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賢相錄

【史海】清正廉潔敢於直諫的「四知宰相」楊震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72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8月19日訊】相者,原為輔助之義,後引申為輔助國君,管理國家政事者稱為相。何謂賢相?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據《荀子‧富國》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餵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中國數千年來,朝代更迭,賢相輩出。

楊震(公元54年~124年),字伯起,弘農郡華陰縣(今渭南華陰市)人。他是東漢中期的著名學者,也是清正廉明的名相。他前半生以教學為生,後半生為仕,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太僕、太常、司徒、太尉等官職。楊震才學過人,廉潔奉公,他的事跡被歷代人們傳誦,譽為「四知宰相」。

關西夫子

楊震出身名門,他的八世祖楊熹在漢初時就有戰功,被封為赤泉侯。他的高祖楊敞,在昭帝時官至丞相,封為安平侯。父親楊寶,通曉歐陽生所註釋的《尚書》。

哀帝、平帝時期,政治昏暗,社會動盪,楊寶沒有出來做官,隱居教授學生。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楊寶被徵召做官,他拒絕應徵而逃走。光武帝重建漢政權後,認為他氣節高尚,準備重用。建武中期(公元25-26年),光武帝讓皇宮司馬門主管特派公車徵召他去做官。楊寶因年老多病,未接受徵召,不久病逝於家中。

出仕為官之前,楊震志在研究學問。(大紀元資料圖片)

楊震受父親影響很大,從小喜愛研讀詩書。後來,他跟從太常桓郁研習歐陽生註釋的《尚書》。他潛心博覽群書,對各種典籍進行深入研究,知識淵博,被讀書人稱為「關西夫子。」

楊震除了自己深入鑽研,還經常客居於湖縣,教授學生二十餘人,深受當時社會各屆好評。由於他做學問的名聲越來越大,州、郡長官多次具禮前來聘請他出仕作官,他都稱有病而拒絕。人們都以為他是年齡大了,無力登上仕途,都感到很惋惜。但楊震並不在乎,研究學問的志向更加堅定。

到楊震五十歲時,大將軍鄧騭聽說他有才德,召聘他出仕,推薦為茂才。經過四次調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官職。

暮夜拒金

楊震出仕以後,雖已身為高官,但他生活簡樸,廉潔奉公。當他到東萊郡赴任時,路過昌邑縣,過去曾經他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當時正在昌邑縣任縣令。王密前來進見楊震,到深夜人靜時,王密拿著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以表舉薦之恩。

楊震責備說:「我很了解你,你為甚麼不了解我?」王密說:「黑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生氣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退了出去。

從此,楊震「暮夜拒金」的典故被後人廣為傳頌。

公正廉潔 選賢任能

後來楊震任涿州郡太守,他的性格依然是公正廉潔,不徇私情。他的子孫經常是粗茶淡飯。他不吃魚肉,出門不騎馬不坐車,而是經常步行。親友故舊有時勸他置一些家產,好留給子孫。他對此不以為然,他說:「讓後人都稱他們為清官子孫,我把這個美名留給他們,難道還不豐厚嗎?」

由於楊震德才出眾,他的仕途還算暢達。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楊震被徵召到京城擔任太僕,後來又升任為太常。楊震在博士選舉中改革以往名不符實的局面,他舉薦通曉經典的名士為博士。像陳留人、楊倫等人,他們都很有學問,世人都稱讚楊震善於選賢任能。永寧二年(公元120年),繼劉愷之後,楊震擔任了司徒之職。

抨擊時弊 憂國憂民

楊震輔政的漢安帝是一個比較昏庸無能的皇帝,政治日益腐敗。他不但不聽楊震的多次上奏。反而為奶媽王聖大肆興修府第。宦官中常侍樊豐又和侍中周廣、謝惲結黨營私,動搖國政。

楊震面對大漢江山被這些人腐蝕,心如火焚,為了國家的利益,不得不再次上書。楊震談古論今,向皇帝奏告詳細災害和邊境戰事。當時蝗蟲成災,羌族又來進犯,東、西和北三面邊疆受到侵犯,國庫空虛。而皇帝卻給王聖修建京城門內府第,花費以億計算。奸佞之徒弄權作威,各州郡官吏奔走高官之間,太尉、司徒、司空府選拔官員都要看權宦臉色行事,貪官污吏賄賂成風,朝廷黑白顛倒,是非不分。面對此種情景,百姓無不痛心。

楊震懇請皇帝深思遠慮,以國家利益為重,安帝一直置之不理,就更加助長樊豐、謝惲等奸佞之徒的氣焰。

被奸臣所害

樊豐等奸臣把楊震恨之人骨。起初,由於楊震是有名的大學者,權奸們還不敢立刻加害。但是,他們等待時機,準備報復。有一次,河間的趙騰到朝廷上書指責朝廷的過失。漢安帝借題發揮,給趙騰定了欺君和大逆不道之罪,這屬於死罪。

楊震得知,上書道:「臣下聽說,上古時代,堯為敢於進諫的人在朝廷上設立了諫鼓,舜為敢於進諫的人在朝廷上設立了指責自己過失的謗木,以便於他們進諫。商、周一些賢明君主聽到小人物的抱怨,甚至罵人的言辭就自我反省。這些都是為了做到眼明耳聰,廣開言論,讓人民儘可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今,趙騰所做的只是措辭激烈,指責朝廷。這與持刀殺人有著根本的差別。請求減輕趙騰的罪名,饒恕趙騰一命。」漢安帝置之不理,最終把趙騰推上了斷頭台。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春,樊豐等人又乘安帝去泰山祭祀之際,大興土木。楊震太尉府部掾高舒,召見國家主管工程的官員大臣進行調查,查出樊豐等人偽造皇帝詔書。楊震就此事寫好奏章準備呈遞皇上。樊豐知道後非常害怕。

這時,主管天文的官員太史警告說,天上群星位置發生變化,而且反方向運轉。樊豐等人異口同聲把罪名栽在楊震頭上。他們誣陷道:「自從趙騰死後,楊震一直心懷怨恨,而且他是鄧騭推薦做官。鄧騭一家被皇上處死後,楊震對皇上也一直有憤恨之心。」

漢安帝從泰山返回京師後,當晚,便派使節收繳了楊震的太尉官印。從此,楊震緊閉門戶,謝絕所有來訪的賓客。樊豐等人還不解恨,讓安帝的舅父、大將軍楊寶彈劾楊震。理由是,楊震身為國家大臣,竟然不服罪。漢安帝便下詔,將楊震遣回家鄉弘農郡。

楊震舉家離開京城洛陽,當走到洛陽城西的夕陽亭,他悲涼感慨地對兒子、學生們說:「死是讀書人正常的遭遇。我蒙皇上看重,位居高官,痛恨奸臣狡猾卻不能剷除;痛恨近幸淫婦邪惡卻不能禁止;我有甚麼面目再見太陽月亮!我死之後,用下等雜木做棺材,被單只能夠蓋住屍體就夠了,不要運回祖宗墳墓,不要祭祀。」

說完之後,楊震服下毒酒,自殺身亡,時年七十餘歲。

楊震含冤去世後,弘農郡太守按樊豐等人的旨意,派官員到河南阻止楊震的喪事西行。楊震的棺材只好停在大道旁邊。移良還指派楊震之子到驛站當差,代替信使送遞郵件。路上行人看到此景,無不悄然淚下。

一年以後,漢順帝即位,樊豐,周廣等人都被處死。楊震的門生虞政、陳翼等人上書順帝,要求重新調查處理楊震冤案,給楊平反昭雪。順帝感念楊震對國家忠心,下詔任命楊震兩個兒子為郎官,贈錢一百萬,用三公禮儀,把楊安葬於華陰潼亭。

改葬這天,百姓絡繹不絕,參加葬禮,以紀念這位清正廉潔、正直無私、疾惡如仇、敢於直諫的「四知太尉」。

責任編輯:蕭雨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主婦相夫教子與宰相輔佐君王本是一理
  • 明朝時代,有個叫施邦耀的人,喜歡研究王陽明的學問。他辦事認真細緻,在漳州做官時,先把州里所有不法份子的名字、劣跡等情況,調查清楚,以後每次發生了案件,很快就能把罪犯捉拿歸案。大家都覺得他很神奇。
  • 崔玄暉,唐代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官至宰相,為官以清廉聞名。崔玄暉當上侍郎時,他的母親盧氏,告誡他說:
  • 殷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親叫簡狄,因為吃了玄鳥(即像燕子的鳥)掉下的蛋而懷孕,生下了他。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後被封在商地,賜姓子。契在商地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百姓們生活安定。到成湯繼位時,他不僅敬順天命,祭祀鬼神,而且能任用賢臣。他任用的最重要的一位大臣叫伊尹。伊尹原本是一名棄兒,因養母住在伊水的旁邊,故以伊為姓。他是一名廚師,身材短小、猊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志向遠大。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明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並勸他取夏桀而代之。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時覺的相見恨晚,於是拜伊尹為「阿衡」(即宰相)。
  • 周必大是宋朝時人,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祖是鄭州管城人。祖父名詵,宣和中年在廬陵去世,所以舉家定居廬陵。父利建,曾為太學博士。宋紹興二十年科舉進士及第,首任徽州戶曹。在孝宗在位時,官職不斷上升,官職至宰相。
  • 「相由心生」源於中國唐代「裴度還帶」的故事。唐代名相,輔佐四朝君王的社稷重臣裴度,年少時顏丑平庸且又貧困潦倒。一天,一個算命先生看到裴度的面相後,說他是餓死的命。裴度恐於厄運,便常到寺院燒香禮佛,平日也謹言慎行,力心行善。後來算命先生再次巧遇裴度,驚奇地發現他的災禍已化解,且日後榮身宰相大富大貴。於是很好奇的問裴度是如何破解的,裴度說他並沒做甚麼,只是無意中在香山寺見到一條玉帶,是一個姑娘為了搭救身陷囹圄的父親而準備的,裴度得知後於是就還給了她。裴度不貪戀錢財,日漸行善累積的福分,不僅使相貌得以改善,就連命運也得到很大的改觀。可見,人的命運雖是既定,但也會因平日的言行發生改變。這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相由心生,命由心造」。
  •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時的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進士出身,屢官至右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後被李林甫所譖而被謫外任。他善詩文,有《曲江集》傳世。
  • 管仲,名夷吾,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父親曾是齊國的大夫,然而到管仲這一代後,卻是一貧如洗,但管仲絲毫不以貧困的生活為恥,他經營了小本生意來維持家計,更是認真的苦讀詩書,勤練武藝,希望能有朝一日一展抱負。
  • 安民,只是一個小小的石匠而已,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草民,也懂得甚麼是正直奸邪,甚麼是黑白顛倒。可見,羞恥之心是人皆有之的,只不過有人被勢力逼迫,有人被利益誘惑,就放棄了原來的那份廉恥判斷。
  • 前朝恨無回天力,這屆宰相你可強; 鴨綠江前巧張扮,仕途得江又丟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