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發展自我同理心 重建自信成效佳

人氣: 10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4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人們常有這樣的感覺,當朋友生活遇到瓶頸,需要心理支持時,會義無反顧地協助他們,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但是,一旦自己碰到難以突破的心理困境時,卻礙於面子或舊觀念作祟而不願真誠面對。美國新興心理學「自我同理心」(self-compassion),主要的觀念就是學習如何善待自己。新研究表明,適當地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與從內心接納身心的缺點,是邁向身心健康的第一步。同時研究顯示,建立良好的自我同理心,甚至能減少食物攝取量,幫助體重超標的人減重。

據《紐約時報》報導,這種思想似乎和許多醫生和心理自助書籍的觀念相互矛盾,這些專家的想法認為,堅強的意志力和自律是使得身心更健康的關鍵因素。不過,自我同理心理論的倡導者聶芙(Kristin Nef)強調,具備自我同理心是不能和自我放縱或降低標準相互混淆的。

聶芙指出:「人們未能同理自己的最大原因是,他們害怕變成自我放縱的人。他們覺得自我批評是控制行為符合規範的因素。因為美國文化認為人應該嚴苛地對待自己,其實大多數人都誤解了。」

試著想一下下面的這個例子,當孩子在學校掙扎求生存或者吃太多垃圾食物的情況。許多家長會提供各種協助,如輔導孩子或努力尋找孩子喜歡吃的健康食品。不過,當大人在工作場合面臨類似困境時,卻可能無節制的大吃大喝,並陷入自我批判和否定自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後自然也變得更缺乏積極尋求改變的動機。

聶芙博士說:「自我同理心確實有助於產生自我改變的動力。舉上面提到的例子,之所以不讓孩子吃5大桶冰淇淋是因為關心孩子的健康。而具有自我同理心,關心自己真實感受的人,就會做出對自己身體健康的行為,而不再是繼續傷害自己。」

正向看待生活的起伏

聶芙博士4月出版的新書中列舉了自我同理心的量表,以26個問句來評估善待自己的程度,以及是否能體認到生活中的高低起伏,不過是生命的局部,而不是生命的全部。

舉個例子來說,問題提到「關於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之處,我抱持不贊同和輕易下判斷的態度」,如果受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那表示缺乏自我同理心,相反地,「在某種程度上我體認到有不足的地方,但會提醒自己,大多數人都有認為自己不夠格的時候」,聶芙認為這是具備了自我同理心。

對於測試自我同理心分數較低的人,聶芙博士建議採用幾項練習,像寫封支持自己的信,就跟寫給您所關心朋友的內容一樣。仔細傾聽自己最佳和最差的特質,同時提醒自己,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並想出能使自我感覺更好且喜愛的方法。

其它的練習還包括打坐和「同理式的觀念轉換」(compassion breaks),後者指的是重複念一些句子,如「我要善待自己」。

自我同理心協助控制飲食

2007年威克森林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即使是輕微的自我同理心的應用,也能影響飲食習慣。一項囊括84名女大學生的研究中,受試者被告知是參與食物品嚐試驗,並被要求吃甜甜圈。

而指導員只授與其中一組受試者自我同理訓練。研究指導員說:「我希望你們不要這麼嚴厲對待自己,每個人參與此研究的人都會吃甜甜圈,所以不用因此而有罪惡感。」

接著,她們被要求吃大碗裝的糖果。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經常節食或對禁吃食物有罪惡感的受試者,聽了指導員自我同理的建議後吃的較少。而沒有指導員給予自我同理建議的另一組則吃的較多。這個試驗結果的理論預設是,對甜甜圈有不好感受的女大學生,會終止沈溺於「情緒性」的過度飲食。

聶芙博士提到,這是全新的領域,仍然只是對照研究的起始階段,受測者運用自我同理心的方法確實比較不會有緊張,憂鬱和焦慮的負面情緒,且產生更多的快樂感和生活滿意度。但問題是,人很難去除習以為常的終身習慣,所以必須積極、有意識地培養同理自我的習慣。

運用同理心 探索美麗新世界

作家亞瑟.喬拉米卡利曾形容同理心是瞭解、尊重、包容和珍惜。運用同理心,不僅會更懂得別人的想法與感覺,同時也讓別人懂得自己的想法與感覺。倘若能敢於承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透過真誠對待自己的情緒,真心理解自己面臨的處境並重新檢視自己,便可能找回自我重新出發的力量,屆時同理心便能如一條河流般,溫柔地引領自己到一個更加寬闊的新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