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德義,萬代楷模

鄭念行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伊尹名叫伊阿衡,是商初大臣,尹是官名。他一心想輔佐成湯,但是他們並不認識,而且也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見面。

於是,他想了個奇特的辦法,當時生活在今陝西省陳留縣附近的有莘氏部落女子,正在準備嫁給成湯做妃子,他便跑去作為男僕,一塊兒陪嫁過去,他背著炊事用具,來到了成湯的宮殿裏。

阿衡用烹飪中的各種滋味作比喻,來遊說成湯,讓他致力於實施王道政治,以仁德治國。成湯聽了他的話之後,很受啟發,非常讚賞,決定重用他,便任命他為自己的宰相。

關於伊尹的出道,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相傳伊尹是位隱居的賢者,成湯打算任用他,便派人去迎請。經過五次往返,伊尹才肯出山任職,輔佐成湯。他向成湯講述了遠古帝王的事蹟以及九類國君的不同狀況。成湯很受啟發,便任用伊尹管理國家政務。

據說,伊尹還曾經離開成湯,專門到夏國去考察。因為看到了夏桀確實荒淫殘暴,政局敗壞,民不聊生,已經無藥可救了。於是他才重新回到了成湯身邊,幫助成湯,以完成大業。總之,伊尹為人,十分重視德義。

成湯的嫡長孫太甲在位時,伊尹已經是幾朝元老了。他在太甲即位之初,創作了《伊訓》、《肆命》、《徂後》等文章,希望借此來輔導新君。但是,太甲在即位後的三年裏,統治暴虐,背叛道義,不遵守成湯制定的各項制度。於是,伊尹為了挽救國家和百姓,不致遭受更大的損失和不幸,便把太甲,流放到成湯的葬地桐宮,讓太甲在那裏面對祖先,反省自己。在這段時間裏,伊尹代理行使君王權力,主持國家事務,並且接受諸侯朝見。

太甲在桐宮居住了三年。經過深刻的反省,他終於悔悟、認識了自己的罪過,下定決心,改過自新。於是,伊尹把太甲帝,重新接了回來,並把國政交還給他。在此期間,伊尹面對各種議論,都不動心。只把德義,置於心中。

太甲帝重新歸位,對伊尹十分感戴。從此以後,修治德政,勤於治國,四方諸侯又重新歸順於殷朝,百姓也獲得了安寧和幸福。朝廷內外,一片祥和。大家都理解和讚頌伊尹重德愛民,處事周到公正,無私無畏,大義凜然,感天動地。

正是:
世間至寶唯在德,
做人處事不可缺。
萬代楷模有伊尹,
令人思之心頭熱!
(事據《史記•殷本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文選郎中陳雲等人,被屬吏揭發,都被罷官入獄。吏部尚書深知黃孔昭廉潔,把他調到文選司,九年提升為郎中。按照慣例,文選郎中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負責人,大多閉門謝客。
  • 劉巴,字子初。少年時即以才名,聞諸遐邇。但為人孤傲,不願輕易屈身就人。荊州牧劉表,曾幾次召他為官,他都不肯答應。劉表本來與劉巴的父親劉祥關係惡劣,劉巴又屢次拒絕到他麾下任職,於是劉表便起了歹意。一次,他派人拘捕了劉巴,暗中又唆使劉祥原來的親信,多次向劉巴通風報信,說:「劉表想殺掉你,不如和我一起逃生。」劉巴聽後,心想:偷跑非君子之所為;不為所動。劉表才決定不殺他。
  • 王泰,是個十五歲的男孩,永嘉縣人,是宋朝提刑按察使王允初的後代。他幼年失去了父母,為伯父所收養。
  • 劉佐護送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北上,渡江時大風驟起,當時劉佐十五歲,他哭著禱告上蒼說:「我願意替代我的母親和弟弟們去死。」風愈刮愈猛,劉佐準備投水自盡,以自身去替換母親和弟弟們的平安。撐船的人死死抓住他不放。
  • 宋仁宗皇帝二十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 柳宗元,字子厚(以下均稱子厚),少年時就很精明能幹,沒有不明白通曉的事。他很年輕時,便已經成才,並考取進士科第,顯露出卓越的才華。後來又通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被授為集賢殿正字。他才智突出,清廉剛毅,發表議論時,能引證今古事例為依據,精通經史典籍和諸子百家。言談縱橫上下,意氣風發,常常使滿座的人為之歎服。因此名聲哄動,一時之間,人們都敬慕而希望與他交往。那些公卿貴人,爭著要收他做自己的門生,眾口一辭地推薦稱讚他。
  • 明神宗後期,有個官員名叫顧憲成,因為正直敢諫,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職。他回到無錫老家後,約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附近一些讀書人聽說顧憲成學問好,都趕到無錫聽他講學,把一所本來就不大的東林書院擠得滿滿的。
  • 明朝末年,發生了戰亂,紀曉嵐的曾伯祖鎮番公當時只有十一歲,被掠到山東臨清。他遇上了曾在他家打過工的李守敬。李守敬便用獨輪車把他送回家,一路上道路崎嶇,多次死裡逃生,李守敬始終沒有拋棄他。
  • 上元初年,京師乾旱,一斗米要值數千錢,人民死亡的很多。李皋籌計俸祿不足以養活全家,急忙申請調外官,貶職任溫州長史。不久就代理知州。當年農業歉收,溫州官倉存有官米幾十萬斛,李皋準備用來救濟災民,吏員不敢奉行,叩頭請求李皋等候皇上的旨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