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形中讓人乖乖就範

讓人聽話的說服術:影響力的武器(1)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

人氣 26
標籤:

動物可能會因為看到某種顏色的羽毛而變得具有攻擊性,或聽到某種叫聲就對自己的天敵呵護備至。

動物這種愚蠢可笑的機械式反應在人類身上也找得到,當某一個觸發特徵出現時,我們就會不假思索地作出相應的反應。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被難以察覺的影響力武器所擺佈。

有一天,我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她最近在亞歷桑那州開了一家印度珠寶店。她有點前言不對後語地,向我彙報了她碰到的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她認為,我這個心理學家或許能夠為她解釋清楚。

故事是這樣的:她手上有一批綠寶石首飾,一直不大好賣。當時正值旅遊高峰期,商店擠滿了客人,綠寶石首飾的品質絕對配得上她開的價格,可就是賣不出去。

為了賣掉飾品,我的朋友嘗試了若干標準的銷售技巧:把它們放到最顯眼的展示區,以喚起人們的注意力——但這並沒有用;她也讓銷售人員使勁地「推銷」——也沒有成功。

最後,當她要出城採購新飾品的前一晚,她留了張字跡潦草的紙條給銷售主管:「本櫃的所有物品,價格乘以1/2。」她的本意是,哪怕虧本也要把這批不受歡迎的貨品清空。

幾天後,她回來了,發現東西全都銷售一空。當然啦,本來她並不吃驚,但當她發現由於自己的字跡太過潦草,銷售人員把「1/2」誤看成「2」,所有首飾都按原價的兩倍賣光了!這下子,她十分驚訝。

就這樣,她打電話給我。我想,我知道是為什麼,但我告訴她,要解釋清楚這件事,她得先聽我講一個故事。這是個關於雌火雞的故事,是屬於相對較新的動物行為科學,就是在自然環境下研究動物。

雌火雞是很合格的母親——充滿關愛、警惕性高、細心呵護小寶寶。牠們會花很多時間照料小火雞,做好保暖和清潔工作,又把小火雞收攏在身子底下。

可當中有個很奇怪的地方,上述一切母愛行為幾乎都是靠一樣東西所觸發:小火雞的「嘰嘰」聲。在照料過程中,小火雞的其他特點,比如氣味、感覺和樣貌等,都只能扮演極其次要的角色。

要是一隻小火雞發出「嘰嘰」聲,火雞媽媽就會照料牠;要是不出聲,火雞媽媽就根本注意不到牠,有時甚至會誤殺了牠。

動物學家福克斯(M. W. Fox)在某年做了一個實驗,生動地演示了雌火雞對「嘰嘰」聲的極度依賴性。實驗利用了一隻雌火雞和一個臭鼬充氣玩具。

對雌火雞來說,臭鼬是天敵,只要牠出現,雌火雞就會嘎嘎大叫,用喙啄牠、用爪子抓牠。

事實上,哪怕只是一個臭鼬充氣玩具,牠也會立刻施以猛烈的攻擊。

但實驗卻發現,若在相同的充氣玩具裡裝一台小型答錄機,播放小火雞發出的「嘰嘰」聲,雌火雞不只會接受臭鼬,還會把它收攏到自己的翅膀底下。答錄機一關掉,臭鼬玩具就又會立刻遭到猛烈的攻擊。

按下就播放

雌火雞在這種環境下的舉動是何等荒謬!牠熱情擁抱天敵,僅僅因為對方發出了「嘰嘰」的聲音;牠虐待甚至害死了自己的寶寶,僅僅因為小火雞沒有嘰嘰叫。

牠的行為像一台機器,母性本能全受一種聲音的自動控制。動物行為學家告訴我們,這種事情並不是火雞獨有的,他們已經確認了大多數物種都有盲目而機械式的規律性行為模式。

這就是所謂的固定行為模式(fixed-action patterns),其中甚至包括極為複雜的系列行為,比如一個完整的求偶或交配過程。

這些模式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每一次,構成模式的所有行為幾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順序發生。

它們就好像是烙印在動物身體內的磁帶上,每當出現適合求偶的環境,求偶磁帶就播放;每當出現撫養生育的環境,母愛磁帶就播放。只要按個鍵,相應的磁帶就啟動了,嘩啦啦,標準的行為順序依次展開。

這一切最有意思的一點,在於磁帶的啟動方式。舉例來說,當一種動物採取行動保護自己領地時,同一物種另一動物的侵入,會啟動前者的捍衛領地磁帶,觸發了牠嚴陣以待、威脅甚至戰鬥(如有必要)的行為。

然而,這套機制裡有個很怪的地方,觸發者並非對手的整體,而是對手所具備的一些特徵。通常,觸發特徵只是來犯者整體上微不足道的一小方面。有時,顏色就是觸發特徵。

比如,動物行為學家的實驗發現,雄性知更鳥只要看到一叢紅色的知更鳥胸羽,就會做出有敵人侵犯自己領地的反應,兇猛地攻擊牠。

可只要你取掉那叢紅色的羽毛,哪怕是擺上一只唯妙唯肖的雄知更鳥玩具,前者也會對它不理不睬。研究人員在藍喉歌鴝身上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只不過,觸發它捍衛領地行為的是一種特殊的藍色胸羽。

利用觸發特徵,輕而易舉地就能騙得低等動物做出不恰當的反應,我們難免會有點自鳴得意。

且慢,有兩件事我們千萬要弄清楚。第一,這些動物自動的固定行為模式,在大部分時間都運作自如。

例如,因為只有正常、健康的雛鳥才能發出小火雞特殊的「嘰嘰」聲,所以雌火雞根據這種聲音做出照料行為是合乎情理的。對於這種刺激產生反應,普通的雌火雞基本上總能做出正確的行為。

只有在像科學家故意捉弄牠時,牠磁帶式的反應才會顯得傻乎乎的。第二,我們也有著自己預設好程式的磁帶,儘管它們是對我們有好處,可啟動它們的觸發特徵也有可能愚弄我們,讓我們在錯誤的時候播放磁帶。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透過一個實驗,巧妙地揭示了人類與動物相似的自動反應模式。

一個眾所周知的人類行為原則認為,我們在要求別人幫忙時,要是能給一個理由,成功的機率會更大。因為人類就是單純地喜歡做事有個理由。蘭格如此證明這個事實(雖說這個事實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人們在圖書館排隊使用影印機,某人開口請別人幫個小忙,說:「不好意思,我有五頁要影印。因為趕時間,可以先讓我用影印機嗎?」

提出要求並說明理由真是太管用了,有九十四%的人答應讓她排在自己前面。這個人也試過只要求:「不好意思,我有五頁要影印。可以先讓我用影印機嗎?」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六○% 的人同意了她的請求,效果明顯差很多。

乍看之下,兩次請求的關鍵區別似乎僅在於,前一次的請求給了一個額外的資訊「趕時間」。

於是,蘭格又嘗試了第三種請求,以證明發揮作用的地方不在這裡。證明奧妙並非是說明什麼原因的整句話,而是在開頭的那個「因為」。

蘭格的第三輪請求並沒有包含一個讓人順從的真正原因,只是用了「因為」,接著便把明顯的事實又重複了一遍。

她是這麼說的:「不好意思,我有五頁紙要印。我可以先用影印機嗎?因為我必須印些東西。」

結果,差不多所有人都同意了(九十三%)——雖然這個請求並沒有真正的原因,也沒有補充什麼新的資訊能說明他們照著蘭格的話去做是合理的。@(待續)

摘編自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久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面試中最重要問題:為什麼要僱傭你?
心理研究:幾個美分讓小費高出23%
心理學專家:揭露邪惡 神韻展現人性基礎
【特稿】給中國民眾以更大的第三國簽證自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