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系列:身懷浩然之氣 曲似玉樹臨風(二)

【元曲大家】如玉樹臨風 張養浩散曲賞析

作者:蘭音
張養浩的散曲被評為「如玉樹臨風」。此為南宋 馬遠繪 《松泉雙鳥》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它的知名度似乎遠不如唐詩、宋詞那樣廣泛。張養浩的這支散曲,既有文人詩的憂國憂民,也有豪放詞的波瀾壯闊;既有文采飛揚的鋪敘渲染,也有率真自然的口語表達。若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元曲獨特的韻味和美好。

除了用於戲曲表演的雜劇外,元曲中的散曲,與宋詞類似都是入樂的歌詞。當宋詞走過了它的黃金期後,元代文人紛紛用新興的文學形式,記錄他們的身世,表達他們的情感與志向。張養浩的散曲,正是他一生經歷與品格的寫照。

浩氣為魂

張養浩為人儒雅正派,讀其作如見其人,文氣充沛,浩然磅礴。撰寫文章時,他正襟危坐,洋洋灑灑完成針砭時弊的萬言書,以及論述為政之道《三事忠告》,堪稱古代賢臣的教科書。哪怕是用於宴會娛賓的曲詞,他亦不忘臣子的使命,吟唱出雄豪陽剛的氣勢,和慷慨悲壯的風骨。

張養浩進入陝西潼關,眺望雄偉奇險的華山,洶湧澎湃的黃河,胸中湧起無限豪情。此為《五雲樓閣圖》局部,傳為南宋趙伯驌繪。(公有領域)

譬如這首《山坡羊》,作於張養浩赴任陝西的途中。那是張養浩在晚年最後一次出仕,此前他卸下官帽,決意隱居,朝廷六召不起。而這次復出,與其說是做官,倒不如說是臨危受命,賑災救人。

《元史》載:「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他接到詔令後,立刻變賣家財而啟程,沿途展開賑災工作。他還將途中所見所感,寫成一組懷古主題的《山坡羊》散曲,其中「潼關懷古」就是最著名的一首。

他進入陝西潼關,眺望雄偉奇險的華山,洶湧澎湃的黃河。張養浩即景生情,被萬千氣象激起無限豪情,不由讚歎:「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起筆意象擴大,奇崛不凡,一種盛大的氣勢撲面而來。

緊接著,廣闊的空間激發無限遐思,學識淵博的張養浩聯想到千百年來的朝代興衰,情感轉向低沉:「望西都,意躊躇。」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見證了秦、漢、唐這樣輝煌的盛世。然而「傷心秦漢經行處」,回顧歷史令他弔古傷今,因為那繁華的宮殿、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們都已化作塵土。

曾經的輝煌早已湮滅,而這千百年中,無論盛世還是亂世,無論朝廷興起還是滅亡,這個世界上的每個角落總會出現天災人禍,百姓們豈止是在這次陝西旱災中飽受苦難?史書記載,張養浩每每念及百姓,都為之放聲慟哭。他心懷悲憫,關懷蒼生,這是他做官的責任所在,也是心懷沉鬱之所由。

因此,他由衷感嘆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整首曲子從描繪山河到興嘆歷史,最後轉為哀嘆歷代百姓之苦。收束二句如豹尾簡潔有力,更有蕩氣迴腸、餘音不絕的韻味,堪稱元曲中的千古名句。

這支元曲,更像是一首士大夫的豪放詞。張養浩的學識和經歷,賦予元曲典雅的氣質,又不失質樸直率之特性。其中宏大的氣魄,深刻的思想,讓這首曲子有了靈魂。古人有「氣盛言宜」之論,認為作者有高尚的道德或思想境界,其言論、著述無論用詞長短或聲調高下,都可成為佳作。這首詞動人之處,更在於張養浩與百姓休戚與共的道義與情懷。

為國為民

在賑災途中,張養浩親自登上華山祈雨,到任後又在社壇禱告。因為他的虔誠感天動地,大雨連下數日,緩解了旱災。為此他寫套曲《南呂.一枝花.詠喜雨》,其中第一段為:「用盡我為民為國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數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喚省焦枯,喜萬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 當不的也離鄉背土。

張養浩親自祈雨,因心意至誠,感天動地,大雨連下數日,緩解了旱災。此為《為霖圖》局部,傳為北宋李公麟繪。(公有領域)

毋需特別解說,這首曲辭本身通俗易懂。對仗手法與口語相結合,讀來朗朗上口而又諧美生動,就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真誠地向你講述救災之事。張養浩一心為民,精誠所至,終於祈雨成功,令他欣喜萬分。他的情操與胸懷,如同久旱後的甘霖一樣,比金玉還要珍貴。

焦枯的大地恢復生機,春日裡萬物復甦,蓬勃生長,預示今秋莊稼的豐收,這是多少年來百姓盼望的景象啊!然而張養浩看在眼裡,喜憂參半:「喜萬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然而受災的百姓仍然食不果腹,流離在外。張養浩心裡裝的,唯有國家社稷和百姓福祉,見雨而喜,思民生多艱而憾恨,一切情感皆圍繞百姓福祉而展開。

救災期間,張養浩還作有套曲《中呂.喜春來》,其中兩段說道:「親登華嶽悲哀雨,自舍資財拯救民,滿城都道好官人。還自哂,比顏御史費精神。

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滿城都道好官人。還自哂,只落的白髮滿頭新。

張養浩從赴任開始,捨財、祈雨、弔死問傷,全然是一位體恤民間疾苦並且鞠躬盡瘁的老臣。他一路賑災,一路付出,其盡心盡責的精神贏得了好官人的名聲,然而這是他所謀求的嗎?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本職工作,並不值得頌揚,因而用一個「哂」字表達淡泊名聲的態度。

顏之推拒官隱居,也擁有好名聲,這個名聲於國於民有何實際用處呢?再看看自己,以老邁之軀終日操勞,即使白髮滿頭,還未完成賑災的使命。這樣的官聲,又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張養浩不以政績、名聲為念,展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

樂隱修身

張養浩在仕途上大起大落,曾因言獲罪被革官職,也主動辭官歸隱,因而他的散曲還有一類是描寫隱居歲月的,風格沖澹藻麗,與豪氣干雲的作品形成對比。這類曲詞並非純粹歌詠田園靜好,而是作者對宦海生涯及世道艱險有了深刻體驗後,做出了從容曠達的人生選擇。

張養浩作曲曰:「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陰,雲共山高下。」此為《桃源仙境圖軸》局部,明 仇英 繪。(公有領域)

如《閲金經.樂隱》一首:

說著功名事,滿懷都是愁。何似江山歸去休。休,從今身自由。誰能夠,一蓑煙雨秋。

回顧仕途浮沉,賢臣志向難伸,因而滿懷愁緒,於是歸隱江湖,把「功名事」換取「身自由」。結句更讓人聯想到《定風波》中的名句「一簑煙雨任平生」。這是蘇軾經歷烏台詩案死裡逃生後,謫居黃州時作的一闋宋詞,表達了淡看風雨、歸隱山林的意願。張養浩避禍閒居期間,情形也與蘇軾相似。

他們的歸隱,不是逃避,也不是寄情山水,而是遇挫後的獨善其身,堅持內心的操守。這也是張養浩豪邁與超逸氣度的另一種表現。

再如《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陰,雲共山高下。倚仗立雲沙,回首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雲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

這支散曲更像是一唱三歎的民間小調,傳神地描繪出雲和山交相輝映的姿態。它明白如話卻又意藴深長,既含詩之端嚴,又如詞之婉轉。「倚仗立雲沙,回首見山家」,有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禪意;「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又有著「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共鳴。

這片天地間,野草閒花點綴山雲風景,鹿兒安恬地棲息,猿猴自由地玩耍,彷彿人間仙境,何等自在逍遙,無拘無束!這一切,都是遠離官場後遇見的美好,正是作者純淨曠達心境的反映。

而張養浩之所以能用心感受山林之趣,是由於他對官場、功名利祿深刻的認識。他也用辛辣的筆觸,寫下許多警世勸善的散曲。如《紅繡鞋.警世》:

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裡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

正膠漆當思勇退,到參商才說歸期,只恐范蠡張良笑人痴。拱著胸登要路,睜著眼履危機,直到那其間誰救你?

身居高位,坐享榮華富貴,這樣的人看似威風,卻不知最容易迷失心智,一步步走向危險。為何古時候的范蠡、張良選擇功成身退?他們都認識到盛極必衰的規律,以及人生如夢,一切皆是過眼雲煙的真理,因而他們不執著於名利,轉去尋求生命的真諦。這首散曲,對那些在仕途積極鑽營的人來說,無異於當頭棒喝。

張養浩也做過大官,在朝中聲望甚高。然而他極力反對皇帝在元宵節張掛花燈之事,令龍顏震怒。雖然事後皇帝並未降罪,但這也讓他看透世情,當年就辭官歸隱。張養浩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誡人們,禍發時無處躲藏,天怒時更不會輕饒;若不能為國盡忠效力,就要盡早抽身,才是自救的法子。故有人評價他的散曲,「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太和正音譜》稱讚,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這與他的品德和正氣是分不開的。在多年的儒學修養中,張養浩懷抱報國救民的崇高理想,無論是懷古還是隱逸之作,其散曲都激盪著磅礴浩然的正氣。當正氣之古風吹來,玉樹愈發綽約多姿,愈發挺拔矗立,他的作品也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點閱【元曲大家】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但為了關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卻高齡出仕。他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救濟災民,夜晚向天祈禱,白天出外賑災,整日辛勞,四個月後便病倒去世了。
  • 雨在下,雪在飄,蟻眾袖手縮脖嗷。五十九年一聲一聲叫,先呻吟,繼嚎啕、續哀號。地主紳士鎮壓掉,肅反天網誇照妖,右派份子收拾了。犯法固然該處,人才一齊報銷。傳統道德,中華精英,五千年瑰寶,數百萬俊彥,糟糟糟,滅滅滅,慘慘慘,剿剿剿。一旦毀,樂陶陶,竟逍遙,自詡袖裡乾坤套,入我彀中哪裏逃!
  • 張養浩上任後,別人告訴他官舍是凶宅,誰住進去無一倖免。張養浩竟住進去,而且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毀掉三十多所狐黃白柳的淫祠,結果一正壓百邪,邪靈對他無可奈 何。
  • 張儉與孔融的哥哥孔裒是故交,所以,張儉便投奔到融家。趕巧,孔裒不在家,而孔融年僅十六,張儉把他視為孩子,不敢把自己遇到危難的實情告訴他。
  • 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 才上馬齊聲兒喝道, 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裡恰心焦。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古人常用飲食味道評論文學作品,那麼元曲屬於哪一種味道呢?《錄鬼簿》將其比作「蛤蜊味」,形容元曲輕靈活潑、自然不造作的風格。《曲論》則概括為「蒜酪味」,一股辛辣刺鼻而又香甜醇厚的混合風味,瞬間撲面而來。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