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的起源及其在兩漢的普及(1)

【文史】中國牛耕的起源與牛穿鼻技術發明

古春秋
font print 人氣: 887
【字號】    
   標籤: tags: , ,

古代文明建基在農業之上,牛耕則是古代農業文明的主要內容。在以牛耕為主的文明時期,牛可以稱作國之根基。漢宣帝時期丞相「丙吉問牛」的故事受到後人稱讚,原因在於丙吉作為丞相深知牛對於以農為本的王朝意味著甚麼。

牛耕技術的出現是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早在兩漢時期,中國的牛耕技術已經普及並達到成熟。

牛耕在中國的起源

中國古代先民以耒耜耕地,春秋戰國時期因鐵器的使用,牛耕開始普及。

據古代經史典籍記載,大約五千年之前,中國古代先民就已經使用牛作為交通工具了。

《易‧繫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唐杜佑《通典》卷六十四引《古史考》記載,「黃帝作車,至少昊始駕牛。」

中國遠古和上古時代,牛除了作為坐騎之用,主要用於祭祀和食用,並有固定飼養牛的場所,亦即牛圈,但尚未用於農業。

西周時代,牛的使用範圍或更廣,不過依然局限於駕車、乘騎。部分地區仍以牛為主要肉食對象。至西周末年,人們才開始用老牛來作祭品或肉食品。

宋錢選所繪《時苗留犢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描繪三國魏淮陰縣令時苗上任時乘坐一輛牛車來,一年後,母牛生一小犢,離任時辭別當地父老,留下一犢的廉潔故事。由這張畫可見牛用於駕車。(公有領域)

到了春秋時代,牛的使用可能從駕車、乘騎轉到耕田方面,牛耕萌芽出現。

關於中國牛耕的起源,歷代有不少說法。

古代文獻最早記載是在四千多年前已有牛耕,如先秦著作《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周族的祖先,「後稷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後稷是古代周族始祖,名棄,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如果後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應當是夏代初期的事情。

從考古材料來看,商周時期出土的石犁很多,在河南、山西、江蘇、浙江、上海、廣西、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均有發現,其分布面積之廣也足以說明當時耕作技術較成熟。

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周禮》,謂西周時有牛耦耕;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認為西漢趙過始創牛耕;南宋學者葉夢得、周必大、王應麟等人,依據孔子有犛牛之言,冉耕亦字伯牛,《月令》冬出土牛,示農耕早晚,認為牛耕始於春秋。元代農學家王禎、明代農學家徐光啟都贊成此說。

當代學術界多位史學家都支持牛耕始於春秋說,並補充一些文獻資料和考古材料的證據,例如:清代學者杭世駿主張牛耕始於戰國(杭世駿《道古堂全集》卷二十四《牛耕說》);清代學者、文學家趙翼主張牛耕始於神農氏(趙翼《陔余叢書》卷十九《牛耕不始於趙過》條)。

牛穿鼻技術的發明

究竟牛耕起源於何時可能很難釐定。不過,殷商時期出現牛耕之說一度得到一些學者的認同。例如,吳存浩所著《中國農業史》(1996年出版)第二章第二節提及「商代有無牛耕的問題」,並以殷商甲骨文「犁」字的分析來證明殷代已用牛耕。

有論者稱,牛耕是牛與犁的結合,犁是牛耕出現的先決條件。殷商有石犁和銅犁。商朝前期,青銅已用於製造農具,這也是殷商可能出現牛耕的條件。此外,用牛拉犁耕地,馭牛技術也很重要。

商族原本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部落。傳說商的遠祖名契,契佐禹治水,因功始封於商(今河南商洛)。商部落畜牧業比較發達,常以畜牧產品跟其他部落交換。契的六世孫王亥發明服牛技術,開始駕牛車到黃河北岸擴大貿易。在一次貿易中,狄人有易氏殺死王亥,奪去牛車和其他財物。王亥之子上甲微起兵滅掉有易氏。

這件事在先秦典籍《易》、《世本》、《竹書紀年》、《楚辭》、《呂覽》和《山海經》中都有記載。王國維發現殷墟卜辭中稱王亥為高祖,祭祀王亥禮儀尤為隆重,有一次用牛就達三百頭。

不過,有學者推測,殷商時期即使出現牛耕,可能也不普及,因為當時馭牛使用的應該是「轡」,即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而沒有給牛穿鼻環的服牛技術。而人能夠徹底駕馭牛,是發明了穿牛鼻的技術以後。

從文字記載看,給牛穿鼻的技術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著作《莊子‧秋水》:「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牛的力氣大,脾氣也不好。拉犁耕田的活比拉車累得多,如果牛不愛幹,耍起脾氣來會給耕作者帶來麻煩。其次,殷商耕地用的主要是石犁。石犁適應於人力操作,牛犁田的力量比人大,石犁在強力的拉動下,遇到堅硬的土地,可能容易破碎。用牛耕地,犁具損壞的可能性會比較高,可能要不斷拆裝更換,因此,牛耕反而不如人耕。

山西渾源晉墓出土戰國牛尊,牛帶鼻環。這說明春秋後期可能有了給牛帶鼻環的馭牛技術。與此同時,戰國時期鐵犁的出現,也給牛耕帶來可能。

到漢代,牛耕技術已經達到成熟和普及,這從中國各地出土的「牛耕圖畫像石」可以得到佐證。@*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國農人逐漸利用機器耕種,加上北部與東北部人好食水牛肉,以致水牛數量大幅減少,從1980年代大約600萬頭的數量減少至目前130萬頭,面臨絕種危機。
  • 二期稻即將過插秧期,老農羅茂祥的田還有2/3荒廢,他的夥伴水牛,日前不幸溺斃,以傳統水牛耕種超過半世紀的羅茂祥,不適應鐵牛耕種,二期稻後決定離開水田。
  • 玉洩江河生機動, 綠泛柳梢春意萌。 南來北往人絡繹, 荷鋤挑擔陌野行。
  • 漢武盛世後,自漢元帝以下,歷代皇帝或優柔仁若,或耽於癖好,或短祚夭壽,出現宦官、外戚先後專擅朝政,導致綱紀紊亂、吏治腐敗的亂象。西漢從輝煌強大走向衰落,加上王莽篡漢,迅速走向敗亡。
  • 據《後漢書‧羊續傳》載:羊續,後漢泰山平陽(今山東泰安)人,為官清廉奉法。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續被任命為南陽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趙慈反叛,殺死了原任南陽太守,並攻陷元縣,一時間人心惶惶。羊續毫不畏懼,身邊只帶一個小書僮微服前往,他「觀歷縣邑,采問風謠,然後乃進。」到任後,快刀斬亂麻,迅速平定叛亂,人民歡欣鼓舞,得以安居樂業。
  •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 她本是一位侍女,卻能不費一兵一卒,平息了邊境戰亂。圖為清 康濤《持節仕女圖》(局部),紙本設色,浙江省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一個身著漢服的女子,手持漢節,乘坐駟馬錦車,代表朝廷到屬國宣詔,這是幾千年來絕無僅有的一幅景象。她本是一位侍女,卻能不費一兵一卒,平息了邊境戰亂。後來她被朝廷任命為正式使節,遠足西域異國,功比蘇武。
  • 他五歲為王,十九歲稱帝,在位27天就被臣子給廢黜了,期間幹了一千多件壞事,荒淫無度。33歲的一生,經歷了王、帝、民、侯四個身分。他就是西漢的第九位皇帝,史稱漢廢帝的海昏侯劉賀。
  • 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對農業增產關係至大。從兩漢史料記載可知,凡引進牛耕和犁耕的地區都是田疇墾闢,百姓豐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