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時節憶陶公

李亮
font print 人氣: 77
【字號】    
   標籤: tags: ,

「千朵穠芳倚樹斜,一枝枝綴亂雲霞;憑君莫厭臨風看、佔斷春光是此花。」唐代著名詩人白敏中的這首詩,道出了三月桃花的芳菲爛漫、嫵媚鮮麗、獨佔春光的特質。羊城廣州,春來較早,正月裏桃花就開始點綴枝頭。白雲山桃花澗是市民觀賞桃花的好去處,二月中旬,這裏的桃花便已盛開,沿著山坡和水澗,整個山谷已是粉紅色的桃花世界了。

桃花澗的得名出自一個民間傳說。相傳遠古有一位高人,因看破紅塵,雲遊來到白雲山,偶遇一處雲蒸霞蔚、清峽靜穀之地,便流連忘返,隱居下來。平時以種桃花為樂,日久天長,桃花便佈滿山谷,後人便稱此地為「桃花澗」。

其實,桃花澗並不大,整個園區就在一道山谷裏,占地約4萬平方米左右,1960年始政府開始修復,曾為白雲山的一個著名景點,1999年又重新改造開放。現園內種植有各色桃花十多個品種近五千株。園林以東晉著名文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構思主題,設有鴻運泉、卵石灘、連理亭、桃花島、怡春亭等景點,古樸自然的亭廊、逼真的塑石,加之搖曳生姿的竹林及各種熱帶植物,構成一個具有嶺南風情的南國園林。園內「摩岩石刻」上面刻下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全篇原文。桃花澗雖說不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但取其意境。園內林木蔥蔥、溪流潺潺,兩邊桃花夾岸、豔麗如霞。漫步其中,猶如來到仙境一般,真有一番天上人間、不知身在何處的超凡脫俗的感受。

〈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365—427)是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文學家、辭賦家和散文家。陶公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公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陶淵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自幼喜靜好道,對遠離塵囂的山林隱居生活有著發自內心的嚮往。20多歲時開始田間耕耘,一遇農閒之時就喜歡關上柴門,獨自呆在茅屋中閉目靜坐。29歲時,因家貧窮難以維持生計,無奈「高齡」出仕,去作了個州祭酒的芝麻小官,後因不慣官場生活而辭官歸田。35歲時,又迫於生活壓力而去作了個鎮軍參軍的官,6年後到離家不遠的彭澤縣當了縣令,但不久又請辭回家,時年41歲。由於陶公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使他不堪「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最終掛官歸田。

他辭官回鄉的22年裏一直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生活雖然貧苦,但詩人還是安享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陶公愛菊,宅邊遍植菊花。他所寫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至今膾炙人口。

44歲時,所居草屋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親朋好友的接濟過活。58歲時,他全家的生活已近絕境,其情狀反映在他的〈有會而作〉一詩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詩人貧病交加,在其〈挽歌詩〉中第二首自挽詩中,詩人對死後可以「鼓腹無所思」的幻想讀來讓人心酸不已:「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陶翁一生貧苦,但其一直固窮守節,老而益堅,直到63歲時去世。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有幾則典故可以說明。那是在陶翁50歲左右的時候,廬山東林寺寺主釋慧遠高僧邀約了123人結成「白蓮社」,入社之人都是當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特別是東林慧遠法師、西林慧永法師以及劉程之、張野等「社中十八賢」很讓人注目。山水詩派開創者謝靈運當時做著當朝劉毅記室參軍、秘書丞的官,有點負才傲物。但當他見過慧遠法師後立改容態、謙卑致敬,並在神殿後挖了兩個池子來種白蓮,還要求加入白蓮社,卻被慧遠法師察其心雜,拒絕了。但慧遠對陶淵明卻厚愛有加,派人專門邀請陶公入社。陶聲稱「弟子性嗜酒,法師許飲即往。」慧遠表示通融,允許陶公喝酒。陶公至東林寺,結果他酒也喝了,社還是不入,「攢眉而去」。明代王守仁的詩中有「遠公學佛欲援儒,淵明嗜酒不入社」的句子,即指此事。

 

東林寺門前有一條小溪,因慧遠送客過此溪流,便「輒有虎號」,因此,慧遠名此溪為「虎溪」。慧遠入廬山30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便以寺前虎溪為界,從不過溪,這反映了慧遠的清高和矜持。但是隱居山南的陶淵明和簡寂觀主陸修靜道士的到來,常常讓慧遠犯戒,他們邊走邊談,暢說義理,「語道契合」,不知不覺中走過了虎溪,這時老虎鳴吼警告,三人於是相視大笑,欣然道別。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的來歷。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宋人李伯時繪《白蓮社圖》、石恪繪《三笑圖》,都把這段故事收入畫中。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晁補之、宋詞人葉夢得、明代畫家李元中等,都為《白蓮社圖》作記。宋代天臺宗山外派名僧智圓、大文豪蘇東坡、黃庭堅等都為《三笑圖》作贊。智圓贊曰:「釋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則塞,忘筌乃通。莫逆之交,其惟三公,厥服雖異,厥心惟同。」(《三笑圖贊並序》,《閒居編》卷十六)。因此「虎溪三笑」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經典傳說故事。

厭於官場的陶淵明,將自己的夢想寄於山水文學之間。他不僅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潮流。他的詩文四處彌漫著他的田園氣息,被時人稱之為「渾金璞玉」。後人評介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屈原之後,數百年間未曾出現和他一樣偉大的詩人。到了魏晉時期那個崇尚名士氣度和物質享受的時代,陶淵明的詩文代表了 「人的覺醒」,人們開始關注「精神世界」,對戰爭和社會以及人類命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唐朝的王維、白居易、李白和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也都在陶公的作品裏尋找靈感、吸取營養。

北宋大詩人、大文學家蘇軾視與之生活時代相隔約700多年的陶淵明為異世知音,寫有不少涉及陶淵明詩詞、文學作品。在其晚年,更于揚州、惠州、儋州三地寫有124首「和陶詩」,破天荒地開創了「今人與古人和詩」的先例,此事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實屬罕見。

不僅如此,他還用陶淵明的詩來給自己醫病,身體哪裡不舒服,就拿起來讀一首,還捨不得多讀。蘇軾在〈追和陶淵明詩引〉中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他還評價道:「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也就是說,自陶淵明以後的詩人中沒有一個比得上陶淵明的。

陶公著名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其中〈桃花源記〉無論從思想到藝術,都是經典之作,因此得已流傳千年而仍魅力無窮。陶公在文中給世人描繪的一個美麗如畫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文中所描述與世無爭的桃源仙境,不知引起了多少善男信女如夢如癡的嚮往。

也就是因為這篇〈桃花源記〉,使得植桃之風在晉代以後逐漸興盛,而各地桃花源的興建,也成為「把遊人忙煞」的遊覽勝地。在陶公所在的晉代,植桃之風已經很盛。當時有個潘岳,在河陽做縣令時遍植桃李,留下了「河陽滿縣花」的美談。唐宋以後,出現了更多的植桃勝地。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四年(819)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忠州是個山區小縣,白居易來到這裏,正值栽花種樹的季節。這位新到任的刺史,在庭院裏親手栽種了許多桃樹、杏樹和荔枝樹,次年夏,朝庭召他回長安,詩人深情寫下了〈別種東坡花樹兩絕〉,其中有:「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城。」

 

細數全國的桃花勝境,比較著名的有杭州西湖的棲霞嶺,五臺山的桃源洞,華蓋山的桃花圃,黃山的桃花峰,蘇州的桃花塢等。西湖的棲霞嶺早在唐代已廣栽桃花,因嶺上桃花爛漫、色如雲霞而得名「棲霞」。西湖的包家山上,桃林密佈,花開時如火如荼,雲蒸霞蔚,所以宋人曾題匾:「蒸霞」。

據《花史》記載,古田縣黃蘖山上遍植桃花。山上有桃塢、桃湖、桃洲,春天到來之時,夭桃夾岸,紅燦爛漫,也是一個桃花源。此外,湖南常德也有個桃花源,此源南臨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牌坊裝點。每逢陽春三月,桃花盛開,粉浪翻江,落英繽紛,宛若仙境。花源之建築,始於晉,興於唐,盛於宋,元明末年,曾幾次毀於大火,清光緒年間逐步修復。

看無常凡塵世界,欲海滔滔,不知迷惑和湮沒多少人的心智。不妨我們抖落塵埃,暫時歇息,靜心讀一讀陶淵明那些充滿智慧的詩文:「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摘自〈形贈神〉)「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摘自〈雜詩八首〉)。也許,這些古樸脫俗的詩句就如山間清泉,可以洗滌我們蒙塵的心靈;我們也可學學東坡先生,將陶公充滿靈性的詩文視為靈丹妙藥,醫治被世俗重創的心疾。我們還不妨暫時出走一下鬧市,捎帶一點點陶淵明式的閒靜心境,去鄉間尋訪桃花,尋訪桃花源——「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千古悠悠,大道同理。只要桃花還在,美好的嚮往就在;只要心在,夢中的桃花源就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爭議色彩的人物。秦始皇正面的作為,對於中國之大一統、政制的創建、中國版圖的確立等,起到了關鍵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 老子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裏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 中國有一句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現在被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實它最早是專指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上述成語中的“沉魚”,指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美女西施。
  • 東方朔的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仍面若童子。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了,這時是漢景帝三年。一鄰家婦女抱養了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 作了他的姓。東方朔三歲時,對天下任何經書秘文,都過目成誦,還常常用手指著空中自言自語。有一次,養母忽然發現東方朔丟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來,養母就打了他一頓。
  • 清明節掃墓活動,來源於寒食節。寒食節在黃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的寒食節,禁火時間較長,約一個月,後慢慢減少,至唐宋時期已減為清明前一天。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岳飛對子女教育極為嚴格。他每天對子女們的文武功課抓得很緊,學業完成之後,岳飛還要他們拿著畚箕,扛著鐵鍬,到菜園裡勞動。
  • 武訓(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
  • 提起“張三丰”,人們就會想到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尤其是金庸筆下的形象,更是令人盪氣迴腸。但那些描寫大多都是杜撰,真實的張三丰在歷史上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修煉大成就者,他發揚了中華道家文化,創立了武當派道統和武功,留下了許多傳唱不衰的神奇。
  • 司馬光生活簡樸、做人正直清廉,自謂:「平生未有不可對人言之事。」所以他對兒子司馬康也是特別注重教導他要廉潔、儉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