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李斯和〈泰山刻石〉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其雄才大略,吞併各路諸侯,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自稱始皇帝。作為秦始皇最為重要的戰略謀臣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大業中立下不朽之功,因此,司馬遷在《史記》裏稱其為:「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為首謀。」

始皇26年,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發布政令,在全國「書同文字」。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均採用小篆書體,以此頒布天下。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後世篆書藝術之祖。竇臮《述書賦》亦云:「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

李斯所留下的書法遺存,當是隨同始皇出巡,所至之處的紀功刻石作品。見於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處,它們分別是:泰山、瑯琊臺、嶧山、碣石、會稽、芝罘、東觀刻石。而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風貌者,唯〈泰山刻石〉而無他選。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秦始皇28年,始皇巡狩泰山時所立。石四面環刻,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及從臣名字。《史記.秦始皇本紀》詳載其事及辭。據王昶《金石萃編》記:「石高四尺五寸,寬一尺四寸。」小篆,四面氛。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與從臣姓名。共22行,行12字。

北宋劉跂是歷史上最早對〈泰山刻石〉進行詳細考察的第一人,他兩次登臨泰山,弄清了刻石的石材、形制情況,最大發現是弄清了刻石四面刻字,除了秦始皇刻辭,還有二世刻辭。他親自墨拓,得146字,在〈泰山秦篆譜序〉中作了詳盡的記載,為研究秦始皇刻石提供了寶貴資料。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

〈泰山刻石〉為典型秦小篆,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鬆、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

元赫經讚道:「拳如釵股直如筋,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痴。」《岱史》稱:「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書法世莫能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