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3日訊】康熙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乾隆時期逐漸改變,清朝重複著前朝的步伐,走上了閉關自守的道路。乾隆二十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年),清朝開始執行「一口通商」的政策,下令沿海各省除廣州一地外,其他所有港口一律停止對外貿易。後來更規定外國人來華貿易的門檻,對進口貨品課收高額稅金,並限制中國產品出口的種類。神州雖然在形式上還留下一道對外窗口,但實質上已經徹底與外界斷絕往來了。
在中國停止向外看的期間,世界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西元一七六四年莫臥兒(蒙古)帝國投降,印度半島為英國控制,名義上帝國依然存在,實際上印度已淪為殖民地。一七六九年,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西方進入工業時代。一七七六年,美國宣告獨立,成為歐洲以外的另一個強國。一七八九年法國發生大革命,廢除君主政治,拿破崙橫掃歐洲,意圖統一歐洲。拿破崙的行動失敗後,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重新洗牌,各國紛紛擁兵自重,帝國主義抬頭,除了保護本國權益外,更積極的向外侵略。
天象變化使西方各國具備了向外掠奪的野心與實力,另一方面,卻使中國由盛轉衰。在這種情況下,挾著船堅砲利而來的西方人,自然不會滿足於只能在廣州進行商業交易而已。
屈辱與苦難的開始
在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在殖民地種植鴉片,並通過走私大量傾銷至中國。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且一旦染上毒癮,不僅難以戒除,還會越抽越重,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取得一口鴉片。販賣毒品的暴利使走私鴉片的數量迅速增加,流毒廣佈,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簡直成為全民運動。鴉片損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破壞社會風氣、降低人民生產力,也使中國的經濟型態由出超轉為入超。清朝雖然從雍正時期就命令禁煙, 但走私仍舊日益猖獗。
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清朝重新頒行禁煙令,並派遣湖廣總督林則徐到廣州執行命令。林則徐勒令外國煙商交出所有鴉片,將大部分在法律上隸屬英國所有的鴉片銷毀。清朝查緝毒品的行為,在英國人眼中,成為侵犯私人財產的舉動,對於一向注重個人利益的英國人而言,自是無法忍受。
林則徐銷毀鴉片是中英戰爭的導火線,次年在九龍尖沙咀村,因為英兵酒醉殺死中國百姓而引起的外交糾紛,引爆了歷史上有名的「鴉片戰爭」。道光二十年,英國派兵攻擊中國,曾佔領上海,然後沿長江溯游而上,切斷清朝來自江南的資源。當時號稱擁有八十八萬兵力的清軍潰敗,清朝被迫談判求和。
一八四二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除了割讓香港、付出高額賠償外,還被迫開放「五口通商」,意即除原有的廣州外,新開闢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四處為對外通商口,允許英國僑民在此居住、經商。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經此一戰,西方列強看準清朝虛弱無能,紛紛傚法英國,要求籤訂條約,對中國進行強取豪奪的侵略行動。割地賠償,各國予取予求,天朝上國一夕間淪為魚肉羔羊,任人宰割。
從租界到「十里洋場」
一八四三年英國領事進駐上海,上海正式開埠。清朝雖然被迫開放上海,但仍希望維持以往在廣州執行的「華洋分離」政策,便將上海縣城以北的黃浦江西岸,從洋涇(一九一六年填沒成為愛多亞路,即今延安東路)向北到李家莊(今北京東路)的一片荒灘——外灘,劃給英國商人經商居住,李家莊以北到蘇州河的地塊上則建起了英國領事館。首批英國洋行例如怡和洋行等,隨即沿著江邊的路旁,建成了最初的一批洋行建築,一般為兩層外廊式建築。後來中英簽訂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稱「地皮章程」),界定外國人的居住範圍,這就是上海租界的由來。繼英國之後,美國、法國也要求比照英國,與清朝簽訂條約,在上海城外擁有各自的租界。
此時的中國不僅外患相繼而來,還有內憂不斷。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小刀會趁太平天國之亂,舉事攻陷上海城,佔據了兩年才撤出;咸豐十年至十二年,太平天國的軍隊數度攻擊上海。在這種隨時可能發生暴動或戰亂的情況下,居住在租界內的外國人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以保衛本國僑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也因為在租界內可確保身家安全,所以每當清朝管轄的區域遭受攻擊時,大批難民就會湧入租界去避難,清廷的「華洋分離」政策從此瓦解。
雖然大批難民湧入上海租界,造成居住空間擁擠不堪,但也成為上海在各方面迅速發展的基礎。當戰亂平息後,部分難民返回家鄉,租界人口雖然略微下降,但蓬勃發展的經濟吸引了大量的中國人前來工作。租界數度擴張,也有了自己的市政與司法機構,不受中國法律與行政的管轄,儼然成為國中之國了。◇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60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2010/02/04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162/7583.ht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