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成语: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文/孙书香

图为清 黄钺《画龢丰协象》第五幅《黄羊祀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102
【字号】    
   标签: tags: , , ,

人心中有神、有礼,才会自我约束。脱离儒家文化的内涵,就会把这句话曲解成唯物享乐的借口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今被现代人解释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讲究:米越精致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从上下文连贯起来看,这句话应该放到孔子对祭祀食物的要求里去认识,它不是孔子对日常饮食的讲究。

这就有个对祭祀的理解问题。1949年中共篡政以后,孔子被中共解读成无神论者,但如果孔子不信神,他为什么祭祀哪?而且,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其实,真实的孔子虔信神灵,在《中庸》中孔子写道,普通人看不见神、听不到神,但鬼神主宰造化,因此他强调对鬼神的祭拜要“斋明盛服”, 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虽然看不到神,祭祀时,也要如同神在眼前一样敬畏。

所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应该是指祭祀的食物,不能像寻常饮食那样处理,祭祀的米要饱满完整,尽可能精细,肉尽可能切得薄与均匀。食物原料与加工讲究洁净与切割方式,都是恪守祭礼食规,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如此才能达到儒家的尽“仁”尽“礼”。

祭祀的米要饱满完整。(fotolia)

钱穆先生则认为,“不厌”之意是“不饱食”,意思是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习惯,不要因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过多,这种解读,也符合孔子一贯的克己复礼之道。

《说文解字》中,厌,“笮也”,笮,“迫也”,即强迫,强求之意。据此意解释这句话就是:米不强求精细,吃肉不强求切得细,对饮食没有太多的需求,这也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一种表现吧。

以上无论哪种释义,都与唯物享乐的现代解读大相径庭。人心中有神、有礼,才会有自我约束,脱离这层儒家文化的内涵,就会把这句话曲解成唯物享乐的借口了。

普通人大多贪图美味,为满足口腹之欲,常常极尽其奢,食物不好吃就少吃或不吃,但孔子除祭祀以外,对吃并不讲究,饭食不因精致而多吃,肉类不因细美而饱食。吃粗粮充饥、喝生水解渴、枕着胳膊入睡,照样乐在其中。君子食必有节,怎么会倡导食物做得精致就多吃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参考资料:

《论语》
《中庸》
程树德撰《论语集释》
宋丁度等《韵书》
钱穆《论语新解》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出自《左氏春秋》,这里的“将”指的是战国时代那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元帅赵括。当时赵王因为中了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断送了赵军四十万将士的性命,让赵国元气大伤。
  • 一位有道德的正人君子,并不会因为他人看不到就放纵自己。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蘧伯玉,就是这样一位“不欺暗室”的君子。
  • 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六十万大军直驱邯郸,沿途顺道占领几个城池,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因为赵国的主力军队已在前年的长平战役中折损,剩下的兵力勉强只能防守邯郸。虽然守城的将士不多,但有善于防御的廉颇坐镇指挥,加上邯郸在百年来的不断建设后已是十分坚固、易守难攻,因此秦军无法马上攻下,只好把城包围起来,这一围就是二年。
  • 公元前251年,在赵国和秦国又同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赵国的平原君和秦国的昭襄王在这一年相继去世。燕国趁机攻赵,被廉颇、乐毅击退,并进而围攻燕国。
  • 现代人往往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成“男人喜欢追求漂亮的女人”,身材苗条的女子被说成了“窈窕淑女”,这都与其真正涵义相差甚远。
  • 识时务者为俊杰,常被解释为:顺应形势、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此语现在多用于规劝告诫,甚至被用来劝降,意思是人要现实一些,不要过于理想,时代已经这样了,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要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人也常常说,为了你的前途、事业、家庭、子女等等考虑,你就应该“识时务”。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