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王维〈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悦读唐诗】天命无怨色 人生有素风

撰文/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93
【字号】    
   标签: tags: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王维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此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天。綦毋(复姓,音齐乌)秘书即綦毋潜(公元691年-公元756年),字孝通,江西南康人。开元初与王维同科参加进士考试,故与王维相识并交好。当时王维是状元及第,而綦毋潜却落第返乡。王维还写了一首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与之送别。开元十四年,綦毋潜又赴京考试,终于进士及第。綦毋潜与张九龄、储光羲、王维等人交好,诗风与王维相近。但仕途坎坷,与王维一样一直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开元二十一年秋,綦毋潜受储光羲辞官归隐的影响,也于当年弃官离开长安。当时綦毋潜的官职是秘书郎,从六品上。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政治清平的时期为官却不显达,我跟您一样都长期不被朝廷重用。

明时,指政治清平的时期,此处指开元盛世时期。达,显达。弃置,长期不被重用。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上天安排我在人世间扮演什么角色,不论是贫是富,为官卑微或显赫,我都不敢有半点埋怨不平之色(言外之意是敬顺天命);人生于世应秉持敦朴的风范行事。

素风,本诗指敦朴的风尚、清高(清静高雅)的风格。古诗文中常见词组。晋.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操不激切,素风愈鲜。”南朝宋.傅季友〈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素风道业,作范后昆。”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我相信您这次弃官而去,不管到哪里也都能安于清贫。

念,思虑或(我)认为。“拂衣去”或“拂衣”在本诗中均指弃官归隐之意。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ads-->

本诗根据诗意分为三段。前三联为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弃官归隐的感受,“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既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写照,又是对友人的一种劝慰。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深秋的白天,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太阳下山时,江水清澈,江面空阔而幽静。

澄江,在本诗中的意思是清澈的江水。出自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此联至“澹尔蒹葭丛”为第二段,作者用诗画般的语句来描述当一位隐居者真正的淡薄名利时将会看到什么样的美景,将会体悟到什么样的乐趣。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清悠的夜色是那么的宁静而深远,皎洁的月光下您用木板击打船舷,扣着节拍唱着清歌。

扣舷也称叩舷,指用木板或木桨击打船舷为节拍,放声高歌。出自南朝梁.沈约〈钓竿〉:“轻丝动弱芰,微楫起单凫。扣舷忘日暮,卒岁以为娱。”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隐居于山水之间而不露锋芒,混迹于俗世之中而心情平淡。

和光,出自《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后人用“和光同尘”喻随俗而处,不露锋芒。鱼鸟,常泛指隐逸之景物。出自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隋书.隐逸传序》:“狎玩鱼鸟,左右琴书。”澹,恬静;安定。如西汉.贾谊《鵩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澹尔即澹乎,“尔”与“乎”的意思是“于”。蒹葭,原出自《诗经.秦风.蒹葭》,因蒹葭为卑微之物,所以在古汉语中也作谦词或形容平民百姓及俗世。如《韩诗外传.卷二》:“(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在政治清平的时代(指开元盛世)却因为才学平庸(此处为谦词)如过客般无所作为,疏白的鬓发每天散乱不堪。

无庸,平庸、无所作为。出自《魏书.高崇传》:“臣以无庸,谬宰神邑。”昭世,政治清明的时代。出自南朝宋.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浮生旅昭世,空事叹华年。”衰鬓,比喻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唐.卢纶〈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亦同。蓬,形容头发散乱。如《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

此联开始到结尾,是第三段。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由于个性愚钝而懒散,对人情世故也糊涂。处于远离京城的偏僻之地,而无法让皇帝看到或听到自己的奏疏。

顽疏,亦作“顽疏”,愚钝而懒散。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实由顽疏。”暗,糊涂、昏昩之意。如《荀子.天率》:“上暗则政险。”人事,人情事理。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

僻陋,谓地处僻远。出自《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天聪,对天子听闻的美称。出自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从“无庸客昭世”至“僻陋远天聪”,这两联是作者站在隐居之人的角度去写有可能出现的心情及状态。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我的才能(或我的意见)纵然有可取之处,可是应该由谁来评定才算最公正或公平呢?

微物,本来是指细小的东西,小的生物。在古汉语中,也可将送给他人的礼物比喻为“微物(微薄的礼物)”,谦词。本诗是用“微物”来自称,也是当谦词。这种用法出自南朝宋.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仰阅丰施,降惟微物。”唐.李善注:“微物,自谓也。”至公,最公正;最公平。《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后汉书.荀彧传》:“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我也想像您这样辞官而去,回归乡里,自食其力,当一名普通的农民。

王维虽然在开元初状元及第,并以诗画名重于两京,王公贵族待之如师友。可是王维的仕途也不是很顺利,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古代真正的大德之士为官,并不是想为了个人的名利,或为了自己的才学能得到世人的赞赏。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目的,王维早就达到了。古人之为官,是想让自己的才学能用于使天下太平,辅佐国君,将国家治理成太平盛世,为天下百姓谋福祉。所以古人讲“修、齐、治、平”,这是古代读书人的抱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宰相,都能当大官,都能得到君王的重用,所以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在不得志的时候,应该如何按儒家的传统思想去要求自己呢?应该如何将这一切看淡而敬顺天命呢?

由于王维与綦毋潜一样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这首诗是王维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自己对辞官隐居的看法,綦毋潜的际遇可能比王维还不如;后世的学者认为綦毋潜是盛唐时期江西最出名的诗人。也许綦毋潜当时确实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也许綦毋潜心里有所不平,因此连向皇帝提辞呈都没有就弃官而去。而王维作为一名修佛的人,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当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有这种思想时,他又是怎么善意的向朋友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又不伤害到朋友的自尊呢?让我们再来回味一次王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吧。

溶于天地自然的人生品味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言外之意:首联讲的是我(王维)的际遇跟您(綦毋潜)其实差不多;可是我认为,不管上天安排我在人世间做什么,在朝廷中是否被重用,我都不敢有半点埋怨之意,因为敦朴的生活,清静高雅的道德风范,是我所崇尚的。您(綦毋潜)是我最敬重的朋友,因此我相信,您弃官离去后,不管在任何地方,也都能安于清贫。

各位读者可以看看王维的生平,王维之所以能够这样劝慰好友,是因为他在生活中做到了,他在朝廷为官的时候也一直是安于清贫。“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像王维这种举世闻名的大才子,在开元盛世的长安城──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有多少王公贵族为能求得他的一幅诗画而引以为荣,他如果要改善一下自己的个人生活,过上更好的日子,金钱美女唾手可得,而且根本不需要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来,一位真正的修佛之人,他/她的言行是一致的,并不是只会用大道理去说服别人,而自己却做不到。笔者认为,一位修佛之人,在常人最复杂的环境中,在名利情的诱惑下能够坦然不动,那才是最可贵的。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这是多么动人的诗句啊,这是一位修佛之人真实心性的流露。上面的三联为因,引出了下面的这三联: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这三联是隐居时将要遇到的景色,能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并溶于大自然,“扣舷明月中”。是因为您真正的相信并做到了“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其实人的生存环境,跟人的心境是对应的。当一个人还放不下人世间的名利情的时候,就算能看到这样的景色,他在这个环境中也待不久。因为常人中的生活,那种万人景仰,出尽风头,宝马香车,豪华别墅,娇妻美妾等等如果是他念念不忘的追求,那么他什么都放不下,也就无法安于清静的生活,更无法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并溶于其中。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这两联其实是讲了隐居中可能出现的一种不正确的状态。也就是说心里毕竟还有一些放不下的东西。因为王维在开元时期曾经被贬官到地方去,也经历过半隐居的生活,或许他有过这种状态。认为自己远离朝廷,皇帝听不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了,心忧国事。因此才会出现“衰鬓日如蓬”的状态。比如说,听到国家出现了一件什么事情,或者皇帝颂布的一项政令,自己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作为已经退隐的文人,可能会这样去想:我要是在朝廷,一定会劝皇帝不该这样做;甚至认为朝廷就是因为缺少了像我这样的人,才会出现动乱的局面,等等。这种状态还是有执著于自我的一种不正确的心态,说白了,它还是一种妒嫉心的表现。而对于一个已经退休或归隐的文人,这种心态是不对的。

一个不修炼的常人,包括古代的一些文人,他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可是,王维是一位修炼的人,他认识到了。那种不正确的心理就好像说:缺了我,这个国家就不能走向正轨了;甚至是,缺了我,这个地球都要转不起来了。当然笔者这里说的只是那么个意思。其实,从修炼中走过来的人,回头一看,就是这么回事。这就是执著自我的表现。

为了便于读者领会这几句诗的内涵,笔者再举一个我们现实生活的例子。比如说,有这么一个人,他原来在一家公司工作,担任了关键部门的经理,生意做得很好。当他因故离开那家公司后,那家公司的生意开始不好了,或者是出了什么问题,甚至最后倒闭了。那么,这个人就兴灾乐祸,心里想:你看,就是因为缺了我,那些人都不会做生意;就是因为缺了我,那家公司才倒闭的。这种心态说白了都是妒嫉心在作怪。执著于自我的表现。

那么,做为一位已经隐居的文人,怎么能不为人世间的变化所动呢?怎么摆脱这种不正确状态呢?怎么能真正的做到“天命无怨色”呢?王维接着说: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我们认为自己有本事也好,没本事也好,能当大官或不能当大官,用人的理来衡量,让人来评说,也许都不对。真正的公道,真正的公平,是敬顺天意,敬天知命,以上天的旨意为至公。换一句话说,不要因为自己有本事没当上大官而愤愤不平,那都是命。上天可不是根据人的本事来安排人的一生。再说白一点,您看他没本事,可是他命中有,所以他就当大官发大财。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国家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那也是天象变化造成的。一个人,不管您认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治理国家的水准有多高明,也改变不了天象的变化。

因此,王维说:“微物(个人的才能,个人的意见)纵可采,其谁为至公?”它的意思是:我认为对的东西,可是皇帝并不采纳;甚至是我因为职位卑微,根本就没有提出意见的机会。上天根本就不给我这样的机会,那么我能认为是天理不公吗?执著于自我,本身就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在朝廷中的官员,真有这种心态,都应该放下。何况是已经离开朝廷退隐归田的人呢?如果还执著不放,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衰鬓日如蓬”的不正确状态。

王维通过上面的体悟和感概,最后说:“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言外之意是说:真能悟到并做到了上面所阐述的一些道理,我才会辞官归隐。否则,如果归隐了还放不下朝廷中的恩恩怨怨,那还不如不归隐呢?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人生于世,光怪陆离,表像林林总总不知凡几,迷住了人的双眼,使人不能看到宇宙的真相,使人沉湎于七情六欲中而不能自拔。可是,当人几十年过去之后,回头再看看自己走过的那一段人生经历,值得吗?不管当再大的官,发再多的财,都是来一身光,去一身光,人世间的名利情,什么也带不走。也许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曾经无知的做过很多错事,所以到老了百病缠身,痛苦不堪,想安安稳稳的离开人世都难。这就是人应该走的路吗?人生难道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吗?

王维之所以能够吟诵出那么富有哲理的、发人深思的诗句。因为他是修佛的人,通过修炼,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因此能够敬天知命,安于清贫,以苦为乐。当真正修炼的人体会到那种无为状态的乐趣后,谁也不会愿意去在七情六欲的支配下重新过常人的生活。

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或许真的应该引发人的深思。@*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泰山自古以来是很有灵气的山脉,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 五言律诗四十个字,要写情写景,要有内涵,能给人启发的哲理,太难了;但诗仙却做到了..
  • 描绘了辋川如诗如画的秋暝之景,并且展现了一位修佛之人的境界和襟怀。
  • 王维的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先声夺人,人未至而声先到。这也说明了作者善于捕捉场景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
  • 经历两年多的战乱,京都失而复得,朝廷百官能够与各国使者聚在一起重新到大明宫朝觐天子……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一联受到古代诗评家的交口称赞,都说王维叠字运用巧妙…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