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故事:张遇──桐油烟制墨

作者:黄台阳

《墨的故事.辑二:墨香世家,听古墨在说话》(时报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26
【字号】    
   标签: tags: , ,

北宋时为避免五代十国的藩镇之祸再演,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继任皇帝也都重文轻武,宋真宗还亲自作〈劝学诗〉来鼓励百姓读书。种种做法使得文治极端发达,墨的消耗量自然大增。

由于传统砍伐松树来烧取松烟的做法,已导致可用的松树快速减少,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于是寻找其他原料来供取烟,不仅是制墨业所必须面对的,也引起许多文人关心,并帮忙寻找替代方案。

像被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所称颂,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宋朝人沈括,就提出以燃烧石油来取烟的做法。苏东坡也指出在燃烧桐油取烟时,应该把生成的烟随积随取,这样烟才不会因燃烧过久而泛白;此外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时,还曾亲自制墨。最戏剧性的,是连导致北宋亡国的皇帝宋徽宗,也尝试用苏合油(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来取烟制墨。徽宗的墨到晚他三十多年的金朝金章宗时,已爆涨成天价,一两墨竟要价黄金一斤。

曾被试用来取烟的油类,还有清油、麻油、猪油等。但最后胜出的,是从桐树籽榨出的桐油。胜出因素是它的产量大、取得成本低,所制出烟的黑亮度又好。而用桐油烟来制墨最成功最出名的,乃是北宋人张遇。这锭八边柱造型的“石帆画舫珍赏墨”,即标明是用张遇的制墨法。制墨者是乾隆年间的石舟先生,全名孙蟠。他制墨上百样,当然现今存世的已是珍品了。

八边柱造型的“石帆画舫珍赏墨”。(《墨的故事.辑二:墨香世家,听古墨在说话》/时报出版 提供)

张遇也在徽州制墨。他的制墨法之一,是桐油烟加龙脑、麝香这两味香料,并特别加入金箔,制成名为“龙香剂”的墨。在墨里起意加金箔,除了让墨坚挺,更能让墨华贵。这该是顺应北宋人承平日久之后,讲究奢华的风气。记得前几年在日本,曾有餐馆在寿司上,或在清酒杯里,加入金箔,虽然索价偏高,顾客却丝毫不减,想来都是同样心理。

张遇应该不是第一个用桐油烟制墨的人,但是很多书都把采用桐油烟归功于他。原因之一想必是皇家喜欢他的墨,除了“龙香剂”外,他特制的“供御墨”和“麝香小御团墨”,不止宋朝廷,连敌对的金朝皇帝也喜欢。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他的儿子张谷和孙子张处厚,都能传他衣钵,延续他家擅长制桐油烟墨的名声。

一九八八年在安徽省合肥市郊一座宋代古墓,曾发掘出泡在水中的古墨,上面写“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显然是张遇的孙子张处厚所制。它像织布的梭子,体积较大,长宽厚25x5x1.2 公分,重158.8 公克。由于墓葬是在一一一八年的宋徽宗时代,可见此墨在被发现时已有约八百七十年的历史。即使泡在水中多年,质地形状都没大变化,充分显示张遇制墨法的不凡。

──节录自《墨的故事‧辑二:墨香世家,听古墨在说话》一书/时报出版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许多人来说,富有慈悲心(或言同情心)的管理之道,这一理念说好点是太煽情,说得不好听则是管理不善。但新的研究表明,善良的品行并不会让管理者显得太软弱,反之,利他的品行会在团队中增加领导者的威信;某些情况下,会转化为一种很强的竞争优势。
  • 山缪坐在法庭的被告席,面对谋杀妻子的罪名,开始回想他完美的婚姻到底是从哪里开始偏离了轨道?此时山缪才赫然惊觉,这一切似乎都是精心安排的算计,是桑德琳用自己的生命对山缪所进行的报复。
  • 这几年,我发现学生总是厌倦在“纪律与模仿”中蹲点,写诗的不读好诗;写小说的,人物可以不需要任何铺陈就拥有飞翔的能力。
  • 今世物质满溢,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良材,如果执笔仍觉万缕情思,无一物可寄,就表示在生活中太粗心了。
  • 海明威在开场便以桑迪亚哥最勇敢的转身—八十四天的等待—揭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微弱、巨大与勇敢。桑迪亚哥就是人类勇敢不屈精神的象征。
  • 对观众的反应,我不感到惊讶,因为对多数人而言,电影一直是一种娱乐,是一种情绪的出口,但对侯孝贤而言,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个美学的入口。
  • 若生命不曾堕入无边黑暗,就无法循着心中那道光,勇敢向前走……
  • 我在自媒体耕耘几年,并侥幸获得实验的正向回馈后,发觉自媒体品牌的成功离不开五个要素:品牌(brand)=利他(benefit)+重复(repetition)+ 艺术(art)+简洁(neat)+正派(decency)
  • 当然也有些人以为在病房用移动式X光感觉比较尊爵,照相不用下楼,由专业放射师亲自把X光机推到病床面前一对一服务,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 培养语文能力与写作能力,不是看到有没有七十五级分的顶尖成绩,而是培养学生一生写作的素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