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親民的腓特烈大帝

霞光
font print 人氣: 977
【字號】    
   標籤: tags:

世上的統治者無論多麼顯赫,在歲月的長河裏大都會黯然失色,真正能為後人敬仰的是那些善待百姓的人,可惜這類統治者為數不多。18世紀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又名: 弗裏德里希二世,1712-1786)就是一位開明睿智的君主,至今依然深受德國人愛戴。

腓特烈大帝1740年登基,年僅28歲,時為歐洲最年輕的君王。他自稱“國家的第一公僕”,信奉“人人平等”,而且言行一致,在位46年,除了戰爭之外,致力於內政改革,許多舉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最終使落後的普魯士進入歐洲五強之列,給整個歐洲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 富。

腓特烈崇尚開明專制,厭惡玩弄權術,著有《反馬基雅維利》,批判馬氏的國家政治觀。登基伊始,他就要求大臣:“今後,奴役臣僕而讓我們富裕,並非我們的意圖。你們當為國家的強盛而效力,…當國家利益與我們的利益不相容時,以國家利益為重。” 即位第二天,腓特烈即下令開倉低價賣糧,以解決漫長的冬天帶來的價格上漲問題,還讓林務官員低價出售獵物,取消了許多賦稅,並救濟貧困。

他在司法領域的改革貢獻尤著,登基後首先就廢除了刑訊逼供,這個史無前例的舉措讓整個歐洲王室為之震驚。他還首次在普魯士公佈了 統一的憲法草案,表達了法治精神和國王完全放棄干預司法的司法獨立精神,並且秉承羅馬法的“眾人之事,應由眾人決定”的理念,下令讓臣民對法律條文進行深入討論,廣 泛徵集意見,從而使憲法體現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開明主張,如宗教寬容、促進科學文化、放寬書報檢查等。

他不喜歡等級制度,對養尊處優的官僚也不信任,因此建立了廉潔高效的公務員制度。當時的普魯士人甚至可以通過上書或求見的方式直接向國王求助。在一封給司法部長的信中,腓特烈明確的寫道:“我很不高興,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窮人,處境是如此的艱難。此外,他們動輒就會被拘捕,比如來自東普魯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為一單訴訟而要在柏林逗留,員警就將他逮捕了。後來我讓員警釋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訴你們,在我的眼中,一個窮困的農民和一個最顯赫的公爵或一個最有錢的貴族沒有絲毫的高低之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還開啟新聞自由的先河,解除了報禁,允許報紙的非政治內容不受新聞檢查,使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一個開放有限新聞自由的國家。

腓特烈大帝的寬容還體現在他對異端教派的態度上。即位之初,他就寫道:“我希望讓普魯士從塵土中重新站起來……讓新教在歐洲、在帝國內昌盛,讓普魯士成為受到壓制者的避難所……成為不義者的夢 魘“。普魯士接納了大量的外來移民,也成了在法國被迫害的胡格特人和天主教徒們的新家園。他甚至主張徹底廢除農奴制,可惜這個努力遭到貴族勢力的強烈抵制而流產。

腓特烈尤其關心農民的疾苦,當普魯士陷入饑荒時,他下達“土豆詔書”(1756年)引進土豆,責成各級官員教會老百姓種植土豆,從而安然度過荒年。從此,土豆也成了德國人的主食。腓特烈重視科學和教育,創辦科學院,從其他國家引進科學家。他還廣建學校,將其父開創的義務教育制度發展完善,頒佈了《鄉村學校規程》(1763年)規定5至13歲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使普魯士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較為規範的強制性義務教育制度的國家。

作為一國之君,腓特烈最難能可貴的是終生保持勤奮儉樸的生活方式。他嚴於律己,勤政為民,總是晚睡早起,飲食簡單。每天上午他都要指導軍隊訓練,午餐後開始下午的工作,黃昏時短暫的散步,一般到晚上10點才吃晚餐,然後才是他的業餘時間,用來吹笛、作曲,或者舉辦音樂會,幾乎每日如此,鮮有中斷。精力旺盛的腓特烈勤於學習,除了德語母語,他能說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義大利語,能聽懂拉丁語,古希希臘語和希臘語及希伯來語,即使到了晚年還去學習斯拉夫語和巴斯克語。

無論是何場合,腓特烈從起床開始每天都會穿戴整齊。而他的全套制服不過是一件退色的藍外套、一條磨得發亮的長褲和一雙舊皮靴,雖然很舊,但非常整潔。這種平民作風遠非其他歐洲君主所能比擬,也使整個普魯士盛行簡樸之風。質樸的國王深得百姓擁戴,被親切的稱為“老弗裏茨”。有一次,腓特烈騎馬外出時發現人們在欣賞一張諷刺漫畫,畫面上是腓特烈在磨咖啡,連一顆咖啡豆都捨不得漏掉。圍觀的人看到國王來了茫然不知所措,等著看國王的反應。腓 特烈非但沒有讓人將漫畫撕下來,反而要求將它貼得更低一點,好讓人們能夠看得更清楚。國王之心胸可見一斑。

如今,尋覓腓特烈大帝的蹤跡,最好的去處是波茨坦的王家公園,這裏也是各國政要和遊客們訪問德國柏林時的必去之地。國王住過的宮殿是他自己設計草圖的傑作,雖不如巴黎的凡爾賽宮或倫敦的白金漢宮那樣雄偉,卻也避免了堆積,更顯得簡潔、樸素、美觀。腓特烈將它命名為“無憂宮”,自稱“無憂宮的哲學家”,喜歡在此探討人生、演奏長笛、譜曲作詩。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本國不受國王看重,卻被腓特烈作為上賓請來款待過兩年之久。音樂家巴赫也曾是這裏的著名客人。音樂是腓特烈的一生最愛,讓他在最艱難的歲月裏仍有精神上的慰藉和寄託。他譜寫的一些音樂作品至今仍被演奏。從無憂宮的視窗可以看到遠處山坡上的古堡廢墟,那是國王故意建造的。他希望用廢墟來提醒自己記取古代帝國盛衰興亡的教訓。

腓特烈在世時就允許百姓遊覽花園,他說:“我只有一個要求,見到我時給我讓個道兒就行了”。所以,參觀波茨坦的王家公園至今不收門票。無憂宮的旁邊有一個荷蘭風車,關於這個風車有兩個傳說。一說國王在建造宮殿時覺得風車礙事,讓磨坊主搬家,磨坊主不同意,將國王告上柏林初級法院,結果國王自己認輸,放棄了要求。另一說是磨坊主因虧損經營不下去了,國王自己掏錢接濟,讓磨坊主得以繼續維持,因此風車才留存至今。據說後一個傳說是真實的。

葡萄山上的葡萄還被用來釀酒,由於日照少,葡萄酸澀,酒也難喝。僕人若是犯了過錯,國王會罰其喝酒,得由兩人拿住其臂膀,第三人強行灌酒,因而得名“三人酒”。酒雖苦澀,卻比別的懲罰好受的多,由此可見腓特烈的仁厚。

腓特烈大帝之勤政親民,在某些方面堪與唐太宗相比。他曾說過:“活著就要履行義務、為祖國而奮鬥,否則不如死掉。” 但願來自中國的政要們在拍照留影之餘,能夠通過腓特烈的事蹟有所感悟,不再打著“人民公僕”的旗號玩弄權術、在爭名奪利中錯過上天賜予自己的機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古春風樓瑣記》記載,琉球國位於福建以東的海上,《隋書》中稱為“流求”,《元史》中寫作“求”。據說該島被波濤洶涌的大海包圍著,最初有一對夫婦住在島上。
  • 羅斯民間傳說,伊凡雷帝去世前,請高僧施法封存了王室書庫(Liberia),並加了一個期限為八百年。自從1584年伊凡雷帝去世後,他的書庫寶藏在後世的幾個世紀中多次掀起了探寶狂瀾。
  • 1472年11月12日,拜占庭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萊奧洛格(Sophia Paleolog)抵達莫斯科。幾天後,在聖母升天大教堂,這位流亡的公主嫁給了鰥居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 19世紀初,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正式統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聯合王國。雖然英國失去了在北美的殖民地,但是這沒有阻擋英國成為霸主的腳步。
  • 16世紀後期,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英格蘭在海戰中戰勝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格蘭的迅速擴張奠定了基礎。到了19世紀,英國迎來了另外兩場至關重要的戰役,這次的敵人是拿破崙領導的法國。這兩場戰役的勝利,為英國成為全球霸主鋪平了道路。
  • 在愛琴海諸島當中,景色最為知名的,莫過於聖多里尼島了。但是Patmos島的娟秀、青翠、與較少人為的色澤,卻綻放出另外一種嫵媚。尤其是從高處遠眺靜謐的港灣與海岬,簡直像是天上人間。
  • Ephesus被考古挖掘出土的部分,面積很大,內容也相當豐富,比龐貝古城還要來得精彩。有一座據稱可容三萬人的田徑場,一座據稱可容兩萬人的劇場,一座原有頂蓋的大音樂廳……
  • 卡爾四世在1378年因為中風而去世,他遺留給捷克子孫許多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至今仍然獲得捷克人的景仰與尊崇,因此被尊奉為捷克的「國家之父」!
  • 卡爾大橋是布拉格的地標與捷克的首要映象表徵,更博得「歐洲最美麗橋樑」的美譽!橋面兩側合計有30尊精美的聖徒雕像,是一條長達516公尺、寬10公尺的巴洛克藝術大道。
  • 卡爾國王創立的「布拉格卡爾大學」,在創校的章程中強調:「我們這個國度的忠貞國民們,對於知識十分地渴求,因此我們不應該再向外人乞討知識的果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