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孩子何必掉眼泪(2)

第一招:你希望你的孩子扮演什么角色(上)
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莎士比亚曾在其名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中,阐释人生如戏,每个男男女女都是演员。事实上,生而为人每天扮演许多角色。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早晨起床开始:先扮演为人子女的角色;到了学校,又扮演学生及朋友的角色;课堂上,他可以扮演班长、小老师、排长……等角色;在员工消费合作社购物时,他所扮演是顾客的角色;放学后,可能又扮演送报生的角色。

角色可分为天生角色、成就角色及归附角色三种。性别角色及种族角色是天生的,国籍角色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归附的。天生的角色系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不是本文关心的主题。成就角色是自身努力赚来的,例如“博士”“教师”“律师”……等角色,是自己努力赚取的。个人对其成就角色基本上是喜悦的、心甘情愿的,本文亦不加以探讨。

归附角色则经由别人强加之于身。“民主战舰”、“正义使者”等角色是别人归附的。归附角色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一个人被归附负面的角色时,心情是不愉快的、心不甘情不愿的,而且负面角色对当事人会有极大的破坏力。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是放在归附角色上。

人生社会化的历程就是角色学习的历程。“角色”一词,通常是指一组的行为规范,称之为角色行为。譬如说:学生的角色行为包括准时上课、依规定写作业、参与学校各种集会。透过楷模(role model)的示范作用,个人学会某一角色应做与不一做的行为(role behavior),此时称之为角色学习(role learning)。

当角色学习完成后,个人需预作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以便未来能顺利演出。个人演出某一角色行为时,称之追角色践履(role enacting)。角色行为有的很清楚界定,有的却隐诲不明。清楚的角色行为容易被角色扮演者所践。设若个人扮演出某一角色,时日一久,便容易养成某一角色人格(role character)。例如:扮演商人角色久了,便会有一身铜臭味了。当行政人员久了,便有一股官僚习气。

从上述人生社会化的过程可知,归附角色对一个人是很可怕的。因为当一个人被归附某种角色开始,他便会努力学习该角色行为,卖力演出,并养成了人格角色,从此一辈子抛弃不掉该角色。

角色可分为积极角色及消极角色,或称之为正面角色及负面角色。例如一个孩子若被归附“放牛”、“神经病”、“呆瓜”、“阿达”、“小偷”、“没用”、“坏蛋”、“流氓”、“小太保”等负面角色,它便会如影随身,阴魂不散地影响他的一生。反之,被归纳积极的角色,如“好人好事代表”、“菩萨心肠”、“体谅的丈夫”、“模范生”、“乖宝宝”、“杰出工程师”、“华陀再世”、“优良教师”,都会鼓励他积极演出。

许多父母爱子心切,但教养不得其法。在亲友面前指责孩子的不是,其用意是:希望用此方法激励子女改过迁善。事实上,此种方法常事与愿违,孩子在众人面前,被截上“坏孩子”的标记。心理学上还有一概念叫做“自我观念”,他代表一个人对自身的看法和评价。

活在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其所作所为都会与其自我观念一致。在亲戚朋友面前指责孩子的不是,一方面是归附坏孩子的角色,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儿童不良的自我观念,如此一来,要孩子改过向善,实难上加难。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共同想法与期望。所以每个父母知道他们怀孕后,就开始注意营养的吸取,避免感冒、吃药,希望宝宝出生后健壮聪明。可是有些儿童年龄逐渐镸大后,开始出现不听话、抗争,甚至各种偏差行为,当初的期望完全落空。教养孩子变成苦差事。许多父母被子女的偏差行为气得暴跳如雷。父母也把孩子打得哭哭啼啼,自己也伤心掉眼泪。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教养不同调的照顾者,有时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况是上一代长辈,甚至是保母。因此当教养不同调的时候,骑虎难下,父母该怎么办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