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的兩位大恩人

作者: 默安

宣帝初即帝位,很關心百姓疾苦,他常常說:「百姓最恨的是貪官和酷吏。沒有貪污,沒有冤案,心裡就踏實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2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宣帝自幼吃苦 清政愛民

漢昭帝劉弗陵,八歲繼承漢武帝的皇位,可惜二十三歲就死了。誰來承接大統呢?最後找到衛太子劉據的孫兒——劉詢,他就是漢宣帝

劉詢是在苦水裡泡大的。當初衛太子「造反」不成,上吊自殺,夫人史良娣和兩個兒子同時遇害。小孫兒才滿月,名叫劉病已(後來叫劉詢),被關在監獄裡。也是這孩兒有福,碰到一位好心腸的監獄長丙吉。他可憐嬰兒孤苦無辜,在女犯人中找到兩個人,安排給孩子餵奶,不久,又讓他們遷居到比較乾燥的地方監獄,總算讓劉詢活了下來。

後來,方士們煽動漢武帝,說長安的監獄裡有「天子之氣」,怕是劉氏的江山坐不穩,武帝因而下令處決中央監獄的囚犯。幸好這孩子早已移到地方監獄,朝廷使者來查訪,監獄長丙吉嚴辭拒絕:「皇帝的曾孫兒就關在這裡。一般的老百姓也不能冤屈,何況是這孩子呢!」堵住大門,硬是把使者轟走。使者把丙吉的言行回朝報告給漢武帝,漢武帝一陣傷感,立刻下令大赦天下。劉詢的外祖母和舅父出面,才把這孩子抱出牢房。

武帝死後,繼位的昭帝是劉詢的叔祖父,把他接到宮裡養起來。掖庭長官張賀是衛太子的老部下,對這孩子很有感情,自己掏錢教他讀書。昭帝死時,劉詢已是十八歲的青年了。當時輔政的霍光負責挑選繼承人。監獄長丙吉把這位皇家後代的情況上報,認為他懂得艱難辛苦,又知書識禮,是個適合的人選,於是請他出來當了皇帝。

宣帝初即帝位,很關心百姓疾苦,他常常說:「百姓最恨的是貪官和酷吏。沒有貪污,沒有冤案,心裡就踏實了。」他特別重視選擇太守和縣令,對受賄搞冤獄的人,毫不客氣。

每年秋季,處決囚犯時,他(宣帝)都要去議事堂,親自審查案卷,努力減少冤屈。因此,漢朝的清官,不居功,不驕傲,謙虛謹慎,替老百姓著想的官員多。很多清官大都出在漢宣帝時代。

皇帝的兩位恩人 是如此作風

丙吉是保護和推薦漢宣帝的人。他當御史大夫後,絕口不提過去的事,連朝廷大臣們 ,也完全不了解那一段隱情。後來有個曾經在獄中餵奶的婢女則氏上書訴說自己當年的功勞,要求丙吉作證,這樣才把往事公開出來。

宣帝知道了,非常激動,封賞了一大批恩人。特別封丙吉為博陽侯。丙吉上書推辭說 :「我現在毫無功績,憑什麼要接受厚賞呢?」

宣帝答覆他道:「我封贈你,是要報德。你退回侯爵的大印,是陷我知恩不報,成為無情無義的人啊!」

丙吉雖然接受了爵位,依舊謙虛勤謹,絕不居功自傲,後來當了丞相。

他特別能夠容忍別人的小過失。比如,丞相府的馬車隊長愛喝酒,有一次,跟丙吉出車,醉得不省人事,在車上大嘔大吐,弄鬧得一塌糊塗。主管人要開除他,丙吉不同意,說:「因為醉酒而開除掉,他以後怎麼見人?還是原諒他吧,污髒了我的坐褥 ,拿去洗洗不就行了嗎?」這位嗜酒的隊長對邊塞的情況很熟悉,後來還立了大功。

有一天,丙吉上街,恰逢皇帝準備出行,路上戒嚴。一群流氓偏偏在大路上械鬥,死屍狼藉,沒人來管。丙吉只當沒看見,根本不理睬。忽然一條黃牛從旁邊竄過,呼呼喘氣,舌頭伸在嘴巴外面,白沫直流,原來牧童正追它呢。

丙吉趕忙下車攔住牧童,問他追了多遠?為什麼那樣熱呢?表現得特別關切。

部屬大惑不解:「你不問械鬥死人,偏問喘氣的牛,怎麼回事?」

丙吉解釋道:械鬥死人,是長安京兆尹的責任,該逮該殺都由他們處理,宰相哪管這些小事!現在是仲春季節,天氣不該太熱,牛卻那樣喘息,如果跑得遠,跑得累,是正常的;要沒跑多少路,熱成那樣子,說明地氣上升,應該及時下種。宰相管的就是這種大事情。部屬們聽了,都很敬佩。

漢宣帝的另一位大恩人是張賀。他曾私下出錢,請老師教授劉詢。等到劉詢成為皇帝 ,張賀已經死了。他的兄長張安世,也是位謙謙君子。宣帝為了報答張賀,特地封贈侯爵,設置二百戶守墓人。張賀沒有兒子,過繼來的張安世的小兒子張彭祖,小時候曾和宣帝同堂讀書。宣帝特地封張彭祖為關內侯。張安世一律推辭。宣帝說:「這一切不是給你的,全是為了張賀呢!」張安世才沒敢多說。

張安世父子都是侯爵,權勢很大。但他們處事非常謹慎,增加的俸祿一概不要。張安世每次參與朝政討論,作出決定後就請病假,把自己關在家裡,好像根本沒過問似的。別 人問起,更是一字不漏。有時還假裝到丞相府去打聽,彷彿別人所問的倒是新聞呢!這樣一來,任何人也不知道他是大政方針的參與者。

他曾推薦某人,某人果然升了官。這人專門來感謝,他怒目圓睜,呵叱道:「推舉人才,為國家辦事,是我們的責任,完全是公事公辦,你怎麼搞成私人感情呢?太不像話了!」從此不和這人來往。

有位郎官立了大功,久久沒有升調,向張安世申訴。張安世說:「你有功勞,朝廷心中有數;作為人臣,應該努力做事,怎麼自己跑來誇耀呢?」說罷,揮手將他趕出大門。不久,這位郎官得到提升,他哪裡料得到:這恰恰是張安世舉薦的呢?

像張安世和丙吉這樣的人,在漢宣帝時期,還不是個別的。為什麼呢?上行下效,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官風和民氣。

(事據《資治通鑑》及《通鑑記事本末》)@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這位善良清官的心裏,老百姓的事比地大,比天高;區區烏紗帽,何足道哉!
  • 王翱,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連續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雖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以身作則,表率群臣,留下.....
  • 世綸之醜,醜得出格,醜得史上留名。《巢林筆談》記:「漕憲施公,貌奇醜,人號為『缺不全』 。」意思是漕運總督施公,面貌奇醜,人們稱呼他為「缺不全」。我泱泱中華,科舉進仕之人,雖不能個個是「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卻素有定規,六根不全、五官不正的人不能讀書做官,一介英名留青史的高官,面貌又怎可如此之醜陋?
  • 上聯化用明代清官于謙的詩句「清風兩袖朝天去」憶此生做官不曾貪婪。一個「入」字,讓人感到似有清風真的吹拂自身,十分傳神,且又暗喻廉潔之風長駐己懷。
  • 風尚,從國家用度、官場風氣,到宮廷生活、民間風俗、道德信仰⋯⋯無不涵蓋其中。決定社會風尚的境界有兩個因素:信仰和朝廷踐行。皇帝的道德決定他將行仁政還是暴政,也直接影響著一個朝廷的為官之道,繼而影響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民風。宋朝的福利,當時叫賞賜,從宰相官員、鰥寡孤獨、耄耋老人,甚至到監獄囚犯,其完善周到,令人感歎。讀書時常恍然不分是美國新聞還是宋朝歷史,其震動仿佛初來海外時接觸美國社會。願把些許感觸以筆記的形式與歷史愛好者分享。
  • 有個大鹽商,聽說鄭板橋的字畫名聲很大,堂屋裡要是掛上一副鄭板橋的親筆對聯,他也就能擠進「雅士」的行列了。於是,便向板橋求字。鄭板橋開口要一千兩銀子。
  •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任官數十載,一直公正節儉的人,康熙皇帝稱讚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張鵬翮(讀何)。
  • 人們常以「出淤泥而不染」來讚揚那些身處惡劣環境而潔身自好的人。乾隆後期的兩江總督岳起就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吏治腐敗、官場貪污成風的情況下,依然提倡為官節儉,並能以身作則,為世人樹立了榜樣。
  • 子夏接受曾子的指責而坦白認錯,蘧伯玉五十歲時,能記得自己四十九年來的錯誤。
  • 張良學辟穀修煉的方法;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