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雅趣:古人错评咏花诗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7
【字号】    
   标签: tags: ,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任江州司马,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暮春四月与友结伴游江西庐山,见庐山大林寺中桃花盛开,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出人意料地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芳菲消歇,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满树春色。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不觉暗自羞愧,但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白乐天写的确是实景,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无独有偶,宋代大家苏东坡也曾经如此“误会”过王安石。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原来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西风“吹落黄花”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满地金”,落了一地,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苏东坡就走了。后来,苏东坡因“乌台御史府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近一年。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连日大风。一天,风声停息以后,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谁知到后园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英,满地铺金。这时,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悔悟到是自己错了。

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炼丹 中国画
    刘商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 刘庭式坚持娶了盲女做妻子,两人一直白头到老,后来盲妻去世,刘庭式十分的悲伤,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隐士陶渊明的真实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烟火气息,也蕴含超然境界。归隐田园是他的人生归宿,他固守之,吟咏之,将其打造成充满诗意的精神乐园,并开创了自成一派的隐逸田园诗歌。
  • 他是庭院中咏梅吟霜的寒门书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抚琴的悲秋文人。他生于动荡乱世,怀抱治世理想,却长年辗转宦游,难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笔下的诗文,多慷慨不平之气,奔涌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声。
  • 近二百年历史的南朝,偏安烟雨江南,却缔造了绮丽诗文,上承魏晋风骨,下启隋唐气象。这其中,出身皇族的萧统,居储君之尊,纳才学之士,唱和诗赋,编纂文集,成就六朝以来最繁荣的文学盛况。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