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嫦娥本名不叫嫦娥 叫什么?

作者:允嘉若
明 唐寅〈嫦娥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5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嫦是“常”的意思,娥是美好的意思,这么说,“嫦娥”就是恒常美好的化身。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历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到底是谁?现代流传的“嫦娥奔月”故事中,人们大多传说是夏朝后羿(冯羿)的妻子。那么,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吗?从历代书籍留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早在夏代《连山》、商代《归藏》都提到这个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有恒娥、嫦娥、常娥,或是常羲的叫法。

夏代 商代

《归藏》易1(《汉魏遗书钞.经翼第一册‧归藏》,晋‧薛贞注)有这样的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北宋《太平御览‧药》引用《归藏经》“昔常娥以不世之药奔月”,则称“常娥”。可以见到,同一《归藏》不同版本出现了“嫦娥”和“常娥”的不同写法。

《归藏》易书后附录了失传的《连山》易的一小部分,称嫦娥为“姮娥”,称她的丈夫为“冯羿”。《连山》易:“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还记载了姮娥出奔前的占卜。

《连山》易的时代是夏,早于商代的《归藏》易,更早于《周易》,是夏、商、周三代最早的易经。据此来看,“姮娥”之名出现于夏朝,早于商朝称“嫦娥”。

中国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纪元)

两汉

后来两汉著作中,如西汉《淮南子》立论以“姮娥”作比喻:“……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可知道,当时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

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灵宪》也称“姮娥”:“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南梁《文选注》引注)。两汉乐府《古艳歌》有“姮娥”这个角色:“姮娥垂明珰,织女奉瑛琚。”

关于嫦娥之名,有一种避讳说。说嫦娥原本叫“恒娥”,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恒”2之讳,而称“姮娥”。我们在上述《归藏》同一抄本中,同时看到“姮娥”(附录《连山》)和“嫦娥”(《归藏》)之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如果“嫦娥”本来就叫嫦娥或常娥,又何必避讳汉文帝刘恒呢?由此可以推测“恒娥”或“姮娥”的叫法早于“嫦娥”。这和最早的易经《连山》易中称“姮娥”刚好相印证。

有人说东汉《说文解字》字典中查不到“姮”这个字,有“恒”这个字,所以“姮娥”是后来造的。但是,东汉著作《潜夫论》〈志氏姓〉中有“姮姓白狄”是好姓的说法。

唐代

唐之前的诗词中,“姮娥”比“嫦娥”多,但没看到“常娥”的用法。唐代的诗词中“嫦娥”出现的次数就多过“姮娥”了,也看到了少数“常娥”的写法。唐朝诗人中,有人将“嫦娥”、“常娥”并用,像是白居易、 卢㒰的不同诗中就有这样的现象。

还有一说

也有这样一说,说帝俊(一称帝浚)的妃子才是最早的嫦娥,名字叫常羲,她和帝俊生了十二个月亮。古音中羲和娥发音相同。《山海经》中说大荒中帝俊之妻是常羲,“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不过这个本事和嫦娥奔月并不相同,后代也不这样袭传。

这么看来,“嫦娥”早于“常娥”;夏朝称“姮娥”又早于商朝称“嫦娥”;到了唐代“嫦娥”出现的频率反而高于“姮娥”了。所以说嫦娥本来的名字不叫嫦娥,称她叫“姮娥”(或“恒娥”)更贴真喔!

注1:《归藏》易流传于殷商,比周易还早,但原本已经失传。现代有秦简出土(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秦简《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但还未被完全研究出来。

注2:《说文解字》有“恒”字,恒是另外的写法,见《说文.二部》 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闲(编按:同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这里举一个古籍中的实例,它与当年嫦娥和后羿的故事有几分相似之处。
  • 唐朝有一种精湛的“月宫镜”,融合传统中秋节的民俗故事于工艺铸造中,既实用又精美,代代传说中秋故事。“月宫镜”是盛唐时期的人物故事镜的典型品项。文饰可以一应对照到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的角色。可见,中秋节传说神话故事,应该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流传。
  • “阴晴圆缺”月象无常,无常又是月亮的常态。月如无恨月长圆:恨人间生离死别不得圆满?恨人间成住坏定灭律不能超越?或是“恨铁不成钢”?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中秋故事留下怎样的遗恨?苏东坡诗《中秋月》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夜年年来,明月夜不长好,此事古难全!如何脱凡律不为阴晴圆缺所牵?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 说起修炼,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一定不陌生,不论是远古时期黄帝的乘龙飞升,还是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笃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与各朝各代的修炼者所留下的事迹息息相关。就连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与修炼人有关的地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