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國君的風範 順從天意的元惠宗

文/洪熙
元惠宗知天象順天命,離開了元大都,返回到蒙古,將繁華的都城留給了朱元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9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個新王朝誕生之前,先知就已經預言了它滅亡的時間,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唐朝《推背圖》第二十五象,即以圖讖和頌語預言了700年後出現的元朝,元太祖成吉思汗名諱為「鐵木真」(註:斧子是鐵頭木柄),忽必烈建元朝後傳十帝,十位皇帝後退出中原。頌語稱「子子孫孫五五宜」,五五為十。

《推背圖》第二十五象。(公有領域)

宋朝邵雍《梅花詩》也說到:「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從1279年宋朝最後滅亡算起,到1368年元惠宗退出中原,共約88年,應了「年華二八乾坤改」之意。元惠宗時,宦官撲不花扣壓警訊奏章,不上報天子,可謂「殘花」「總不言」。

每逢改朝換代,大災大疫必是常客。身處亂世,元惠宗又是如何做的呢?

天下大亂  災難叢生

元惠宗是元朝在中原的最後一任皇帝,在中原主政35年(1333年—1368年)。惠宗在位期間,發生的瘟疫,高達12次。幾乎平均每三年爆發一次疫災。在至正年間後期,幾乎每年都發生一場疫病。除了瘟疫,還伴隨著水澇災害和地震等等。且先閱覽一組有關瘟疫的史實。

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元朝陪都山西大同路(現今的山西省大同市)發生大瘟疫,許多人染病死亡。史載「死者大半」,可知這場疫情災情極為慘重。

至正十四年(1354年)四月,江西、湖廣一帶出現大饑荒,當地百姓有染疫癘,人數非常大。十二月,京師先是發生大饑荒,同時並發疫癘。民間出現父子相食的人倫慘案。

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河南大疫流行。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莒州蒙陰縣大疫。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天,汾州大疫。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之交,鄜州並原縣,莒州沂水、日照二縣和廣東南雄路均發生大疫。至正二十年夏,紹興山陰、會稽二縣大疫。至正二十二年,又發生大疫。

發生大疫期間,中原各地群雄起義反元,像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漢人率領的起義軍。朝廷派軍出征圍剿。與此同時,蒙古宗王也開始反叛。至元二十年,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1361年)率領數十萬大軍,屯紮在木兒古徹兀之地,準備侵犯京畿。事先,陽翟王派去使者向元惠宗傳話,說:「祖宗將天下交給你,如今你卻失去了一大半。不如將國璽交給我,我自當有為。」元惠宗遣使回覆說:「天命有歸,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吧。」下令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1365年)等人率兵進攻,結果軍士慘敗潰散,禿堅帖木兒逃到元上都。 次年,陽翟王戰敗,被送到元大都。

難中仍善待子民

天下大亂,各地災難叢生。元惠宗在他的位置上,仍善待自己的子民。比如至正十四年春,為了天下蒼生福祉,元惠宗舉行迎白傘蓋遊皇城活動,並下令凡是所用之物,都由官方自給,不能擾民。同年十二月下詔,對於遭受災難的地區,令官府賑災撫恤,並豁免三年租稅,賞賜孤老群體布帛。

蒙古習俗最是敬天。到惠宗時,仍然保持這一傳統。至正十五年,惠宗對右丞相定住等大臣說:「敬天地,尊祖宗,重事也。」他叮囑大臣挑選吉日,他將親自主持祭祀,「務盡誠敬,不必繁文」。這一年,因為天下動刀兵,起義軍反元,元惠宗下詔罪己,並大赦天下。對於末代國君,仍能保持這份敬意和帝王傳統,實屬不易。至正十七年,元惠宗下令褒獎忠孝節義之士,並撫恤他們的家人。

至正十九年,朝臣想在惠宗生辰之際,恭賀天子聖誕節(天壽聖節)。惠宗考慮到天下多災變,下詔群臣說:「朕如今更應當敬天地,效法祖宗,以自省修身。」下令群臣不要朝賀。文武百官認為身為臣子,盡忠報本,應當舉行典禮,但是惠宗始終不同意。後來,皇太子又率領群臣稟奏,說應當舉行朝賀祝壽的典禮。惠宗說:「如今盜賊還未平息,百姓遭受荼毒,正是朕恐懼、修省、敬天之時,怎麼還能接受朝賀以自樂呢!」大臣們終是不罷休,御史大夫里帖木兒繼續上奏,希望奏到惠宗同意為止。惠宗說:「因為朕缺少修身自省,導致百姓生靈塗炭,如今若要舉行朝賀慶典,加重了朕的不道德。等到天下安寧了,到時候再舉行也不晚。你們就不要再上奏了。」

元惠宗身處亂世,主掌一方,在兵征的局面下,對臣民盡到了他身為國君的責任和風範。元惠宗自幼寓居在大圓寺,熟讀漢文經典,比如《論語》、《孝經》等著作。惠宗即位後,派官員講解五經四書,翻譯《貞觀政要》。他本人從不嗜酒,喜奉喇嘛教(西藏密宗),也善於繪畫,還善於觀天象。大臣拉甘和伊巴虎提前預見了朱元璋(即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日後會危害惠宗的皇權,勸惠宗趕緊除掉他,但寬和的惠宗沒有那麼做。

觀天象 順天意

惠宗善觀天象,當反元起義軍攻陷元上都後,已經向東進軍,左右大臣都勸他趕緊出逃避難。惠宗察看天象,看懂了天意,知道自己不會遭到傷害,就對大臣說:「不要多言,有福者任其自來,我又何必逃避?」

當大明軍隊從南方而來,惠宗再次觀察天象,知道天命有了新的歸屬。他讀懂了天意,元朝大勢已去,天命不再,於是即刻準備離開中原。左右大臣都勸惠宗堅守京師,等待援軍。惠宗搖搖頭說不行,當天就率領大隊人馬,離開了元大都,返回到蒙古,將繁華的都城留給了朱元璋。

元惠宗在離開元大都的途中,想到丟失了祖宗建立的基業,也是悲痛萬分,但是天意如此,不得不從。朱元璋稱帝後,知道元惠宗(妥懽貼睦爾)知天象順天命,有意退避,回到了草原,因此特加尊號為「順帝」。元惠宗退回到蒙古,他的汗號是「烏哈篤汗」(Uqahatu,一作烏哈噶圖汗),這個稱號是明智的意思,順從天意才是最明智的。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元朝廟號為惠宗,明朝諡號為順皇帝。(HuangdiOfSongChina/Wikimedia commons

參考資料:
《元史》卷43/卷44/卷45/卷47/卷51
《元史續編》(四庫全書本)卷15
《蒙古黃金史》
《庚申外史》卷下@*#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