奘在晚上做了一个奇梦,他梦到自己忽然身处很危险的地方,爬到高山上又噗通一下从山上掉到了山谷里;接着又梦见自己在跟猛兽搏斗,费了很大的力气,乃至汗流浃背,才能解脱。
  • 叛贼被平定之后,颜真卿家把颜真卿迁葬上京,打开棺材一看,棺材朽烂了,但是他的躯体还是原来那样,肌肉像活人,手脚很柔软,胡须头发青黑,拳握着,手指甲透过手背。远近的人都感到惊奇。走在半路上,感到棺木越来越轻。后来到了下葬的地方,打开一看,是一口空棺而已。
  • 厨师界有个非常伟大的始祖伊尹。伊尹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宰相,他不仅帮助汤王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还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王,在朝五十余年,功勋彪炳。伊尹享年一百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他葬在商汤陵寝之旁,以表彰他对商朝的贡献,甲骨文记载商朝还有祭祀伊尹的仪式。
  • 庖丁为战国时代的厨师,历史上并无记载,只出现在《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在文惠君面前表演解剖牛的技术。庖丁解牛的动作干净俐落就像商汤时代的舞蹈,而解牛的声音节奏分明就像唐尧时代的音乐。可见庖丁解牛的技术已达“神乎其技”的境界。
  • 唐朝的李师古,为人专横跋扈,但却惧怕宰相杜黄裳(738--808),一直不敢太放肆,但仍心有不甘,想把他拉拢过来。于是他让一位能干的小官,带着几千贯钱,和一部价值上千贯的毡车子去行贿。
  • 五代时,十国之一的楚国有个人名叫袁安,当了楚国的丞相。当时有个要犯,滥供出了许多人,使他们被抓捕关押。这些被无故牵连拘捕囚禁的,总数竟在千人以上。
  • 测字之奇,全在一个机锋的拿捏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绝对不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江湖术士所能胡弄的,那得精研中华文化造字的深层内涵及其蕴藏的深奥意义才能行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